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这台戏演绎乡村美好生活

补骨脂酊 http://m.39.net/disease/a_6105620.html
“小康路上”云和“八个一”系列报道:一台戏除夕,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央视春晚,已是多年来中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近年来,在我县乡村,由村民自办自导自演的乡村春节联欢会——“村晚”,一年比一年“火”。

年,云和县全面启动实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结合各村特色的“村晚”沸腾了云和十里八村,满溢着农家风情、乡土记忆,让人对乡村“村晚”和台上的“民星”印象深刻。透过“村晚”这个小舞台,人们看到的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迁,感受到的是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也敲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擂鼓。

从一村到百村“村晚”喜闹新春

乡村“村晚”的舞台上,演出的是身边“民星”;舞台下,欢闹的是隔壁邻居。新春期间,这样的“盛会”,几乎每天都在云和的各个村庄里发生。

“村晚”是小顺村一年一度的大事,按照惯例,石塘镇小顺村每年都会举办一场独特的“村晚”,展示农村群众喜迎春节的幸福生活景象,展示美丽乡村建设以及让小顺村村民引以为豪的红色文化。

“临近春节,村里热热闹闹,每年村民们都会早早地开始组织‘村晚’排练。在全县,春节办‘村晚’我们小顺村是第一个村呢,那时叫‘乡乡一台戏’。”搞了一辈子群众文化工作的徐景舟便是这台戏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他告诉记者,“乡乡一台戏”是我县乡村“村晚”的雏形,早在上世纪70年代,“乡乡一台戏”在石塘镇小顺村兴起。那时,乡村“一台戏”是老百姓庆祝农历新年的重头戏,和央视春晚一样只在大年三十当天演出。

据了解,年我县全面启动实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以来,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硬件建设和软件发展,进一步丰富和满足了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7年来,我县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文化礼堂53个,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乡乡一台戏”也迎来了华丽转身,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在全县的农村文化礼堂广泛推广和覆盖,成为春节期间村村竞相开演的乡村“村晚”。

乡村春晚,越来越亲。石塘镇小顺村“村晚”的演出安排里,有《中国鼓》《万泉河水清又清》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凤凰山街道贵溪村的文化礼堂里,贵溪村文艺爱好者、贵溪村广场舞队队员成了“村晚”的常客。“我们的‘村晚’重在参与,村里80多岁的老人和10岁的小孩都上场,还有三代同堂演出的情况呢。临近年底,大伙都很期待今年的‘村晚’……”凤凰山街道贵溪村村委会主任(党总支副书记)王建跃说,“村晚”不仅仅是一场乡村晚会,它还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时代,承载着乡愁,意味着圆满。

从大众到特色“村晚”打出品牌

“我们石浦村是一个船帮古村落,这‘村晚’上演的内容当然少不了船帮文化元素。”“村晚”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方式,也是弘扬文化的一个好平台,春节期间,属于紧水滩镇石浦村的特色“村晚”,总能在村民的满怀期待中热闹上演。

作为石浦村土生土长的文艺爱好者叶凤慧,每当村里开始准备筹办“村晚”时,她总是首当其冲、热情参与。“现在生活条件好起来,大伙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提高了,村村都办起了‘村晚’。我们村有深厚的船帮文化底蕴在,将文化融入到‘村晚’节目里,具有地方特色的‘村晚’,在欢乐过年的同时,还能让外来观看‘村晚’的观众了解和喜欢上我们村。”叶凤慧欣喜地说。

年,叶凤慧当起了石浦村“村晚”的“总导演”。她说,办好一台“村晚”,创意是关键。为给大家举办一场有特色的的“村晚”,她与村民们一起探讨了村子过去所演出的节目,并通过翻阅石浦船帮文化资料,创作出了形象讲述丈夫出船,妻子准备好吃、穿、用等生活物品,送丈夫出船,期盼丈夫平安出行、满载而归的《出船前》舞蹈节目。

为了让节目更原汁原味,叶凤慧还多次请教船老大,同他们借来当年的船桨、米桶等作为道具,并向专业人员请教音乐和舞蹈动作。设计节目、邀请演员、安排道具……叶凤慧不仅亲力亲为,还带着全家人一起上“村晚”,把对家乡的热爱融入到这台特殊的晚会当中。

借着“村晚”一台戏,云和的乡村文化“唱”出更多精彩。这也对“村晚”提品质、上档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我县不断提升公共文化队伍素质,积极吸纳各方文艺人才,并每年定期组织全县性的文化干部集中培训,鼓励支持文化干部到周边县市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同时,积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鼓励和扶持民间文艺社团、演出团体健康发展。

