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人民革命史概述二如火如荼建苏区

彭洋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4526823127188654&wfr=spider&for=pc&searchword=%E5%BD%AD%E6%B4%8B%E5%9C%A8%E5%93%AA%E5%AE%B6%E5%8C%BB%E9%99%A2%E5%9D%90%E8%AF%8A

年9月26日,在罗屋村祠堂里成立中共下平原区委员会和下平原区革命委员会,刘述盘任区委书记,黄金波任革命委员会主席。10月,下平原区改称南阳区,赖福开任区委书记;并成立区苏维埃政府(简称区苏),黄金波任区苏主席,黄道明任共青团区委书记,罗承球任区赤卫大队大队长,赖龙娣任区妇女会主任,陈丕显任区儿童团主任,曹德天任区财政科长,刘占伦任区苏粮食科长,黄善余任区苏土地科长,黄华昌任区苏司务长,陈以宜任区苏文书。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区革命委员会随之撤销。

朱斜乡于9月16日举行农民暴动,并宣告成立乡苏维埃政府,辖上村、下村、银坑、郑坑、陈屋排、庵坵、坑尾头,乡苏治所设于香店子里。在此前后,全区其他乡也纷纷成立乡苏维埃政府(简称乡苏),全区共成立10个乡苏。其中,大村里、甫背、牛角科、石子栋、寨子角、洋布坑、大小坝里等归第二乡苏辖,名为茶溪乡,乡苏治所设在陈宜善商店里;塅上、鱼鳞坑、樟树坑、上伯公岭等村归第三乡苏辖,名为樟树坑乡,乡苏治所设在坪上;黄坑、罗坊、大埔上、黄腊坑、井秀坑、道安坪、茅坪里等村归第四乡苏辖,名为黄罗乡,乡苏治所设在黄坑;官连坑、余屋寨下、石胆窝、黄坊、汤坊、馆背等村归第五乡苏辖,名为石连乡,乡苏治所设于官连坑;官田、南阳、南坑、石坑源、禾石坑、曹坑里、牛嫲角、豆地坪里、洪屋堂、田心里等村归第六乡苏辖,名为南阳乡,乡苏治所设于安宁祠;涂坑、马洋洞、下车、罗屋坑、陈坑、曹地、温坊、障背等村归第七乡苏辖,名为涂马乡,乡苏治所不详;豪坑、陈茜坑、赖茜坑、东山下等村归第八乡苏辖,名为豪东乡,乡苏治所设于东山下;桥头、富坑、丰头等村归第九乡苏辖,名为射山乡,乡苏治所设于兰田角;双溪田、团岭等村归第十乡苏辖,名为双团乡,乡苏治所设于陈屋店子。此外,罗屋村和矶头凹加上荷树龙分别设立直属村苏。各乡苏除设主席1人外,另有执行委员3—5人。

同年冬,在南岭成立外宣和区苏维埃政府,邹洪辉担任主席,治所设在钟维明家,管辖池岗、大坑头、上村、龙骨山、上罗池和南岭等6个乡。

11月28日,中共红四军前委在长汀召开扩大会议,除研究召开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等事宜外,还决定将中共汀南特区委员会与中共长汀县委合并,成立新的中共长汀县委。罗化成等参加了此次会议。12月28日,罗化成、张赤男等7人到上杭古田列席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

年1月,在罗屋村召开下平原区党员代表大会和工农兵代表大会,分别选举赖福开为区委书记、刘碧芬为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同年,长汀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成立长汀县苏维埃政府(简称县苏)。成立后,南阳区刘鸿芬曾担任长汀县苏主席。

