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朝代人口总数,春秋战国至大清帝国

北京哪些青春痘医院好 http://m.39.net/pf/a_8736666.html

春秋战国

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的这一时期(前年-前年)是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奠定后来传统农耕文明基础的时代。期间各诸侯国的人口以较快速度稳定成长,到前年时中原各国总人口达到约万。此后一直到秦末民变之前持续不断的增长.

估计公元前年时的世界人口有万。估计公元前年时的世界人口有1.0亿,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此年有25,,人口。估计公元前年时的世界人口有1.62亿。估计公元前年时的世界人口有1.亿。估计公元前年的印度孔雀王朝有50,,人口。

秦朝

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成熟,户籍登记制度也日趋完善,周知民数已成为立国之本。秦始皇十六年(前年)规定男子不论成丁与否,一律登记年龄。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年)最终完成统一六国大业,之后持续不断的领土扩张,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年),全国总人口约万。估计此年的世界人口有2.0亿,秦代人口占据世界15%的比例。

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造成期间全国的社会经济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大量人口死亡,民生凋敝,全国各地到处一片凄惨萧条,原来的人口稠密地区的繁荣景象不在。据《史记》载:至汉祖定天下,民之死伤,亦数百万,是以平城之卒,不过三十万,方之六国,五损其二;由此可以反映人口大量死亡的事实。

前汉

由于中国历史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故全国人口分布格局为北多南少。

若以淮河、秦岭为界,那此时的华北人口超过85%,华南人口不足15%。人口数超过万的司、豫、冀、兖、青、徐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围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人左右。人口数量在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扬、荆、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汉太祖元年(前年)在楚汉战争之中取胜的汉王刘邦称帝,天下重新统一,建立汉朝,据当代学者估计,人口约万。占此年世界人口的8.66%.

西汉建立后由于奉行黄老政治、与民生息的政治措施,特别是文景之治的迅速发展到孝武皇帝元光六年时(前年)达到万,黄河中下游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这六十年之中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的景象。

从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年)开始,因之后连年的战争和徭役赋税较之于前加重,使得自汉武帝在位中期开始,人口数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下降,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只有3万。之后昭宣中兴的休养生息使得汉武帝在位后期已濒临崩溃的全国经济形势得到扭转,社会稳定下来,期间人口开始恢复增长。到汉平帝元始二年时(2年)根据《汉书》记载,有12,,户,57,,人.

汉太祖元年(前年)16,,人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年)36,,人

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32,,人

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40,,人

汉元帝建昭四年(前36年)12,,户,59,,人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12,,户57,,人

新莽

新莽时期没有具体的人口调查,估计新莽天凤五年(17年)全国有万人.但是新莽天凤五年(17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紧接着烽火遍地,群雄割据和混战,流寇作乱,造成期间大量中原人口流徙或死亡,或为躲避战火向长江流域迁徙,华南地区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

估计公元元年(1年)的世界人口为2.亿此年的汉代人口占世界比例是21.18%

罗马帝国在前25年有万平方千米土地万人口;年的罗马帝国有万平方千米土地万人口;年的东罗马帝国有万平方千米土地3万人口;

后汉

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时估计全国有人口万人.

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4,,户21,,人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5,,户34,,人

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7,,户43,,人

汉和帝元兴元年(年)9,,户53,,人

汉安帝延光四年(年)9,,户4,.人

汉顺帝永和三年(年)估计有10,,户,53,,人

汉顺帝永和五年(年)9,,户49,,人

汉顺帝建康元年(年)9,,户49,,人

汉冲帝永嘉元年(年)9,,户49,,人

汉质帝本初元年(年)9,,户47,,人

汉桓帝永寿三年(年)10,,户56,,人。数据来源:《晋书·地理志》

汉灵帝光和七年(年)估计有11,,户,55,,人

估计公元年的世界人口为2.23亿.此年的后汉人口占世界比例的15.7%.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年)估计有3,,户,约15,,人

