“回福建,画故乡”是项南同志多次跟罗炳芳先生提到的话,这句话精确地概括出罗炳芳绘画的基本特点:心系故土、乡情入画。虽然我从未目睹过罗炳芳先生的鹤发童颜,但罗炳芳这个名字对我并不陌生:我初中读的罗坊中学由一座古寺——莲章寺改造而成,被辟为礼堂的正殿中间立了一幅巨大的毛主席像,我们上课、睡觉、吃饭都要从毛主席的眼皮底下经过,奇怪的是,我们无论站在哪个位置,毛主席他老人家都目光如炬地盯着我们。毛主席带给我们温暖、慈祥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威严,老师告诉我们,画这张巨像的画家叫罗炳芳。我的语文老师叫罗梧升,教我的时候虽然尚未退休却已经白发苍苍,他不但教学经验丰富,而且治学严厉,批评学生的时候总是一语道破问题所在,让我们无地自容。梧升老师就住在大门左边的宿舍里,我们出入学校都要经过他的房间,我们总觉得梧升老师在观察学生的举止,因此出入校门时不得不小心谨慎。我的三年初中生活就是在毛主席和罗梧升的双重威严下度过的,直到离开莲章寺到北团去读高中,我才知道,这双重威严都与罗炳芳先生有关系:罗梧升就是罗炳芳的哥哥。在我的高中时代,做过唯一的正经事就是跟罗广东老师学画画,当年北团中学的橱窗里挂满了学生画作,大部分是我的素描和写生,这是我人生中最骄傲的事件,远在北京的画家罗炳芳就是我少年时代的偶像。我们罗坊当代出过两个名人,一个是罗烈将军,一个是罗炳芳教授,只要我们老同学或乡亲们聚在一起,提到频率最高的两个人必定是他们。经过大家的口耳相传,关于罗炳芳的几则“画痴”故事我也就耳熟能详了。其一、罗炳芳念中学的时候很爱画画,美术老师不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作画,只要学生每星期交一张画就行。有些不爱画画的同学就把图画纸交给罗炳芳“代笔”,罗炳芳来者不拒,不但不烦,反而觉得不花钱就能得到那么画纸让他画画,非常划算。罗炳芳为同学们“代笔”的作业大多能得到80分,这样,找他的同学就越来越多,罗炳芳画得多水平自然就提高了,于是,在学校的各种墙报上,经常有他画的刊头和插图。其二、有一次,罗炳芳到武汉出差,走到长江大桥就情不自禁拿出速写本画了许多大桥的速写。当他画完要走时,一位哨兵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罗炳芳被带到警卫值班室,除了检查证件和各种盘问,武警还收缴了他的全部速写。其三、文革结束后,在北京出版社担任美术编辑的罗炳芳已过不惑之年,为了追求艺术,竟然放弃“编辑老爷”的肥缺,重返清苦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坛。我手头有两本画册《罗炳芳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罗炳芳》(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这两本画集汇聚了罗炳芳从年代到新世纪的作品,有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和书法,重点介绍了罗炳芳在改革开放后所创作的新作。打开画册,第一印象就是画作充满了东方神韵,又融入当代的审美趣味和西画的结构色彩,给人以无限美感。反复翻阅这两本画册,结合对真迹的印象,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罗炳芳作品中的故乡情结。罗炳芳创作了大量的山水风光画作,故乡的土地在罗炳芳笔下分外有情,冠豸春晓、汀江古榕、武夷云海、海峡风光、连城屋桥等等,无不抒发画家胸中的家乡情意。有些是直接的福建题材,有些可以通过山形地貌、建筑风格、植物特色直观看出南方趣味。可以说是一笔一画写故土,一草一木总关情。那么,罗炳芳的故乡情结是如何形成的?又是以怎样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的呢?这要从罗炳芳的人生历程说起。罗炳芳年出生在福建连城罗坊,正是“云龙桥”和“走古事”所在地,古老的云龙桥与山村狂欢走古事所营造出来的艺术氛围,滋养着少年罗炳芳的画家梦。当年的罗坊隶属于长汀,罗炳芳徒步到长汀一中读书要翻越石壁山的最高峰狗嬷山顶,同乡的我小时候也走过这条崎岖小道到长汀童坊赶墟,领略过沿途的险峻、艰难与坎坷。正是大自然的造化神奇,赋予罗炳芳艺术的灵感,塑造罗炳芳刚毅的性格。解放初期,高中学生的主要思想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罗炳芳却坚持自己的爱好,去报考美术学院。