后来,为适应战争形势变化,县、区之间苏维埃区域分分并并,长汀、连城、上杭三县交界区域曾先后成立汀连县、新汀县、新泉县、新杭县等,南阳地区隶属关系也先后发生变动。其中,年10月,遵照闽西特委和闽西苏维埃政府指示,长汀和连城两县合并成立汀连县,两县有关领导多次在南阳召开筹备会,商讨合并的有关工作。合并后,南阳相应随长汀县并入汀连县。年12月,撤销汀连县,长汀和连城分别成立新汀、长汀两县和新泉、连城两县,南阳归新汀县管辖。年3月,撤销新汀县,南阳划给新泉县管辖。年春撤销新泉县时,南阳复归长汀县辖。在这些行政区划建置变动中,一批南阳籍干部曾分别在这些县担任过领导职务,如黄存安担任过新泉县委书记,陈特星担任过新泉县苏主席,黄庆承担任过新杭县苏主席,黄金波担任过汀连县苏副主席,黄桃源担任过新泉县苏副主席。

同时,南阳籍干部还有多人在省、中央苏维埃政府或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如罗化成担任过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兼劳动部部长,陈丕显担任过少先队中央总队执行委员、少共福建省儿童局书记、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黄庆熙担任过少共福建省委常委并主持省儿童局工作等。

各级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南阳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如火如荼掀起了土地革命和苏区建设热潮。

土改分田方面,南阳区初时遵循中共闽西一大《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按照“以乡为单位,以原耕为基础,抽多补少,按人口平均分配”原则,成立分田领导机构,评定阶级成分,在查清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前提下将耕地平均分配,插牌定坵到户,全区每人平均分得1.78亩耕地和一份山林,广大贫苦农民初步实现了耕田人“有田可耕”愿望。年6月,由毛泽东亲自主持,中共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在南阳龙田书院召开联席会议,通过“富农问题”决议案,将分田政策在原“抽多补少”基础上增加“抽肥补瘦”原则。这进一步满足了广大农民对耕地的要求,广大农民生产热情愈加得到激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精耕细管,辛勤劳作,增施肥料、改善水利,使粮食产量显著提高,年比年普遍增长二成以上。各乡苏还设立劳动教育委员会,培训妇女学习犁田、耙田、莳田等主要农活;还充分发挥青年突击作用,组织他们开荒造田,兴修水利;也重视老农生产经验,并教育儿童参加看牛、看水、拾肥、割草等力所能及的劳动。这些,促进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地发展。

工业生产方面,贯彻“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方针,兴建了兵工厂等军事工业和造纸厂、硝盐厂等民用工业,有效弥补了由于国民党经济封锁带来苏区军需民用物资的短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阳苏区和全闽西苏区一样,在经济生活中,大力开展了经济合作。苏维埃政府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调整生产关系,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创办了耕田队、劳动合作社、犁牛合作社等生产合作组织,除帮助红军家属种田外,还有力解决了由于大量青壮年男子参军参战所造成的劳力短缺和耕牛农具缺乏、资金不足等问题。在消费上广泛创办了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粮食调剂局和革命互济会等合作组织。消费合作社把具有共同需要、共同兴趣的群众组织起来,以平等互利原则自由集资,共同采买商品,并把红利分配给社员。经营中,积极组织粮食、烟叶、土纸、黄豆等向国民党统治区出口,同时又千方百计采办食盐、布匹和百货等供应苏区。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所采办的货物,食盐占70%,布匹占20%,其他占10%。合作社充分发扬民主,采办货物、确定物价等,由社员大会讨论决定;社员购货,可以享受比市价略低的待遇和优先购买权利;对于红军家属,更为优待,他们购货可以比常人便宜20%,合作社即将脱销的货可照顾他们先买到。他们暂时无钱时还可以先赊账,还账时可以用大米、黄豆折价抵账。非社员买货一般高于成本5%,但仍然低于市价平均水平。消费合作社的创办,大大缓解了由于国民党经济封锁所造成的苏区商品的进出口困难,促进了苏区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南阳年6月与年12月相比,商业额增长30%。粮食合作社和粮食调剂局则有效发挥了稳定粮价、保护苏区粮食储备,抵制奸商盘剝作用,缓解了农民常在新谷登场时,将粮食低价出售,迫使粮价大跌,造成谷贱伤农,而到了青黄不接时,农民粮食不够吃,又要到市场上购买,投机商趁机抬高粮价,使农民大为吃亏的粮食“剪刀差”问题。