三国

自东汉末黄巾之乱开始(年),进入长期的瘟疫频发和大小战争频繁的祸乱时期,全国人口数量与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黄河流域屡遭战争,十室九空,人口或外迁避难或死亡。到蜀汉灭亡时(年)人口数字根据传世文献资料记载合计在万人左右。自此人口数一蹶不振,到隋文帝在位时方复苏。

东汉后期(年),人口达到鼎盛,民户人口万人,经过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大大小小的军阀互相混战,到了三国后期(年),民户人口只有大约万,其中,年灭蜀前夕魏国万,蜀国灭亡前夕94万,吴国万(年数据),这只是民户数据,不包括军队和官员,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年,蜀国带甲将士10万2千人,吏4万人,年,吴国带甲将士23万人,吏3万2千人,即使加上这些,总人口也只有万人。年的魏国,带甲将士和吏估计有三四十万人,也就是说,三国时期民户人口总共大约万,加上三个国家的带甲将士和吏估计总人口有-万人。

古代户口统治数据都是只包括民户的,也就是说,民户从年的万人,锐减到年的万人,损失率超过85%。万还是三国稳定40多年后的数据,年三国鼎立的时候,人口只可能更少。可见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之惨烈。

根据《三国志》《晋书》《通典》等史料记载,三国的人口数据为:

魏国人口

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年),灭蜀之前,,户,4,,人。灭蜀之后,,户,5,,人。数据来源:《通典·食货》七。

蜀国人口

蜀汉昭烈帝刘备章武元年(年),,户,,人。数据来源:《晋书·地理志》。

蜀汉后主刘禅炎兴元年(年),民户,户,,人。此外,带甲将士,,吏40,人,总计1,,人。数据来源:《通典·食货》七和《三国志·蜀志》卷三附注引王隐《蜀记》中的数据,关于年的蜀国人口,两者数据相同。

吴国人口

吴大帝孙权赤乌五年(年),,户,2,,人。数据来源:《晋书·地理志》。

吴后主孙皓天纪四年(年),民户,户,2,,人。此外,带甲将士,,吏32,人,总计2,,人。数据来源:《三国志·吴志》卷三附注引《晋阳秋》中的数据。

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年),魏蜀吴三国总人口只有大约万,和汉桓帝永寿三年(年)的万相比,只有年的13%多。年三国鼎立的时候人口只会比万更少。

两晋

晋武帝太康元年(年)灭吴,统一全国后,根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年)全国有2,,户,16,,人。

晋武帝太康三年(年),户口调查为全国3,,户.约23,,人。

汉赵刘聪在位时(年-年)全国合计约2,,户,12,,人。

西晋的统一局面只维持了十一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和紧接着历史上著名的导致华北地区人口在八年之内消失80%的五胡乱华。

东晋建立后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火纷纷大量的南迁,一共有六次南迁高潮,累计合计迁入90万,东晋因而设置大量侨州。

汉赵刘聪在位时(年七月-年),汉赵控制地区的户口大约有六十三万户,人口大约有三百一十五万人左右。估计此时的华北地区有万人口,此时的东晋有万人口.全国合计万。

后赵灭亡时(年)华北地区汉族不到万人.(此说法在葛版人口史中被证伪)

《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记载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年)2,,户,9,,人。此时的东晋有8,,人,全国合计17,,。华北地区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增长。

南北朝

南朝

南朝人口的传世文献资料记录,只有《宋书》记载宋孝武帝大明八年(年)户口数为90.万户,.万口。由于当时户口调查统计受到隐匿人口数量影响较多,这个数字不能反映实际。

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年)估计全国有20,,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七年(年)估计全国有23,,

南朝人口数量最多时,根据今人研究认为是梁武帝大同五年时(年)有11,,人.

梁武帝太清二年(年)9月爆发的侯景之乱造成长江下游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至,白骨成聚,如丘陇焉.

