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击上面蓝字即可免费订阅!
东北的行政区划自晚清撤将军、设行省开始至年省级行政区定格,才形成今天大家熟知的东北三省。期间政权更迭,行政划分也随之动荡不定,从三省、四省、六省、九省、最多时达到十九省,建国初期为六个省和七个直辖市。
满清入关定都北京后,顺治元年(年)清廷以盛京(沈阳)为“留都”,设盛京总管一职,管辖东北全区。这和内地的官职有很大不同,这可能和满清统治者,把东北看成“家事”有关,东北一直沿用旗民分治的制度。
顺治三年,把盛京总管改名为:盛京昂邦章京,满语即将军的意思。
顺治十年,鉴于沙俄在黑龙江流域日益渗透,朝鲜人也越过图们江、鸭绿江向东北移民。为加强防御力量,把整个东北划为了两个行政区,新设了宁古塔将军,治所最初设在海林长汀镇宁古塔,即现在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
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为清代吉林三边之首。后迁至现在的吉林省吉林市。
宁古塔将军管辖北到外兴安岭,西至贝加尔湖,东到日本海这样一个广阔地域。盛京将军负责管理今天的辽宁、吉林部份地区和蒙东地区。但东北地广人稀,这两个区域边界并不清晰。
康熙年间,在年(康熙22年),设黑龙江将军,专门应对黑龙江流域沙俄的威胁,他的属地从原吉林将军辖区划出,将军治所最早设在瑷珲,中俄《尼不楚条约》签订后,迁至墨尔根(嫩江),后又到了齐齐哈尔。
至此,东北地区被分成三个行政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这个格局维持了多年,直到清光绪年间,改为行省时,成为东北三省。
清光绪33年(年),清廷任命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撤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将军,设立东北行省。黑龙江省会是龙江府(齐齐哈尔);吉林省会为吉林府(吉林市);奉天省会奉天府(沈阳)。
清末东北三省:
松花江以南均属吉林地界,哈尔滨最初,归吉林双城厅管辖,后转归滨江厅。
临江州就是现在的佳木斯;牡丹江那时太小,地图没有标注。
新城府就是现在的扶余市;海龙府是现在的梅河口,当年这都是大城市。
M国时期,除了奉、吉、黑三省之外,年正式将热河特别区(年成立),改为热河省划归东北,省会设在承德,奉系军阀担任热河省。
年奉天省改成辽宁省,奉天也改称沈阳。
年伪M成立,它的历史一共就13年,但行政区划的变化非常频繁,大的调整就有四次。本文仅介绍存在时间较长的二次划分。
M洲国地方行政制度分为由民政部负责的的省、县制和由兴安局(蒙政部)负责的省、旗制两个体系。
省、县制系统适用于以工农业为主的地区;省(主要是兴安各省)、旗制则适用于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游牧地区。
年12月1日施行"新行政区划法",把东北分为十四省,一个省级特别市。
年分出牡丹江(省会牡丹江)、通化(省会通化)两省;
年分出北安(省会北安)、东安(省会密山)两省。
年划分四平省(省会四平)。至此形成东北十九省。
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把东北行政区调整为九省。
解放战争后期,逐渐形成松江、黑龙江、嫩江、吉林、辽北、安东、辽宁七省和冀察热辽行署的政区格局。
全国解放后,东北作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东北六省的基础上,先后有七个城市升格为中央直辖市。
解放后东北六省
七个直辖市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长春、哈尔滨。
直到年,才形成今天黑、吉、辽,东三省的行政格局,但局部的调整还没有停止,年内蒙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年哲里木盟复归内蒙古自治区,年,哲里木盟改称内蒙通辽市。
东北近代行政区的演变,是多种因素的结果,集中体现了东北地区曲折复杂、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那些曾当过省会和直辖市的城市,现在有的可能,已经鲜为人知了,但他们都有着不平凡的过去,作为一段历史应该被后人记住。
长按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