他申请离职考大学被批准后,写信向家里报喜。几天后,年过半百的母亲从罗坊步行华里到城里看望儿子,含泪摘下戴了几十年的耳环给儿子,并说:“炳儿,去吧!我相信你能考上大学……家里实在没有钱,这对耳环留给你防身,要学会照顾自己……。”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心。罗炳芳没辜负母亲的期望,一辈子勤奋敬业,终成正果。罗老“这对耳环现在成了我家最珍贵的传家宝。”年,罗炳芳从长汀一中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罗炳芳毕业创作的导师正是《开国大典》的作者董希文教授,由于罗炳芳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各科成绩优异,毕业分配工作时,他被留校任教。在建国初期那个烈火熊熊的年代里,热血青年罗炳芳的人生观、世界观不可避免地留下烙印,形成他明显的时代特征,那就是主旋律创作。罗炳芳说:“当时,我们是热血青年,朝气蓬勃,激情洋溢,充满理想和信心,又得到吴作人、董希文等众多大师的教诲。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牢牢树立了‘艺术要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目的。”画家们被激发起了讴歌新中国的热情,罗炳芳也同其他同时代的青年画家一样,经历了新时代的思想变革。年,《人民日报》发表了罗炳芳的速写《水库之夜》,《河北画报》发表他的毕业创作油画《丰收在望》。这一时期的中国绘画艺术有一个重要现象,就是以写生的形式出现在创作过程中。罗炳芳以新学院写实的作风毫无顾忌地冲入画坛,他们这帮年轻画家的出现,着实让沉闷的中国画坛震了一回。年文化部组织历史画创作,罗炳芳暗下决心要画好鲁迅和翟秋白这两位时代伟人。罗炳芳到上海、江苏收集素材,采访了鲁迅亲属周建人、许广平,瞿秋白夫人杨之华。罗炳芳特别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划,结果油画《鲁迅与瞿秋白》大获成功,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正式陈列展出,后来编入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馆藏画集。改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把这幅油画列入馆藏中国当代经典美术作品展出。年,罗炳芳又为“韶山毛主席故居”创作油画《少年毛泽东放牛》。年代,中国画如何走向世界是一个中国美术界绕不过的问题,画家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图式来表达当下的生存意义。罗炳芳为中国画如何步入现代而思考,中国画自文人画的兴起至明清一直被视为正宗和主流,但在改革开放的大变革年代,中国画的表现技巧和画理的贫乏,以及脱离客观对象的文人气息,在涌动的生活潮流面前显得束手无策,表现无力,发展艰巨。如果中国画的笔墨不能添加新的意义,处处因袭前人,不但会束缚了创作,而且恰恰是画家表达心境的阻碍。罗炳芳感叹:笔墨必须解放。从此,罗炳芳的绘画不以所谓的正统为样板,直接回归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证明。罗炳芳把自己的后半生交给美术教育和创作,每年都带领学生到各地采风、实习、写生,如黄山、华山、峨嵋山、庐山、武夷山,东北的北大荒、长白山、湘西的张家界,桂林的漓江,云南昆明,以及家乡的八闽大地。罗炳芳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十年里所作的素描速写比过去的二十年还要多几百倍,不但积累了第一手的创作资料,也领悟了名山大川的气度与神韵。“许多艺术界的前辈告诫我们:‘从事艺术工作,只有劳而不获,没有不劳而获的。’我既然学了美术专业,就决不放弃画画,因而一辈子心无旁骛,只求潜心作画,一步一步登攀,踏雪前行。”这就是罗炳芳的心声。此间,罗炳芳多次回福建写生作画,每到一地他总是尽情挥洒,满载而归,创作了一大批福建题材的作品。著名美术史家李树声认为:“走的地方越多,炳芳的感受越丰富,捕捉到许多诗情画意的场景,成为他作画的天然素材。”罗炳芳认为,中国画最为珍贵的传统就是向大自然学习,古人之画也是向大自然学习的。他认定师法自然才是绘画发展的动力,法在自然之中。