祸乱结束后的南梁境内人口仅剩1,,人,自东吴以来的得到普遍大规模开发的三吴地区的社会经济成果在历时三年零八个月的侯景之乱之中化为乌有。

直到陈霸先建立陈朝后到陈宣帝在位时(约年)才达到,户,2,,人。

北朝

根据北朝西魏大统13年敦煌地区的计账文卡看,从黄(1-3岁)、小(4-9岁)到老(60岁以上)、侯(残疾、废疾、笃疾),从家庭成员到奴婢、养子都登记在册。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北凉承和七年;南朝宋元嘉十六年;仇池建义四年(年)灭北凉,北朝开始。此时在北魏统治下的地区的社会经济生产得到一定恢复。

冯太后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年实行均田制后到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时(年)达到北魏人口峰值5,,户,约30,,人。

北魏于尔朱荣之乱后分裂时(年),有3,,户.北齐幼主承光元年(年)3,,户,20,,人。

北周静帝大定年间(年)有3,,户,9,,人,没包括北齐旧境的户口万户,此外还没有包括大量隐漏户口。

隋朝

隋文帝开皇元年(年)建立隋朝,有3,,户,没包括北齐旧境的户口万户,此外还没有包括大量隐漏户口。

开皇九年(年)平陈得户,户.2,,人,隋文帝清查北周的隐漏户口,全国户口达7,,户,人口约40,,人。

隋朝继续清查北周、陈的隐漏户口,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年),达到约万户,44,,人。

隋炀帝大业五年(年)8,,户,46,,人。

唐朝

初唐

唐高祖武德元年(年)1,,户。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年)3,,户,12,,人。

唐高宗永徽三年(年)3,,户。(3,,户)

唐中宗神龙元年(年)6,,户;37,,人。

盛唐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年)7,,户,41,,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年)7,,户,45,,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年)8,,户,46,,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年)8,,户,48,,人。

唐玄宗天宝元年(年)8,,户,48,,人。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年)9,,户,52,,人。数据来源:《资治通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年)9,,户,52,,人。数据来源:《旧唐书》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年)8,,户,52,,人。

当时史学家杜佑认为当时有大量人口、户口被瞒报、少报,实际这一年的唐朝人口有一千三百万户到一千四百万户(《通典》:所在隐漏之甚也……约计天下人户少犹可有千三四百万矣。).人口数在六千九百万-七千五百万人之间。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研究分析认为,天宝十三年,唐朝州县编户加上各州县隐漏人户,有1万到1万户,约6万到7万口,如果再算上唐朝天宝十三年的特殊人户、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唐朝版图内的一些少数民族人户,则有约0万到1万户,约万到万口。

中唐

安史之乱结束后,人口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期间原遭受战祸地区的人口大量南移。襄州人口增加%,鄂州增加%,苏州增加30%,泉州增加50%,广州增加75%。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九国中,只有吴和吴越两国君主为华南本地人,南汉君主是早期移民后裔,其它六国的君主均为华北移民。

南北人口分布格局比例从初唐时:华北占据75%,华南占据25%。到唐亡时:南北人口分布格局比例各自50%。此后的人口统计资料由于统计疏漏混乱不堪因而不准确可靠。

唐肃宗乾元三年(年)2,,户,16,,人。[只有个州上报户口;不足安史之乱前的一半单位]。

唐代宗广德二年(年)2,,户,大约16,,人。

唐德宗建中元年(年)3,,户。([一说余万])

唐宪宗元和二年(年)2,,户。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年)2,,户,15,,人。

唐穆宗长庆年间(年)3,,户。

唐敬宗宝历年间(年)3,,户。

唐文宗开成四年(年)4,,户。

唐武宗会昌五年(年)4,,户。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年)估计全国有33,,人。

晚唐

黄巢之乱时(年-年),期间超过八百三十万人死亡。

唐哀帝天复三年(年)全国合计20,,人.

