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闽西南媒体集中采访活动龙岩纪行脱

北京皮肤病医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416/6171978.html

上月15日至16日,“走进闽西南”集中采访团来到第二站——龙岩,大家走进新罗区苏坂镇黄地村、万安镇捷文村,连城县兰花博览园、县贫困户农产品服务中心,长汀县思福小区、河田镇伯湖村等地,感受龙岩在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青瓦白墙、依山傍水,走进新罗区苏坂镇黄地村,美丽的乡村景色让人眼前一亮。

“来到这里,我都不想回家了!”漳州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陈佳锦毫不吝啬自己对黄地村的喜爱。

龙岩市新罗区苏坂镇黄地村里的古厝

近年来,黄地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我在这有房有地,哪还想出去!”面对记者的采访,52岁的黄地村村民黄德辉骄傲地说。年轻时,黄德辉一直在外经商,服装、五金、餐饮等行业他都做过,虽然不愁吃穿,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家中老人的牵挂,让他始终无法安定下来。

年,黄地村完成“黄地造福新村”建设,占地约52亩,总投资约万元,可安置户村民,通过个人出资、村财、政府补助三管齐下,让每位村民都住得起新房。黄德辉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幢2层楼的新房,还在门前围了个院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黄地村的生态种植有声有色,春有杨梅、水蜜桃,夏有柑橘、莲子,秋有柚子,冬有脐橙,一年四季都能收获。年,黄德辉回到老家,经营自己的40多亩田地,种柚子、脐橙,养土鸡,每年有十几万元收入。

在长汀县大同镇思福小区电子加工扶贫车间,贫困户马小华正忙着给一根根数据线套管。

“能在家门口就业实在太好了。”年,马小华全家易地搬迁到思福小区,去年5月起,她在思福小区电子加工扶贫车间从事数据线加工,每个月能有千元左右收入。“在这上班时间比较灵活,既能做点事,又能照顾孩子。”马小华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

思福小区“就业扶贫一条街”电子加工扶贫车间,马小华正在加工数据线连接器。

思福小区是长汀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采取“政府引导、协会运作、多元投入、合作建房”的运作模式,统一规划、统一代建、分户安置。同时,为了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小区引入服装加工、伞架加工、电子元件生产等3家企业,打造“就业扶贫一条街”。贫困户无固定工作时间,以计件方式实行工资月结制度,并根据出勤、产量、质量、技术掌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给予适当奖励,鼓励贫困户多劳多得。

目前,小区建设住宅套,已安置贫困户户人,共有29名贫困就业人员参与务工。

“去年11月,我去宁化、建宁、沙县参观交流,三明的现代农业发展颇有成效,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赖斌是福建新农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经营着长汀县河田镇伯湖村亩共享田园。

年以来,赖斌积极参与激励性扶贫项目,在共享田园发展草莓、火龙果、茂谷柑等种植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

采访团记者参观河田镇伯湖村共享田园

据赖斌介绍,公司注重“扶智”“扶贫”,不定期组织教学葡萄、黑米等种植技术,并开设感恩自强、勤劳致富等主题讲坛。同时,将消费者的消费力与贫困户的劳动力相结合,由消费者免费认领果树,贫困户有偿管理,定期举办认领家庭亲子活动,在活动期间提供平台让贫困户售卖其他农产品、手工艺品等,进一步增加收入。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朱丹宇陈登达文/图)

新媒体编辑:张锡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tingzx.com/ctxxs/63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