罗炳芳经过不断的探索,不断地超越自我,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有了独特的理解。罗炳芳创作的中国画正是融入、吸收外来绘画的营养,才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内涵。同时,罗炳芳的油画作品充分运用了中国画的语言,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为中国画的当代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谢琳先生在一篇题为《中国风民族魂——罗炳芳绘画艺术鉴赏》一文中指出,罗炳芳的绘画作品有两个显著特色:一是油画中国化,二是中国画现代化。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画家吴作人先生曾引用毛主席的诗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鼓励罗炳芳的艺术创作历程。年,当吴作人先生观赏了罗炳芳的作品后,鼓励说:“作品有了自己的风貌,是该办画展了。”这一年,“罗炳芳画展”在北京成功举办,主要展出油画和水彩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老院长张仃先生给罗炳芳画展题词“民族风貌”。欣赏画展的同行看到,罗炳芳有很好的西画造型基本功,油画、水彩画都是轻车熟路,并能将水彩与水墨相结合,重写实又重写情、写意。既有结实、严谨的造型功底,又有抽象渲染韵味,特别是表现氤氲之气、潺潺流水、粼粼波光都获得成功。罗炳芳在西画的基础上融入了民族传统,重视气韵生动,使人感受到天地之灵气、山川之神韵。在赏心悦目之时,获得一种清心爽身的升华。罗炳芳画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最让他依恋的还是故乡的山水和亲人,闽西这片红土地时常引发他无限的思念和艺术灵感。罗炳芳的艺术生命已经和故土情血肉相联,不仅在创作中有深深的流露,在中国画《汀江源》上甚至在直接的表白:“汀水悠悠出龙门,奔流入海作波涛;波涛飘舞随风去,晴空雨过彩虹高;汀江腴腴慈母身,养育代代客家人;客家赤子五洲徙,祖地情缘四海联。”正如著名美术史学家尚爱松教授给罗炳芳画展的题词:“闽海钟奇秀,风云入画图”。罗炳芳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让我想起元代的江南画家黄公望,他的创作几乎都是描写江浙一带的山山水水。代表作《富春山居图》就是与画家对富春江的长期深入观察、领略自然之美的生活积累分不开的。黄公望住在富春江时,随身携带毛笔和纸张,遇见有物色的景致和树木就对景写生,把它记录下来。罗炳芳不就是当代的黄公望吗?“回福建,画家乡”,似冥冥中的一声声呼唤。退休以后,罗炳芳参加的社会活动较多,他怀着深厚的故土感情,多次回福建写生,创作了一批福建题材的作品,拿到家乡连城、龙岩和厦门等地巡回展出。罗炳芳应邀参加了闽西客家学研讨会及客家书画创作活动,也为许多单位作画,作品被作为政府礼品赠送给贵宾和海外乡贤。并多次参加闽台客家文化交流活动和各种书画展览,出席第十五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给大会赠送巨幅作品《风光无限》和《心飞故国楼》。年,罗炳芳在厦门、龙岩等城市举办水彩画展。项南在题词中深情写道:“这个画展体现了画家怀念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真挚感情。”年在台北举办“罗炳芳画展”,八闽风情的画面唤起了许多台湾同胞的原乡记忆。这一年,罗炳芳创作了油画《魂归故里——胡文虎先生永垂千古》,捐赠给永定县中川镇的虎豹别墅陈列,后来胡仙博士将这幅画发表在《星光》杂志。罗炳芳笔下的胡文虎形神兼备、立体丰满,让每一个去虎豹别墅的客人叹为观止。年,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河南郑州举行,罗炳芳向主办单位捐赠国画《盛世金秋》,并向印尼客家人熊德龙赠送《登山古径》图。同年,革命老区长汀举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71岁的罗炳芳受邀请,又回到他梦牵魂萦的故乡,向大会赠巨幅画《万山红遍丛林尽染》。罗炳芳感触良多:“时间长了,实践多了,我对‘回福建,画家乡’的体会就更深了,这不是临时任务,而是方向问题。