五代十国

淮南后周世宗显德五年(年)],户,南唐割江北地。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年),2,,户。

荆南(年),,户。

湖南(年),97,户。

后蜀(年),,户。

南汉(年),,户。

南唐(年),,户。

宋太祖开宝九年(年),3,,户[主户]。

清源(年),,户。

吴越(年),,户。

北汉(年),35,户。

宋辽

注:宋代的人口统计数据是户数和成年男性数(人丁数)。

估计年的五代十国人口总为三千万人。

根据《宋史》《长编》卷九六,一一九,二零八,三四一,《宋会要》食货一一等资料: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年),灭北汉,完成小一统,估计有7,,户。

宋太宗至道三年(年)4,,户(主户),估计实际有8,,户。

宋真宗天禧四年(0年)9,,户。男口22,,人。

宋真宗天禧五年(1年)6,,户(主户),估计实际8,,户。

宋仁宗天圣七年(1年)10,,户。

宋仁宗景佑元年(年)估计大约1万户。

宋仁宗庆历元年(1年)估计实际人口大约1亿人。

宋仁宗庆历八年(年)10,,户。

宋仁宗皇佑五年(3年)10,,户。

宋仁宗嘉佑八年(年)12,,户。男口26,,人。

宋英宗治平三年(年)14,,户。男口20,,人。

宋英宗熙宁十年(年)14,,户。男口30,,人。

宋神宗元丰元年(年)16,,户。

宋神宗元丰六年(年)17,,户。男口24,,人。

宋哲宗元佑元年(年)17,,户。男口40,,人。

宋哲宗绍圣元年(年)19,,户。男口42,,人。

宋哲宗元符而年(年)19,,户。

宋哲宗元符三年(1年)19,,户。男口44,,人。

宋徽宗崇宁元年(1年)20,,户。男口45,,人。

宋徽宗大观三年(年)20,,户。男口46,,人。

宋徽宗大观四年(年)20,,户估计实际人口大约12万人。其中华南地区人口占全国70%.华北地区占据30%。

估计在宋徽宗宣和七年(1年)有22,,户,估计实际人口大约10万人。

据《辽史》记载,辽国有204户,根据今人考订,辽国人口最多时的辽天祚帝干统十年(年)有余万户,万人;

西夏人口最多时的西夏崇宗贞观十年(年),根据今人考订,估计约有万人。

宋金

绍兴和议后(1年)从靖康之难开始因频繁战乱遭受破坏的社会经济开始得到恢复。自靖康之难开始减少的人口总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增长。

到金章宗泰和七年(7年)时,宋、金、西夏三国人口总数据估计达到一亿三千六百万人。

根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和《文献通考》户口二,《玉海》卷20中的人口数据,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年)11,,户,男口24,,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年)11,,户,男口3,.人。估计实际人口大约万。

宋孝宗淳熙五年(8年)12,,户,男口28,,人。

宋光宗淳熙十四年(7年),估计实际人口大约9万。

宋光宗绍熙四年(年)12,,户,男口27,,人。

宋宁宗嘉定十一年(年)估计实际人口有万户,0万人。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年)12,,户,男口28,,。估计实际人口大约7万。

宋理宗景定五年(1年)5,,户.,男口13,,。估计实际人口大约3万。

根据《元史》,0年南方人口有1万户,很明显在1年的人口肯定不只万户,因为短短20多年的时间,中间还一直有战争,人口不可能增长这么多,根据《宋史》记载,宋理宗统治期间横征暴敛,导致大量人口为逃避苛捐而成为逃户。根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和吴松弟《南宋人口变化原因及其分析》,4-1年长达45年的蒙宋战争造成的南宋人口损失大约为1万。