多渠道集资搞建设和捐钱捐物支援革命战争方面,南阳苏区也搞得很出色。年5月2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专题报道表扬南阳区群众响应《红色中华》号召,在退回第二期公债中,仅5天就退回余元。7月11日,《红色中华》又表扬南阳区在这期退回公债中又退回元,并退回谷票斤;还表扬“南阳区马洋洞乡的群众提出意见,在秋收完竣时要求中央政府加收一倍土地税,充实国民经济”。

在经济建设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教育、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也取得不凡的成绩。

暴动前的南阳,不仅经济发展落后,文化知识也很贫乏,全区90%以上农民不识字。暴动后,在党和苏维埃政府重视下,区、乡设立文化教员,统一领导教育文化事业。年前后,全区各乡村设立高初级劳动小学或红色小学(后称列宁小学),6—14岁男女儿童入学读书,工农子女免交学费,并由政府发给课本。后根据闽西苏维埃政府教育委员会指示,把列宁小学改名为劳动小学,龙田书院改名为“南阳区苏维埃第一劳动学校”,举办了3期培训班,培养出多名教师力量和农民运动骨干。区苏维埃政府还举办了各级竞赛活动和总检阅,既提高学生们进取精神,又推动苏维埃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在陈丕显担任南阳区儿童团总团长期间,年4月,南阳区在南阳圩牛路口沙滩边,组织全区儿童团举行了一次以乡为单位参加的会操检阅。文化教育方面除日校外,还设立夜校、识字班,吸收15—45岁青壮年,特别是妇女参加学习。区乡村还成立扫盲协会,推动扫盲识字。

党和苏维埃政府还十分重视群众身体健康。年9月,区、乡、村苏维埃政府设立文建委员会(10月改为卫生委员会),统管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工作。他们按村民住所情况,将每四五家或七八家编成一个卫生班,规定每五天开展一次卫生大扫除;大力开展卫生宣传,印发卫生常识宣传品,介绍各种治病民间秘方,发到各家各户。为解决由于国民党封锁所造成的苏区药品困难,年,南阳区苏创办了药材合作社。除门诊外,每天派出一名医生去各村巡诊,急诊随叫随到。

年冬,在南阳日新村黄腊坑设立“医院第三分所”,所长曹德贤(南阳射山村人)。年底,医院从大洋坝、白砂、旧县一路迁到黄腊坑,院长罗化成(年8月罗化成在与土匪黄月波部作战中负伤,经治疗痊愈后到大洋坝医院任院长)。年初,医院改为“医院第二分院”,院长仍然是罗化成,副院长罗龙恒。医院有医务人员近80人,可接治伤病员多人。年,在南阳茶树下(茶溪)锡洋公祠堂创办“残废军人疗养院”。同年下半年,福建省军区制药厂从白砂中洋村迁到茶溪乡茜坑陈维洪家,有工作人员30多人。同年冬,有医务人员10多人的福建省军区直属卫生队从白砂迁到南阳,后与新杭县疗养所合并。年,医院迁到叶坪山、筠竹园一带,医院合并为新杭县疗养所,陈开榕、魏英华(均为南阳人)先后担任所长。同年冬,此疗养所改为“新杭县疗养院”。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下三四十名伤病员,均在此疗养。年,国民党军八十三师刘勘部及保安十四团钟绍葵部在此进行搜捕时,疗养院人员被打散,伤病员遭杀害。

