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自網路第二作者|漁亭村夫創意|源自「誰立方」今年围绕生育率的话题不断,总的来说,是人口危机进一步加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全年出生人口为万人,年为万人,年为万人。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年全年出生人口为万人。而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仅为.5万人。也就是说5年之内出生人口减少了近一半。如此速度的雪崩,不得不令人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以及消费动力担忧。
图示|-出生人口数来源|国家统计局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中,民政部部长李纪恒曾撰写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一文。李纪恒在文中表示: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持续保持社会活力的治本之策。目前,受多方影响,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而更为严重的是,根据中国历年的出生人口数据就会发现一个可怕的事实:未来十年,育龄高峰期女性数量将减少约40%。一个国家想要完成正常的世代更替,总和生育率一般不能低于2.1。而年,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年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22。1.22这个数字不仅低于欧洲发达国家,甚至比“少子化”现象严重的日本还要低。图示|全国人口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年7月,国家卫计委官员杨文庄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认为如果全面放开二孩,将会累计多生出余万人,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造成很大影响。开放二孩后的第一年,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出生人口仅为万人,甚至比年还少了63万人。12月27日,在清华大学第40届“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中国社科院财经院综合经济研究部副主任、清华大学ACCEPT研究院研究员冯煦明指出,中国存在着“人口世代断崖”的问题。目前中国“90后”人口总数相比“80后”减少了万人,“00后”总人口相比“90后”又减少了万人。以30年划分世代,“90-10后世代”总人口相比“60-80后世代’减少了1.5亿人,这意味着,中国在三十年间少出生了1.5亿人。冯煦明表示,未来中国以二十年计的世代人口数量落差仍将超过一亿人,这种剧烈的“人口世代断崖”将带来广泛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生产力下降,消费降级,社会运转效能降低。其次,人口断崖并未解决断崖前的大龄青年结婚问题,反而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重男轻女的思想反而会在不发达地区进一步加固。而太平天国时期的徽州,同样遭受着严重的人口断崖问题,男子被充军,妇女儿童被拐卖。下面先来看看徽州府明清时期人口变化情况,再讨论一下太平天国时期人口断崖的前车之鉴。
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严峻的人口问题,而在徽州府治时期,所谓“人地矛盾”却是指人多地少的矛盾。地处江南丘陵的徽州,在明中期后,人地矛盾不断加剧,这种情况直到太平天国战争后才得以改变。建国以后徽州地区的人口恢复始终较为缓慢,改革开放后原徽州各县人口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总体有所增加,部分区县相对减少。徐国利在《明清徽州人地矛盾问题再研究》一文中写道:“在明代洪武二十六年和万历六年,徽州人口分列南直隶第七和第八,列长江下游平原的应天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扬州府和苏中平原的淮安府之后,比镇江府和长江中游的庐江府、安庆府等大府还要多。如以其中属清康熙六年()设安徽省后的府州……洪武二十六年,徽州是七府三州中人口最多的。而徽州山多田少,可见其人口压力相当大。”封建土地经济背景下,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增长超过土地承受范围就必然会引起迁移。据弘治《徽州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歙县和休宁人口分别为和,几乎相当于当时池州府的人口(),徽州人口最少的黟县为,与滁州()持平。故此,徽州人不断向周边地区移民,据曹树基的《中国人口史》记载:在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中,安庆、庐州两府的土著比例分别只占22%和30%,余皆为来自江西饶州府和本省徽州府的移民。而在清代,根据曹树基所制《乾隆四十一年和嘉庆二十五年安徽省分府州》人口表得出,徽州人口在全省府州排位比明代下降,从第1降到第6,居安庆府、凤阳府、颍州府、庐州府、宁国府后,仅比池州府和太平府多,占全省总人口8%左右。不过,人口压力却不断增大。因为,明末崇祯三年()的人口是.4万,到乾隆时增至.9万,到嘉庆二十五年则增至.5万。叶显恩对明清徽州人口数字估测要低一些,称明代徽州人口在极盛时达万左右,清代太平天国运动前为万左右。这种人口暴增显然和清朝的摊丁入亩政策有关,因为税负压力,徽州府的百姓只能通过大量生育降低家庭内平均税负,以获取更多劳动力,其次徽商经济的发达也促使徽民愿意多生子女,大不了养大了往外一丢。但是同时,人口的剧增使徽州境内人地矛盾突出,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原有的宗族礼法面对族内因人丁激增而导致的土地纠纷,房产纠纷问题的处理捉襟见肘,社会约束逐渐失灵。这为之后的太平天国内乱埋下了严重的伏笔。
