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秋20年潜心复原鸟儿天堂中国教

闽江河口湿地区位独特、天然湿地面积大、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资源十分丰富,是众多候鸟迁徙落脚的“驿站”。目前世界上最为濒危的鸟类之一,“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也会来这里觅食和交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刘剑秋就曾前往闽江河口湿地进行相关科研课题研究。鸟集鳞萃、水木清华的“鸟儿天堂”让这个热爱自然的年轻人一见倾心。年冬天,刘剑秋重返闽江河口调研,却发现过度开发、乱捕滥猎、水质污染等人为原因使这里的湿地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眼见往日苍翠已化作萧条,他开始实地调查,向上反映,组建团队,推动建立自然保护区……20年的坚守弹指一挥间,20年的耕耘又历历在目。回首近20年对福建湿地的调查、研究,如今已是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的刘剑秋说:“目前,福建省天然湿地的保护已步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作为为此奋斗20年的一分子,这是最令人感到欣慰的。”看见不一样的风景在修复“鸟儿天堂”以及湿地研究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外出考察,因而时常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年,受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相关研究人员委托,刘剑秋到长汀县大同镇汀江河段寻找一种珍稀植物——川藻,一种对水质、水环境、底质要求极为苛刻的沉水植物。这种植物于年首次由厦门大学生物系赵修谦教授发现并命名,此后就再也没有被找到过。连着几天辛苦的调查工作下来,刘剑秋还是没有找到一丝川藻的踪迹。失落的刘剑秋漫步在汀江河边,风将他的头发吹得杂乱,就如同他当时的思绪一般。此时,他遇到了一位垂钓老人。抱着一丝希望,刘剑秋拿出照片问:“您有没有见过这种植物?”垂钓者思量一二,搬出垫脚的石头给他看:“是这种附着在石头上像爬虫一样的东西吗?”刘剑秋一看,瞪大了眼睛,反反复复与照片对比了数次,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正是他要找的川藻!时隔40多年,奇妙的缘分让消失已久的川藻与刘剑秋相遇了!在研究初期他和团队就曾遇到过很多棘手的现实问题,如交通不便、经费不足等。但谈起这些他总是云淡风轻地笑笑:“其实还好,我们那一辈的人经历过很多,并不会觉得这些很辛苦。”上世纪90年代末刘剑秋在闽江口一个海岛考察时,曾出现由于交通船触礁进水差点沉没的情况。所幸后面遇到一艘渔船将船上的人员安全转移。“现在想来都还有点后怕,”刘剑秋如是说。“开展湿地研究需要长时间在野外实地考察,一些待惯了空调房的人是干不来的。白天考察完,晚上还得查找相关资料,我在职时晚上很少在12点前睡觉。”解决不一样的难关虽说刘剑秋从事了20年的湿地保护工作,但他最初研究的是植物分类学而非湿地生态学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一个是从微观层面研究相近植物之间的区别,一个是从宏观角度探索不同植物及其组成的不同群落与湿地环境的关系。两个专业的角度、视野、思考问题的方式迥然不同,这就要求刘剑秋重新学习探讨,跳出自己原有的思维以适应新学科的研究模式。“刚上手的两年真的是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后来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和论文,接下了关于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课题,咨询了许多不同领域专家,事情才慢慢地明朗起来。”刘剑秋笑笑说。没有媒体的报道介入,得不到大众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tingzx.com/ctxxw/124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