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缘起
年少时对历史无感,上课时听老师讲课像听传奇故事,考试时无非是背背朝代事件历史意义,甚至对古装戏也没有特别的兴趣,总觉得离现实生活相去甚远,故而一直不能感受到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无法理解以史为鉴的深意。
“历史”这个再熟悉不过的概念在我的体验中开始变得鲜活历经了三个重要事件。
第一次形成强烈冲击是大学去台湾交流学习时。在宝岛,这个跟大陆有着相同却又不同历史的地方,跟我们传承了相同却又不同文化的区域,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很多我曾以为理所当然、从未思考过未何存在的事物都是有其来自的。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基于不同立场,台湾不同电视台对同一史实的描述都是不尽相同的,很多历史事件是难以全面、真实地被复原呈现的,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今天我们怎么去看待它、未来我们如何去选择,这是历史观。这些体验是你只有在不同的环境中才能感受到的,就像一个人总是在群体中认识自己,我们也是在跨文化的冲突中定义自己的文化,我想这才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价值所在。
第二回真切地体悟到历史的厚重感是来北京生活后。记得小时候到北京旅游,参观故宫、恭王宫、十三陵什么的觉得实在是太无趣,来首都就是要来感受大都市的繁华时尚嘛,因此对北京留下了一种旧破无华的观感。反倒是现在,爱死了那些古建遗迹,走中轴线、逛九坛八庙、寻内九外七皇城四,无处不让人感受到“这里是中国”。第一回跟着Treep走完中轴线后我查了一些史料,才发现历史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比如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北平由永定门入城,50年代被拆毁,年复建;再比如天安门广场,明清两朝举办重大庆典和发布政令的重要场所,八国联军入侵时屯兵耀武之地,民国时期拆千步廊,年举行开国大典,50年代拆中华门、长安左右门、棋盘街等、建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历史历史博物馆等,年建毛主席纪念堂。这些城市的变迁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距今也不过半个多世纪而已。当然,北京的历史决不仅仅只在皇城根下,还有那些街巷地名、胡同院落、生活民俗,确是历史最好的传承者。
真正开始对生我养我的那座小山城的历史产生好奇,缘于在北京参加的一次老乡会。虽是龙岩老乡会,但参加的大多数都是客家人,交谈都说客家话,感觉整个就是客家老乡会。会上听一位老先生介绍客家文化,越听越觉得自己好像不是龙岩人,客家人才是龙岩人。会后立即查阅了一些资料,果然,一直以来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永定及宁化、清流、归化自成客家文化圈,而新罗、漳平无论是方言还是民俗都更接近闽南文化圈。此后便对客家八县和新罗漳平的关系一直心存疑惑,总感觉里面有故事,这才找来了《龙岩史话》,开始翻阅。
《龙岩史话》
这本小书是《中国史话》系列丛书的一个分册。全书共七章,内容包括:建置沿革、灵秀龙岩、客家祖地、红色圣地、地方风物、著名人物、现代风貌。虽然只是一本普及性读物,但包含了龙岩自有人类文明记载以来数千年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可读性很强。尤其是《建置沿革》和《客家祖地》两章,读起来犹如穿越了一条漫长而丰富的历史长河,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这片闽西红土地的发展脉络,以及客家文化、闽南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的交融、激荡。一时兴起,手绘了几章读书笔记。
手绘笔记
▼龙岩市行政区划图及各县地名由来
▼“龙岩”地名由来
▼建置沿革
▼客家祖地
对于之前的困惑,似乎可以从建置沿革史中看出一些历史的逻辑:古代河流走向决定人群往来,故旧时龙岩、汀州分属不同州府;清朝因龙岩是联系汀州和漳州两府山海孔道、地理中轴,为更好地进行行政管理,故升为直隶州;至当代,交通方式的改变突破了自然因素的限制,行政力量对区域的修正调整,促成旧时龙岩州、汀州府由分而合、交融共进。
仍有一惑未能找到答案:年福建全省划为八个专区,闽西为第八专区,公署拟设于长汀,后改驻龙岩。长汀自唐至民国一直是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什么此时公署由长汀改驻龙岩呢?望知晓者赐教。
“读史使人明智”。于我而言,读懂家乡历史,是文化的传承,是责任的担当,更是寻找“我从哪里来”这个重要哲学命题的一部分。是为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