从年到1年南宋的户口数据减少超过一半,四十年的时间人口不增反降,这与宋理宗(年-1年在位)在位期间昏庸无道,横征暴敛有关。虽然5年-9年间蒙古军队进攻南宋,但只是长江北部的川陕四路﹑荆湖北路、淮南西路等地,而南宋人口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地区,正是由于宋理宗在位四十年的严刑峻罚,苛征横敛造成了大量人口为逃避苛捐杂税逃亡。造成了史书记载的户口数损失过半的严重后果。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下册,第五节宋、辽、金时期人口的发展,对年至1年人口锐减的分析:南宋末在昏庸无道的理宗统治的四十年间(-1年),由其中年嗜欲既多,怠于政事,权移奸臣,朝政先后操纵在史弥远、董宋臣、丁大全、贾似道等人手里,结党营私,招权纳贿,腐化享乐,威福肆行。为了满足其奢侈糜费的需要,向人民预借来年两税。淳佑八年(年),已预借到十四年(4年)的赋税。大量发行会子,并巧立名目征收经总制钱、身丁钱、免丁钱、月桩钱等苛捐杂税,苛征横敛,无所不有,严刑峻罚,靡所不施。以致耕夫无一勺之食,织妇无一缕之丝,生民熬熬,海内汹汹。天下大势如江河之决,日趋日下而不可挽。户口之数已不可详究,惟一见于记载的仅理宗景定五年(1年)有户5,,,口13,,。户与口分别降至孝宗淳熙五年(8年)最盛时的43.9%及45.6%。

白寿彝版《中国通史》

元军强克常州后实行屠城,城内外积骸万数,至不可计。井池沟堑,无不充满。仅余妇女婴儿四百而已。……

长江中下游流域的襄、郢、东西淮之地,是宋元长期对抗作战的地区,战争破坏相当严重,土旷民寡。宋元之间长期争夺的又一地区四川,入元版图时,土著之姓十亡七八,户口凋零,生意萧条。直到中元,仍遗墟败棘,郡县降废几半(王磐:《农桑辑要序》,《农桑辑要》卷首。)元朝对于江南的征服,不可能不伴随杀戮与破坏。阿里海牙经略两湖,留下不少残酷杀戮的记录;伯颜大军在长江下游,也一度由于利财剽杀,是致降城四壁之外,县邑丘虚,旷土无民③。江西闽浙一带,亦因元军左翦左攘,数年未平,迭经战争残破。

其中以四川为烈,由于遭遇了蒙古大屠杀,仅仅成都就积尸万,四川人口从嘉定十六年(年)的万户下降到了0年的20万户左右,下降幅度超过90%,出现了四川人口史的极端情况。

根据《金史·食货志》等资料,

金世宗大定元年(1年)人口有多万户,约1万人。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7年)6,,户,44,,人。(《金史·食货志》数据)

其他史料记载7年户口数据,一种为5,,户,39,,人,另一种为6,,户,36,,人。

金章宗明昌元年(年)6,,户,45,,人。

金章宗明昌六年(年),女真、契丹、汉户总计为7,,户,48,,人。

金章宗泰和七年(7年)7,,户,45,,人,一说8,,户,53,,人。后一组数据相对可靠一些。(这两组数据均来自《金史》卷四十六《食货志》,从这两组数据来看,和明昌六年(年)相比,前一组数据的户数增加了,而口数却减少了万以上,这与紧接着这两组数据的金史正文中的结论此金版籍之极盛也不符,所以后一组的数据应该更合理一些。)

金朝的四次准确的人口统计,每户平均人口都在6人以上,金朝的户规模较大,和很多贵族以及猛安谋克户们使用大量奴仆有一定关系。

估计1年宋、金、西夏三国总人口为1万人。世界人口在年-1年期间从2.5亿增加到4.04亿,拜占庭帝国在5年有1万人。其中宋、金、西夏三国总人口占当时世界的33.66%(1年)中国人口在第十一世纪到第十二世纪期间成长了,从年的一亿增加到0年的一亿三千二百四十万。

蒙古

5年,蒙古帝国首次入侵西夏到1年灭西夏,1年首次入侵金朝到4年2月9日灭金,1年开始侵宋,5年全面侵宋,直到1年二月九日完全消灭南宋。在这七十年间根据清朝光绪年间《潼川府志》卷五所载明人王维贤《九贤祠记》所说:[蒙古军制,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由此可见蒙古军在作战地区进行大规模种族灭绝,随后长期相伴瘟疫与饥荒,导致大量人口消失,原金朝境内和南宋之四川地区极为惨重。4年底原金国境内人口跌至谷底,9年底南宋之四川地区人口跌至谷底。是为中国历史上最残酷惨烈的空前浩劫。