上述红军医疗机构设在南阳,时间最长的达4年之久,使数以千计的红军指战员伤病得到救治,也使大量当地群众有疾病能有就医之处,为建设苏区、保卫苏区发挥了重大作用。这当中,医院的支持,是功不可没的。南医院作为一项光荣政治任务,在大批青壮年当红军上前线的情况下,留在后方的群众纷纷组成担架队、洗衣队、运输队、慰劳队等,从人力、物力、医院巨大支持。首先是让出医院使用。如黄腊坑,70%的住房医院。在当时生活普遍贫困、群众住房本来就非常紧张的条件下,还要挤出如医院,所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其次是积极提供物资支持。他们把自己的床铺、谷笪、稻草和医院作病床。不仅黄腊坑,茶溪、黄罗、罗坊、联义、日新和樟树坑等外村群众也都送来床板、门板和谷笪等物,医院解决病床紧张问题。各伙食点的柴火,都由黄腊坑群众上山砍采。三是热情慰劳红军伤病员。除黄腊坑当地成立了洗衣队,组织了十多名妇女为红军伤员洗衣服外,南阳区苏还发动其他十多个乡苏组织慰劳队和洗衣队,医院送来禽、畜、肉、蛋和蔬菜、柴火等慰问红军伤病员,并为红军伤病员洗衣服。如石胆村成立过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慰劳队,常医院慰问。年8月24日,南阳区医院猪肉70斤,牛奶罐,米粉40斤,另还有鸡蛋、饼干、柴火、蔬菜等物。四是成立协助搬运物资。医院平时的粮食、油盐、蔬菜挑运,除区苏组织各乡劳力负责外,黄腊坑村还成立了一支十多人的预备队,以应付劳力不足时的需要。医院。年冬,区苏拟医院,动员10个乡苏组织群众,自带伙食和工具到工地清基,历时1年多,清出面积10多亩。只是后来因敌军“围剿”,医院转移,工程被迫停建。医院站岗放哨。区苏在村子四周设立岗哨,由医院所在地黄罗乡苏派赤卫队、少先队和黄腊坑妇女10多人协助站岗放哨。七是成立殡葬组。组织木工制作棺材,用于装殓因医治无效去世的红军烈士,所用木材从黄腊坑山上砍伐。并规定该村的凹背山、水口背头山为埋葬烈士地点。年冬,黄腊坑群众以建厉坛为名,把埋在凹背、水口背头的烈士骸骨捡出,装进5口大花缸统一埋葬。每年清明,黄腊坑群众都自发到烈士墓地祭扫。年3月,石胆村群众也以建厉坛为名,把埋葬在筠竹园、梅子窝的多具烈士骸骨捡出,装进2个大花缸,安葬在该村水口,供村民祭扫。年,南阳乡革命烈士纪念碑建成时,黄腊坑群众把5个大花缸烈士骸骨装进3个大花缸,安葬在烈士公墓,原凹背神坛也改为烈士公墓,以志缅怀。

在苏区建设中,南阳人民还积极参与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线建设。年冬后,中央苏维埃政府为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密切赣南闽西中央苏区与上海党中央的联系,并疏通苏区与国统区的贸易往来,进行了建立红色交通线的斗争。途经南阳的干线主要有2条,其一是:广东大埔—福建永定金砂—上杭严坑、蓝溪、横冈、茶地、白砂、旧县、才溪、通贤、南阳而出长汀、瑞金;其二是:由永定虎冈入上杭,经溪口、白砂、旧县、南阳出长汀、瑞金。途经南阳的支线有:古田—高地—矶头—南阳;南阳—马洋洞—罗屋坑—新泉。南阳等地相应设立了交通站(点)。其主要任务是传递文件、书信,护送我党和军队重要干部及运送弹药、器材、药材、食盐、纸张、布匹、五金等苏区紧缺物资过境。这条红色交通线对外称工农通讯社,建立后护送了从上海进入中央苏区的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董必武等多人过境,并为中央苏区运送了大量重要物资。

编辑:沈燕燕

编审:黄晓春

监制:张纪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tingzx.com/ctxxs/83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