据了解,目前,全县各乡镇(街道)有排舞队、合唱团、摄影社等业余文艺团队7支,业余文艺人员达万余人。年以来,县文化系统组织乐器、舞蹈等各类业务培训场次以上,参训人数达到万多人次。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同石浦村一样,全县各村争奇斗艳,竞相呈现出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村晚”。民俗舞《牛娃闹春》展示了崇头镇崇头村的梯田农耕文化;女生小组唱《长汀恋》唱出了石塘镇长汀村新农村发展带来新生活的新希望;元和街道包山村“村晚”以包山花鼓戏为主线,白龙山街道村头村“村晚”以婺剧为主线,凤凰山街道新岭村“村晚”以魅力畲寨为主线……来自全县各乡镇(街道)的农民纷纷拿出各自的“镇乡之宝”,一展特色乡风。精彩纷呈的演出,赢得乡亲们掌声不断。

激情四射的一台台“村晚”,推动云和乡村文化“走出去”。作为我县乡村公共文化品牌,乡村“村晚”也悄然完成从大众化到独具本地特色的美丽“蝶变”。

从临时搭建到固定舞台

“村晚”唱响文明新风

“去年,我们在村子新建的文化礼堂内举办了巧云第二届乡村‘村晚’,约平方米大的舞台上舞龙表演《巧云祥龙》渲染了整个会场的欢快气氛,戏曲表演、旗袍秀等丰富多彩的节目也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近日,记者走进凤凰山街道巧云股份经济合作社文化礼堂,十余位村民正围坐着讨论今年的“村晚”节目。话语间,他们对“村晚”充满了期待。

而在三年前,巧云人因缺少场地,只能选择到周边村看“村晚”。“大家都盼着在自家门口看本村人上演的独属于巧云的‘村晚’。”看着如今热热闹闹的排练场面,巧云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邱士伟十分感慨。

“村晚”富足的是精神,坚定的是自信。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近年来,我县加快公共文化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目前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53家,覆盖全县所有乡镇(街道)绝大部分农村社区。

搭建百姓舞台,送享欢乐盛宴。“有了文化礼堂,我们‘村晚’演出就有了固定的舞台,而且排练也都可以在室内进行,不用担心下雨等特殊情况而取消了。”邱士伟告诉记者,年,巧云股份经济合作社新建了占地面积平方米的文化礼堂。该礼堂是我县规模最大,集文体活动场所、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村民家宴场地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礼堂。礼堂有约平方米大的舞台,两侧巧云大讲堂、村史村情廊、乡风民俗廊、崇德尚贤廊等分布其间,还有室内风雨球场、图书阅览室、健身房等场所丰富着村民的日常文娱活动,使村民在文化礼堂中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文体大餐”。

乡村婚礼新风尚,文化礼堂成为农村婚礼首选地。巧云村积极响应县政府倡导的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婚丧喜事文明新风,在保持文化礼堂原有功能的基础上,配备厨房、餐桌椅、餐具等,制定酒席标准,将传统婚礼习俗与时代风尚相融合,积极推广有新时代特色的“我们的婚礼”,倡导村民从讲排场、讲气派的陋习转到弘扬时代文化、倡导文明家风的转变,让文化礼堂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新人的幸福殿堂。

“乡村‘村晚’是丰富村民生活、带动乡风文明的良好平台,也是振兴乡村,弘扬传统文化、传递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我们将持续引导办好每年‘村晚’,通过加大投入、载体带动等措施,真正实现繁荣的经济与繁荣的文化相统一,为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积极作用。”县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说。

胡凌凌

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总工程师

经过7年的发展,乡村春晚已经成为了我县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之一,通过政府搭台、百姓唱戏,以发动村民自办、自编、自导、自演联欢晚会和乡村民俗活动的形式,为喜爱文艺的村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广大百姓送去了一道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餐,挖掘和提升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文艺节目,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成为了凝聚村民情感、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

下一步,云和县将把乡村春晚品牌建设作为文旅产业融合的新途径,在高标准提升春晚节目的内涵品质同时,发展创新品牌效益,以过大年看春晚为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条深度体验云和民风民俗,感受云和农耕、船帮、畲族等多元文化传统的乡村春晚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打响云和乡村春晚品牌,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促进文旅融合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

END

往期精彩回顾

元闺蜜趴生日趴零元抢!玫瑰小镇咖啡馆,安利走一波!重要!云和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特别提醒醒

记者:吴梓嫣叶珊珊饶寅

实习编辑:章王博

责编:徐松青

如需转载,请标明转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tingzx.com/ctxxs/62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