元太宗窝阔台六年(4年)2月9日,蒙古灭金。无户口数记载,现代学者葛剑雄认为,4年金朝灭亡后原金朝统治区有大约万户,0万人,和8年的金朝人口万相比,仅相当于8年的19.5%。

元太宗窝阔台七年(5年,乙未年),乙未籍户,籍得北方部分地区(燕京(今北京)、顺天(今河北保定)等三十六路)的人口为,户,4,,人。

元太宗窝阔台八年(1年)六月,完成中原户口的全部编籍工作,籍得人口余万户。按照7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7,,人。按照5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6,,人。不包括蒙古贵族及其在家住坐的驱口等人口。考虑到蒙古诸王、贵族、军将的大量私属人口,以及独立于州县以外的诸色户计(军户、站户、匠户、民屯户、释、道、儒户)等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口,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为,1年原金朝境内有大约4万人。

元太宗窝阔台八年(1年)原金朝境内仅有余万户,和7年的万户(一说为万户)相比,只有7的13%多。

元宪宗蒙哥二年(2年)壬子籍户,籍得人口余万户。按照7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8,,人。按照5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7,,人。考虑到诸多未被统计的人口,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为,2年原金朝境内有大约8万人。南宋境内人口大量消失主要发生在四川地区。现代学者葛剑雄认为,4-1年长达45年的蒙宋战争,南宋境内因战争总计减少大约万人口。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年),元军完全扑灭四川抗元势力后,在1年的户口调查仅为15.5万余户,77.5万余人,只有蒙古入侵(1年)川陕四路地区前的2.38.%。元世祖中统元年(年)籍到1,,户。元世祖至元七年(1年)籍之原金朝境内较之于元宪宗蒙哥二年(2年)又增加30余万户。

年,1户。

年,1476户。

1年,9户。

1年,1户。

1年,1591户。

年,1903户。

年,户。

年,286户。

年,1户。

1年,9户。

年,1户。

1年,1户。

年,1户。

年,8户。无人口数记载,按照7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12,,人。按照5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10,,人,而按照1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8,,人。

年,4077户。

年,0472户。

0年,96户。

大元

元世祖至元八年(年)改国号为大元。

根据《元史》记载: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年)1,,户,无人口数记载,按照7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12,,人。按照5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10,,人,而按照1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8,,人。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年)占领南宋临安城。据《元史类编》记载,至元十三年,有户15,,。这是见于记载的元代最高的户数记录。倘将《元史》本纪记载的至元十二年户数加上至元十三年阿术入奏新得户数,为14,,户,则该年实增加1,,户。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年)春正月,元军先后征服福建、成都府、潼川府、利州、夔州、广南东、广南西诸路。但这些路受降时的府、州、军户口数均失载,此后也不再有全国户口数的记录。直至14年以后,即至元二十七年(0年),始见有全国户口记录,计户13,,,口58,,,尚不及至元十三年未取得福建等七路以前的数字,户口统计不实显而易见。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0年)13,,户,58,,人。其中原南宋境内有户11,,户,原金境内有1,,户。此次人口统计数据不包括西南各省的山泽溪洞之民。考虑到云南,岭北,西藏等边疆地区的人口,现代学者吴松弟估计0年实际人口有大约1万户,超过75,,人。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估计,0年元代的实际人口有大约75,,人。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年)13,,户。江淮和四川11,,户,内郡1,,户,59,,人,游食者,人,僧、尼,人,共计60,,人。户口统计本身就有一定误差,而且元代有很多人口不计入户口统计。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估计,1年元代的实际人口有大约76,,人。元世祖至元三十年(3年)全国有14,,户,无人口数记载,这个是《元史》记载的元代户口峰值。人口总计为63,,人。户口统计本身就有一定误差,由于元代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不纳入人口统计,蒙古贵族军将们又有大量的私户,此外还有军户,匠户等均不纳入人口统计,考虑到以上种种因素,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估计,3年元代的实际人口有大约79,,人。

元成宗大德四年(1年),无户口数据记载,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观点,1年元朝实际人口有大约,,人(1亿)。

