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谢灵运的白石岩下径行田有感,千顷带

本文由作者烟雨古诗词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白石岩下径行田》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莓蔷横海外,芜秽积颓龄。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州流涓浍合,连统塍埒并。虽非楚宫化,荒阙亦黎萌。虽非郑白渠,每岁望东京。天鉴倘不孤,来兹验微诚。此诗在谢灵运的众多诗作之中,是鲜有的表现出对民生疾苦关心和同情的作品,可以说是他诗歌创作中的另类。这种内容的诗作在谢诗中虽然为数极少,但在世家大族把持文坛的东晋南朝时期,这类作品除了大诗人陶渊明和鲍照以外,其他诗人则基本上未有涉及。即如陶渊明和鲍照,这类诗作的数量也不多。因此,作为当时一等世家大族的谢灵运能写下此诗,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诗为诗人在永嘉太守任时所作,《宋书·谢灵运传》说他在永嘉时,“民间听讼,不复关怀”,但从这首诗的内容看起来,他对郡中的民事多少还能够有所了解和关心。乐清白石山地区为温州近海的山区,即便是丰收的年景,收成也不多,如果遇到灾荒,则人民更是食不果腹,难以生存。这种情况,诗人应该比较了解,因此诗的首二句即开宗明义,点明了这一状况,并表示作为太守的自己智识短浅,惟恐救济不周,但对人民的爱护和对其疾苦的担忧还是颇为真切的。对此,明代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说:“起四句,咏之恻然,足当《春陵行》数篇。”《春陵行》为唐代著名诗人元结揭露执政者横征暴敛的名篇,陈氏以此篇压倒元结所作,未免誉之过高。但从诗中的一“惧”、一“忧”之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诗人内心善良的一面。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此后诗人又展示了当时灾荒所造成的田地荒芜的惨淡景象,设想着积极兴修水利以战胜自然灾害的措施。并进而想象着在筑堤护田,引水灌溉后沟渠相连、堤岸纵横的景象。既有“千顷”、“万里”的宏伟,又有“涓法”、“滕坪”的细屑,二者相辅相成。虽是想象之辞,但却令人无限向往。最后,诗借卫文公富民强国的史实,表示了他富民的愿望,又以郑国渠和白渠造福于民的典故,对自己兴修水利的规划充满了期望和信心。这种美好的期望并非谢灵运所能够实现,也不是谢灵运生活的时代所能够实现,但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真实愿望,并非有意识地在为自己作粉饰。而且,如实地反映灾荒情景,并设想能够战而胜之,比起那些欺下谄上,隐瞒灾情的贪官污吏来,更显示了诗人的可爱和内心的纯真。此诗在写作手法上也与诗人的其他诗作大相径庭,一反他富艳精工的风格和多用玄言佛理以结尾的特点,而用质朴的语言组织文字,不加雕琢,毫无斧凿痕迹。虽然也运用典故,但却明白晓畅,并无晦涩之嫌。这在谢诗中是颇为少见的。参考资料:古诗词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系作者烟雨古诗词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tingzx.com/ctxly/118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