我是闽西客家人,虽然离开家乡五十年了,但是闽西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时常引发无限的思念和无限的艺术灵感。我意识到我的‘艺术生命’已经和‘故土情’永远联结在一起了。”年他应邀创作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巨幅人物画,在澳门展出,并编入《携手同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书画作品集》。年,国台办邀请香港崇正总会组团到北京参观访问,并和在京客家乡亲举行联谊活动,北京客联会请罗炳芳作礼品画赠送胡仙团长。罗炳芳创作了巨幅国画《燕山远望》,并题词:“燕岭丹霞迎晓日,白河隐隐翠岚中;登高望远神怡旷,海角天涯乡梦同。”胡仙博士高兴接受赠画并发言感谢,邀请北京乡亲到香港观光。年,罗炳芳受邀担任中国医疗扶贫博爱画院副院长,专注公益慈善事业,利用自己手中的画笔为多个贫困地区的医疗扶贫事业发挥了余热。年9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民盟清华大学委员会,中华老人文化交流促进会以及北京闽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联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古韵?今风——罗炳芳书画艺术展”。这次展览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展出了一批罗炳芳独具特色的书法作品。观众进入展厅,第一眼就能感受到中国古文字的端庄、大气、古朴、浑厚的古韵,气韵生动,运笔传神。媒体评论说,欣赏罗炳芳的篆书作品给人耳目一新、耐人寻味的印象。同一年,罗炳芳还创作了巨幅国画《万峰朝斗浩气长存》捐赠给连城县朋口镇项南纪念馆。从我手头的两本画册可以看出,罗炳芳有中国画论、诗词、古篆、印章各方面的深厚功底,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底蕴。当年我作为《客家亲》网站的主编,请他题写网名,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拿到他的古篆书法,编辑部同仁竞相传阅,无不啧啧称赞。笔者以为,贯穿中国绘画史的美学思想,其实就一个“品”字,品的高低,指的是画家制作的作品能否体现当时的时代精神,表达当时人民的心声。绘画是平面的视觉艺术,画家的画品人格,要通过线条结构、笔墨情趣呈现出来。罗炳芳老师人品高尚,画品高雅。罗炳芳画如其人,他的画一丝不苟、一笔不懈,严肃端正、气势磅礴,自有一种气壮山河的气概扑出画外。罗炳芳作人与作画,可以说是“品格俱备德艺双馨。”年,罗炳芳得了一场大病,经过半年的治疗和休养,身体逐步恢复健康。住院期间,罗炳芳回眸漫漫人生路,创作了一首《耄耋感悟》的诗:“耄耋人未老,性怡心自宽;勤勉常知足,清淡保康安。御园花竟艳,陋室墨生香;绝顶人为峰,高处不胜寒。人生百年梦,时醒时糊涂;岁岁无暇日,袖袖共清风。久居喧嚣市,期慕桃源川;潜心诗书画,无为亦坦荡。”罗炳芳龙年已经82岁高龄,但他老骥伏枥、宝刀不老,仍然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有新作品问世,不断有新的艺术追求。罗老多次在“小吴,有机会我还要回家乡写生,登冠豸山看一看,上鼓浪屿走一走。”乡情入梦、故里挂怀,我想,罗老的创作激情不减,除了身体好,更重要的是他对艺术生命的珍惜,对故乡的念想。原载《环球客家》年第2期、《闽西日报》年3月23日罗炳芳艺术简介罗炳芳,男,年出生于福建连城,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北京客家书画研究院院长。擅长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和篆书书法。作品风格独特,融中西技法于一体,格调高雅、清新宁静、深得逸趣,被媒体广泛传播。其中油画《鲁迅和瞿秋白》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收藏,编入《中国革命博物馆藏画集》。已出版五本专著,在北京、厦门等地举办五次个人画展,并多次出国访问。传记载入《世界名人录》和多种名人大典。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