虽然有元一代,元帝国最高统治阶层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连绵不断,但是元代中后期,从4年成宗即位到惠宗(顺帝)至正初年,基本上还是处在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时期。参照《元史》本纪,从至大三年(1年)到至正十二年(年),这四十一年间很多地区有关户口的零星记录,均比《元史·地理志》所记载的数据有明显的增长。

元文宗至顺元年(1年)全国有纳赋户13,,户,无人口数记载,按照1年的户口比例,加上1年的游食者和僧、尼的人口数据,推算出人口总计为60,,人。因为统计的只是纳税户,很多非纳税户未计入,考虑到户口统计本身的误差以及元代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不纳入人口统计,又有大量的私户,以及军户,匠户等均不纳入人口统计,再考虑到0年至1年社会基本处于安定状态,人口也一直在稳步增长,根据现代学者吴松弟估计,1年实际人口有大约1万户,超过85,,人。根据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估计,1年实际人口有大约84,,人。

元惠宗至正元年(1年),无户口数据记载,部分现代学者认为1年为元朝的实际人口峰值。根据现代学者吴松弟估计,1年实际人口有大约1万户,大约90,,人。现代学者邱树森、王颋则认为元朝实际人口峰值在有万户,近90,,人。现代学者葛剑雄认为,1年实际人口超过85,,人。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年),无户口数据记载,有部分现代学者认为1年为元朝的实际人口峰值。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为1年为元朝的实际人口峰值。根据他们的估计,1年实际人口有大约87,,人。现代学者王育民认为,元朝实际人口峰值在1年前后,有万户,,,人(1.2亿人)。

根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全国有13,,户,59,,人。未标明是具体哪一年的人口数据。其所记仅包括中书省及辽阳、河南、陕西、甘肃、江浙、江西、湖广、四川八个行省的数据,岭北及云南二行省户口无记载。

按照0年的户口数据,平均每户人口只有4.人,而按照1年的户口数据,平均每户人口则只有4.人,为何每户平均人口这么低,有资料认为,元朝廷在进行人口登记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财政收入,所以不交税的儿童、寡妇与年老体弱者是不必计算在内的(若都计算在内,每户平均人口就会多一点儿)。以金代为例,金朝的四次人口统计,每户平均人口在6.36-6.71人之间(《金史食货志》),根据明洪武二十六年(3年)的统计数据,每户平均人口为5.68人(《明史食货志》)。在其他朝代的户口统计中,每户平均人口一般都在5.5-6人左右。此外,在元代,蒙古诸王、贵族、军将的私属人口,比如驱口,投下户,怯怜口,打捕鹰房人户,这些人口是不纳入户口统计的。如果按照每户6人的标准进行计算,则3年元代的人口在8万左右。

元世祖去世以后,历代元帝均未留下准确的户口记录,只有《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记有文宗至顺元年(1年)户部钱粮户数13,,。又《元史·地理志》记载全国有户13,,,口59,,。其所记仅中书省及辽阳、河南、陕西、甘肃、江浙、江西、湖广、四川八行省的数字,岭北及云南二行省户口失载。且八行省中除河南、江浙、江西、湖广四省户口的数字比较完备外,其他各省并多残阙。在各路、府、州户口数字中,除部分注明宪宗二年(2年)数、世祖至元七年(1年)及二十七年(0年)抄籍数和文宗至顺元年(1年)钱粮户外,多未系年。对照《元史》本纪,从至大三年(1年)到至正十二年(年)的四十二年间有关户口的零星记录,均较《元史·地理志》所记载的数字有明显的增长。

邱树森、王颋在《元代户口问题刍议》中,对有关元代人口问题的历史资料作了全面分析。这一研究引用了元代的统计数字,估计有20%的人口没有登记。他们估计从0年括户后到0年的几十年中,元代实际户口最高曾达到万户,近9万人。因为元末的战乱,人口再次减少,到1年元朝灭亡时,只有1万户,6余万人。

