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所属单位“福建省区域和企业评价中心”开展的“年度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市)、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评价结果近日揭晓。
年度福建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市)——
晋江市、石狮市、福清市、闽侯县、南安市、惠安县、龙海市、上杭县、永安市、连江县
经济发展“十佳”县(市)——
云霄县、诏安县、建宁县、长汀县、南靖县、永泰县、武平县、长泰县、闽清县、连城县
上述评价结果是基于年相关数据进行测算的。
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市)云霄县
“云霄县地处福建沿海东南部,隶属漳州市,辖9个乡镇(场)和1个工业开发区,有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平方公里,人口42万。是著名的“中国枇杷之乡”、“中国温泉之乡”、“开漳圣地”、“光电之都”。
”诏安县
“诏安县地处福建省最南端,闽粤两省交界处。东接云霄县,东南临诏安湾,西邻广东饶平县,北接平和县,素称“福建南大门”和“漳南第一关”,是海西主体联系珠三角的“桥头堡”。年末全县总人口66.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0%以上,县域面积.6平方公里,属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
”建宁县
“建宁县,福建省三明市辖县,古为绥安县,唐乾元二年建镇,南唐中兴元年()置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闽西北、武夷山麓中段。建宁是福建省最具规模、最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业县之一,年种植莲子、种子、梨子分别稳定在5万亩、5万亩、11万亩以上。
”长汀县
“长汀地处福建西部、武夷山脉南麓。全县辖18个乡(镇),个行政村(其中有9个社区居委会),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属我省第五大县,其中山地面积万亩、耕地面积30.7万亩,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靖县
“南靖县地处漳州市西北部,面积平方公里,人口36万,辖11个镇、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共有个村(居),其中行政村个、社区居委会17个。与漳州市区相连,距漳州港60多公里,厦门港、厦门国际机场70多公里,龙厦高铁、厦蓉高速、福广高速、靖海高速和国道线穿境而过,属厦门湾1小时经济圈和厦漳泉大都市区范围。
”永泰县
“永泰县位于福建省中部,福州市西南部,东邻闽侯、福清,西界德化、尤溪,南连莆田、仙游,北接闽清,面积.86平方公里。县城距福州市中心68公里。
”武平县
“武平县地处福建、广东、江西三省结合部,南邻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和平远县,西接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和会昌县,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历来是闽西、粤东、赣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是福建、江西内陆联接沿海的重要通道。是福建省省级边界经济贸易开发试验区。
”长泰县
“长泰县总面积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场、区、办事处),含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市级生态旅游区,总人口32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2万人),实现全国文明县城“三连冠”,是福建省首个获得国家生态县命名的县份,荣膺全国卫生县城、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福建省县域科学发展十优县,成为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试点县、全省宜居环境建设示范县、全省唯一连续十一年蝉联“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的县份。
”闽清县
“闽清简称“梅”,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中下游,距省会福州50公里,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辖11镇5乡个村居。近年来,先后获得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全省平安先行县、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平安铁路示范县、中国温泉之乡等荣誉称号。
”连城县
“连城县简称“莲”,南宋绍兴三年(公元年)置县,地处福建省龙岩市北部,总面积平方公里,辖10镇7乡个村(社区),总人口34.6万,先后获得“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中国连城白鸭之乡”“中国客家硒都”“中国优秀旅游县”“中国文化旅游大县”“中国客家美食名城”“中国温泉之城”“全国武术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县”“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和“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等荣誉。
”自年起,福建省区域和企业评价中心每年开展县域经济评价工作,在各方支持下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该评价指标体系不以GDP论英雄,既有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体量、速度等指标,也包含创新驱动、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指标,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其中,经济实力“十强”县(市)主要是评价质量和体量,经济发展“十佳”县(市)重在评价发展效益和速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福建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有助于引导各县(市)践行新发展理念。
年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高质量赶超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增长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年全省县域经济总量比上年增长8.3%,增速比全省快0.2个百分点,其中有30个县(市)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亿的县(市)有8个,超过亿的县(市)有16个;县域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由年的12.7:52.5:34.8调整到年的11.7:52.4:35.9,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49个县(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正增长,一半县(市)财政收入增长超过10%,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创新驱动基础不断夯实。所有县(市)“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指标平均值比年增长14.29%,研发投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促进了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所有县(市)地表水质量平均得分比年提升7.12%,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好于年,水和空气质量越来越好,“清新福建”建设取得新成效。
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可喜局面
山区县(市)整体实力增强。从“十强”县(市)排名看,沿海县(市)占有8席;从“二十强”看,山区县(市)与沿海县(市)平分秋色,各占10席,其中第11至16名均为山区县(市),一批欠发达县(市)和山区县(市)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
山区县(市)后发优势显现。从“十佳”县(市)排名看,山区县(市)占有8席;同时,有15个山区县(市)进入“二十佳”,14个位次上升10位以上的县(市)中有12个是山区县(市)。可见,经过长期的山海协作,山区县(市)后发优势逐步显现。随着两个经济协作区建设的有力推进,山区县(市)与沿海县(市)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县域城乡居民增收势头良好。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有5个,增速高于或等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34个;县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有15个,增速高于或等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36个,县域城乡居民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民生保障水平提升。得益于惠民生、补短板政策的大力实施,年大部分县(市)的民生支出增长超过10%,其中13个县(市)的民生支出增长超过20%。可见,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via福建日报记者周琳、各县市政府网站等)
福建日报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