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杰出的七位李氏诗人

唐代杰出的七位李氏诗人

由李氏先祖李渊建立的大唐,由于政治清明,实行科举考试,文人墨客众多,尤以诗歌的文学成就为最大,唐诗是中国历史以来的一个鼎盛时期。整个唐朝近三百年中诗人无数,诗歌五万多首,超出各代诗歌总和的两三倍。唐诗的题材十分广泛,无所不包,修辞手段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唐诗的质量之高,历代诗歌几无企及。在这众多的诗人当中,李氏诗人自然不少。小编今天整理出最具代表的七位李氏诗人,以飨李氏宗亲。

一、首屈一指的诗仙——李白

在数以万计的唐诗中,我们许多人对李白的诗是最熟悉的,也是背得最多的。

李白(年-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武后长安元年()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托克马克城),先世于隋时因罪徙居中亚。白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少年时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十五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

静夜思

望庐山瀑布

秋浦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独坐敬亭山

古朗月行

赠汪伦

望天门山

早发白帝城

将进酒

等等……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李商隐

李商隐,男,汉族,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 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有《李义山诗集》。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

主要作品有:

无题

楚宫

马嵬二首

残花

……等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三、诗鬼李贺

李贺(约公元年-约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留下:

过华清宫

雁门太守行

金铜仙人辞汉歌

马诗二十三首

南山田中行

……等多首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四、李益

李益(-),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北游河朔,贞元十三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尝与济诗,有怨望语。

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二首,当时广为传唱。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名篇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等。其律体亦不乏名篇,如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是历代传诵的名句。七律《同崔邠登鹳雀楼》、《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又名《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等,均属佳作。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二酉堂丛书》本《李尚书诗集》一卷。

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为《江南词》和《夜上受降城闻笛》,前者写一思妇因丈夫是瞿塘商贾,“重利轻别离”,天天不得相聚,因此不由得暗中后悔:“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早知道还不如嫁给弄潮儿呢!毕竟潮水的涨落有确定的时刻,与弄潮儿总还能朝夕厮守,比作商贾之妇强多了),心理描写可谓传神入微矣;后者写受降城上的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芦管悠扬激起乡思悠长,读来令人同情感伤。集一卷,今编诗二卷(全唐诗中卷第二百八十二和二百八十三)。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五、李频

李频(—),字德新,唐大中元年(),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唐代后期诗人。少秀悟,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逮长,庐西山,多所记览,其属辞于诗尤长。给事中姚合名为诗,士多归重,频走千里,丐其品,合大加奖挹,以女妻之。大中八年,擢进士第,调秘书郎,为南陵主簿,判入等,再迁武功令,俄擢侍御史,守法不阿徇,迁累都官员外郎。表丐建州刺史,以礼法治下,建赖以安。卒官,葬于永乐(今李家),父老为立庙梨山,岁祠之。有《建州刺史集》又号《梨岳集》,今编为三卷。

寿昌县令穆君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日月不并照,

升沈俱有时。

自媒徒欲速,

孤立却宜迟。

尽力唯求己,

公心任遇谁。

人间不得意,

半是鬓先衰。

六、李绅

李绅(年-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三十五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七、李逢吉

李逢吉(-年),字虚舟,陇西姑臧(今甘肃省陇西县)。唐朝中期宰相。

自料医剂,遂通方书。举明经出身,擢进士及第,累拜左拾遗。唐宪宗即位,授给事中,迁中书舍人,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品性忌刻,险谲多端。排挤名臣裴度,结交权阄王守澄,成为牛李党争中"牛党"代表人物,累官尚书右仆射,封凉国公。唐敬宗即位,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以太子太师为东都留守。

唐文宗即位,从子李训得势,召为尚书左仆射,足疾不行,遂以司徒致仕。太和九年,卒,时年七十八,追赠太尉,谥号为成。

李逢吉才思俊丽,能文工诗。曾与令狐楚同编者名《断金集》,今存八首:《享惠昭太子庙乐章》《望京楼上寄令狐华州》《再赴襄阳,辱宣武相公贻诗,今用奉酬》《奉送李相公重镇襄阳》《和严揆省中宿斋遇令狐员外当直之作》《奉酬忠武李相公见寄》《酬致政杨祭酒见寄》。其他诗集均佚,晚年曾与刘禹锡、令狐楚来往较多。

初还相印罢戎旃(zhān),获守皇居在紫烟。

妄比酂侯功蔑尔,每怀疏傅意悠然。

应将半俸沾闾里,料入中条访洞天。

十载别离那可道,倍令惊喜见来篇。

李东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tingzx.com/ctxly/101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