清末太平天国战争使徽州地区人口锐减,李晖的《近代徽州村落的衰落》一文有过明确记录,嘉庆十五年(),黟县有户,人口,到了同治六年(年)的时候,户数降为,人口只有,人口减少了大约9万。道光年间,歙县有户数,人口,到了同治八年()则户数降为,人口仅剩,减少将近一半,光绪三十年()的时候,这时距离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已有四十年左右的时间,歙县人口继续减少,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恢复。道光五年祁门县的()户数,人口,到了同治十年(),户数降为,人口仅剩。因人口由嘉道时期的四十多万,在经过战火之后,降为咸同时期的十万左右,成为战争影响最严重地区。绩溪县在道光三十年()全县人口约有22万,经过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响,到同治三年()的时候,由于战争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再加上各种灾害以及躲避战祸,人口仅存五分之一,全县仅存不到4万余人。太平天国战争后徽州人口减少到70万左右,由于徽州境内浓厚的经商氛围,大量商人拖家带口远足外地偷亲靠友去躲避战乱。由于商人不直接地参与徽州本土的农业产业劳动,他们缺乏生产技术在战乱后对家乡进行恢复生产。大批徽商难民在外地便不再回乡,商业资本回流乡村的链条断裂,整个徽州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在战乱后跌至谷底。而这和今日的黄山市的情形,似乎也有几分相似。在去年,曾有一篇《年轻人都在逃离这座城市》一文,我曾经写过《黄山,还不是你不“努力”?》回应此文,黄山市年轻人的减少令人不得不苟同。根据安徽省统计局的数据,黄山市90、00后占总人口比重仅2成。在黄山市,11-31岁这二十年内出生的的人口数量仅相当于42-51岁这十年间出生的人口之和,而00后在未来十年将会逐渐进入大学,其人口占比在未来十年将会持续减少。也就是说,算上表中未给出的10后人口占比,在每10位黄山市民中,31岁以下的人数仅仅只有2个多。
图示|安徽省黄山市年龄分布来源|安徽省统计局
根据年1月25日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安徽省各县市区人口数据更新,黄山市常住人口为.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3.26万,人口总量依然连续数年位居全省末位。根据年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黄山市城市规划局、黄山市规划设计院的专题报告《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8—)一文中规划总则中明确指出,年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区)城市规划人口为41.5万人,年远期规划为70万人,年甘棠城区规划人口为9.5万人,远期年为15万人。这种“画大饼”式的规划,无益于黄山的发展,使得黄山的自身定位错位也未能缓解人口流失。
《规划》一文指出:近期年,黄山市域总人口为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0%;远期年黄山市域总人口为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2%。而今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屯溪区常住人口仅24.5万人,年,甘棠城区人口仅5.2万人,而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5.76%。而黄山市在提交《关于审批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8—年)(年修改)的请示》中依然未提及有关人口内容的规划。人口问题已然成为黄山市发展的掣肘,解决人口问题是黄山市可持续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越早地面对就越利于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问题,如鼓励生育,对二孩家庭提供一次性补助等,都有利于人口出生率回升。能否解决人口问题,关乎黄山市的可持续发展,有决心,有勇气,解决住房、医疗、教育问题,为人民群众“减负”让老百姓敢于生育,乐于生育才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本文授权转载自:徽州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