大明

元惠宗至正年间(1年-1年)全国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灾荒饥馑疾病和瘟疫,并最终促使红巾军起义爆发,期间造成人口大量死亡。明朝建立并逐步统一全国后,明太祖洪武年间的休养生息使得全国的农业在蒙元时期长期大规模战乱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的移民填充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无人烟之地和垦荒使得期间人口稳定成长。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3年)约有万人,其中民户.0万,军户.0万。北五省(北平、山西,山东、河南、陕西〕人口有1万,占全国27%。其中山东最多,有5,,人,以下依次为山西(3,,人)、河南(2,,人)、陕西(2,,人)、北平(2,,人)。中五省(京师、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人口总数为万,占全国52%。其中,京师(南直隶)有11,,人;人口密度最高的苏南太湖流域人口达6,,,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其次为浙江,有9,,人;江西有7,,人,湖广有4,,人,四川最少,仅1,,人。南五省(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总人口有万,占全国的16%。

根据《明史》和《明实录》的记载,明朝的户口数据为: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年)10,,户,59,,人,3.6亿亩(数据来源:明太祖实录卷)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3年)10,,户,60,,人,[这个是除开华北大部分地区外的调查数据](今学者估计实际人口达到65,,人)。

明太宗永乐元年(3年)11,,户,66,,人。这是所有明代史料记载的明代户口统计数据的峰值。

明太宗永乐二年(4年)9,,户,50,,人。

明太宗永乐七年(9年)征服安南并收入版图,增户余万;倘按每户五口计,当增1,余万口。

明太宗永乐八年(0年),有万余户,5,万余人

明宪宗成化十五年(年)9,,户,,71,,人。(注:此为官方统计的人口峰值)

明孝宗弘治四年(1年)9,,户,53,,人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2年)10,,户,50,,人,4.亿亩(数据来源:明孝宗实录)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4年)10,,户,60,,人

明武宗正德元年(6年),9,,户,46,,人

明神宗万历六年(8年)10,,户,60,,人

明光宗泰昌元年(年)9,,户,51,,人,7.3亿亩(数据来源:明熹宗实录卷4)

关于明朝户口的峰值,学者们普遍认为在明朝中后期,但具体时间则分歧很大,人口具体数据也分歧很大。现代学者易中天认为,明末人口六千余万。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为公元年明朝人口峰值有大约近一亿。现代学者王育民认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在,,人至,,人之间。现代学者葛剑雄认为,1年明朝实际人口大约,,人,明朝人口峰值接近2亿。现代学者曹树基认为,1年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人,4年实际人口大约有,,人。现代学者,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观点,1年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人口有大约,,人。

明世宗嘉靖年间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使得明朝后期人口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大清

明末清初四十余年期间的频繁战争和频繁的瘟疫灾荒饥馑疾病使得再次遭受一次浩,康熙初年,全国社会已稳定,社会生产普遍恢复。康熙二十九年(0年)全国人口由明光宗泰昌元年(年)的五千余万增加到一亿多,康熙六十一年(年),上升到一亿五千万。

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1年),,。

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1年),,。

清高宗乾隆十四年(9年),,。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年),,。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年),,。

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6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9年),,。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年),,。

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4年),,。

清仁宗嘉庆十年(1年),,。

清仁宗嘉庆十五年(0年),,。

清仁宗嘉庆十七年(1年),,。

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年),,。

清宣宗道光二年(年)37,。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4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4年),,。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年),,

清文宗咸丰元年(年),,[一说:,,人]

清文宗咸丰元年(年)爆发的太平天国和捻军及清穆宗同治元年(年)西北穆斯林祸乱造成期间全国的大量人口死亡.

清德宗光绪十三年(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年),,。

清逊帝宣统三年(年)户口调查统计有92,,户。

有学者认为乾隆时期的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是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得到大规模推广种植。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年)时全国有38万人,其中华南人口比重为71.4%,华北28.6%。人口超过两千万的有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广东;不足两千万的有直隶、湖南、福建、山西、陕西、甘肃;不到万的有云南、贵州。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有太湖平原、长江流域、大运河沿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tingzx.com/ctxxs/90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