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专业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
再看长征第一到了江西赣州,原以为已经弄清楚的“长征出发地”又困惑了我,因为又遇到了诸如长征第一山、长征第一桥、长征第一渡、长征第一路之类景点,而且都搬出“某某”党史名家的理论依据作支撑。各地为某个“第一”争论不休,但却不是纯学术上的探讨,而是只为某个景点挂上号。我大学时读的是历史,老师曾调侃党史有“官方党史”、“民间党史”之分,现在觉得还可加上“功利党史”,争议长征出发地,无外乎两字:利益。以名设景、以景沽利。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毛泽东对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次作了总结。他说:“我们从瑞金算起,总共走了三百六十七天。我们走过了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攻下许多城镇,最多的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长征。”原因在这里,所谓闽是福建,只有红九军团及少共国际师等少数几支部队提前从福建长汀出发长征,其余主力红军都是从江西瑞金往西方向出征,不可能往东到福建再北上,况且当时执掌福建的是被王明、博古认为比蒋介石更危险的以十九路军为主的“福建人民政府”,中共中央不会借道福建进行战略转移。但主席说了长征是从瑞金出发,官方党史就以此为准头。我搞不来学术,不然也可顶个“砖家”头衔了,也不去辩别正史、野史,我纯粹以旅游角度介绍几个“红军长征第一”。红军长征第一山:瑞金云石山云石山在瑞金城西十九公里,因山石色泽如云,故名。山麓绿树如荫,迂回曲折的上山唯一道路上筑有二道石墙屏障,易守难攻。年7月,正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硝烟四起、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刻,原驻在沙洲坝的中央机关,已被敌人发现,为安全起见,所有中央领导机关都移迁到较为隐蔽的云石山,并分散在就近的各个村庄。中共中央局驻在丰垅村的马道口,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驻在田心村岩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在云石山的寺庙之中。在古寺庙居住和工作的有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以及贺子珍等部分工作人员。由于执行“左”倾路线的当时中共领导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强大兵力,不考虑中央苏区的实际情况,在军事战略中出现了严重错误,致使红军在战斗中非常被动,损失惨重,中央革命根据地日益缩小。至年9月中旬,中央苏区的辖区已经剩下不多,红军主力大幅减员。10月初,国民党围剿中央苏区的北路军和南路军疯狂地对兴国、石城、长汀和会昌等地发起总攻。鉴于情况紧急,中央领导人作出了战略大转移的决定。10日那天,中央机关的领导齐聚在云石山路旁,编入军委红星、红章纵队与当地群众洒泪挥别,踏上漫漫长征路。云石山上的云山古寺,成寺于年。青瓦黄墙,中设佛堂,为厅堂围合的三合院落。云石山的地理风貌非常奇特,它是在平地突兀而起的石灰岩小山,山上怪石林立,树木繁多,典雅怡人,四季如春,正如山上寺庙对联所言“云山日咏常如画,古寺林深不老春”。云石山周围是农田,只有一条百级石砌小道直达山顶,较为隐蔽。年7月至10月,毛泽东曾在此办公、居住,直至长征开始。因此云石山被称为红军长征第一山。古寺内景,筒单、筒陋,不像寺院,而似农居。
刘禹锡的《陋室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之句。这云石山高五十米余,方园不足二十亩,山上只有一座古寺庙,它却出了名。那是因为当年毛泽东等革命先驱在这里居住过,是中央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又是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年10月10日,中央军委作出战略转移的决定,苏区中央党政军首脑机关撤离瑞金,告别留守的战友和父老乡亲,沿着云石山至万田的羊肠小路(现云万公路)向于都进发,开始了闻名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云万公路也被称为长征第一路。红军长征第一渡:于都县贡江镇东门渡口于都县地处中央苏区西南角,是中央苏区的中心腹地,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相对中心位置,距瑞金、兴国均为80多公里,距宁都不到公里。当时,红军主力大都在兴国、宁都、石城、长汀一线作战,于都是前线部队快速撤离、集结的理想地域,横艮于都境内的贡水就成了红军必须跨越的第一道障碍。在于都境内休整的中央党政主要领导人有: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陈云、刘少奇、王稼祥、李维汉、刘伯承、叶剑英、邓小平、凯丰等。10月16日,红军各部队在于都河(即贡水)以北地区集结完毕。部队集结于都期间,各军团进行了兵员、武器弹药、粮款的补充。8.6万红军主力在一个县内集结,时间跨度超过10天,直到顺利跨过“长征第一渡,国民党仍然对此一无所知”。在于都河东门渡口,建有一座长征第一渡纪念碑,碑高10.18米,寓意为毛泽东等红军领袖渡河日期,造型为迎风远航的双帆形状。于都县城东面贡水畔的红军渡口。当时于都河上没有桥,沿岸的百姓听说红军要渡河,几乎把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甚至老人把寿材都捐献出来。最后,大家共找来80多条船只架成了浮桥,帮助红军渡过了长征途中的第一条大河。于都河,虽然没有黄河的气势磅礴、没有长江的奔滔汹涌,甚至连红军长征途中的湘江、赤水、乌江、大渡河的知名度都不如,但站在于都河畔,也不免是感慨万千:那窄窄摇晃的浮桥,走过了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步伐……,望着于都河,再次想起了陆定一的一首纪念长征律诗: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如今,于都河东门渡口长征第一渡纪念碑的不远处,新建的大桥已使天堑变通途。于都东门渡口现辟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但于都只能是一个集结地,以时间早晚计,比不上长汀,半个多月前的9月30日,红九军团已在长汀开拨了;论重要,不及红都瑞金,10月10日,中央机关就开始离开瑞金。中直首脑都已撤离,长征难道还不算开始?附带贴个毛主席认可的正牌的长征出发地----瑞金中华苏维埃纪念广场上巨大的火炬型“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同为赣州属下的两个县级城市还弄不清长征在哪里出发,太为难游客了吧!当然于都对于长征功不可没,我归纳几点,一家之言,不可足信。其一,疲惫的红军将士在于都得到休整,补充给养,为不久到来的血雨烽火积蓄了能量;其二,于都人民把多子弟送到部队参军,跟随红军长征。并把多红军伤病员留下安置,使红军解脱后顾之忧。以致周恩来动情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其三,于都三十万老区人民为八万多红军集结做好保密工作,使得红军有机会派何长工、潘汉年与包围苏区南线的陈济棠谈判,借道信丰突破重围西进,时间跨度超过10天,直到顺利跨过“长征第一渡,国民党仍然对此一无所知”。1年10月16日晚上,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的时候,于都县城的居民,包括周围的老百姓,都自动赶来送行。于都河两岸,站满了送行的老百姓,这是真正的骨肉分离,八万多人的红军,大多数来自赣南。展览馆有这样介绍:这是一次严格保密的军事行动,老百姓们不知道部队要到哪里,只知道自己的亲人要出发到远方打仗去了。因为是夜晚渡河,行军部队都打着火把,送行的人也打着火把,依依不舍地唱着《送别红军歌》。《送别红军歌》,是一首当时在江西广为流行的民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曲调非常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年,空政文工团张士燮、朱正本据此改编创作成脍炙人口的经典红歌《十送红军》。其中“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一段唱词就是描述于都人民在贡江畔惜别红军的感人场景。露个脸,留个影不管哪个是第一,我还继续我们的红色旅行!文:陈书华编辑:费雨婷陈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