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宁古塔,不需要被关押,还很自由。为什么一听说被流放宁古塔就如此害怕呢?宁古塔到底有什么令人闻风丧胆的秘密?有些人宁愿自尽也不去宁古塔呢?
宁古塔在何处?宁古塔并不是一座塔,其实是一个地名,在明清时期,那里是东北边疆重镇,今天大概是在黑龙江牡丹市长汀镇旧古村附近,就是一个比较冷的地方。
宁古塔这个名字是由满语翻译过来的,满语数六翻译过来就是宁古,所以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相传努尔哈赤的曾祖父有六个儿子,在这里生活,所以称这个地方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
宁古塔是满清在东北的政治、军事、政治中心,常年有军队驻扎。本应该是个繁荣昌盛人人向往的地方,为什么满清官员一听说流放宁古塔就立刻脸色煞白?
清朝初期诗人吴照骞被发配到宁古塔后曾这样描写宁古塔: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入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宁古塔环境恶劣,9月就冰天雪地了,5月才开始解冻,没有厚衣物,没有暖气,这不就是像地狱般寒冷嘛。
宁古塔哪里可怕?首先、路途非常遥远过程很痛苦。
在清朝的时候,流放公里以外的地方,犯人必须两个月之内到达,那个时候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一切靠走。
2个月走公里,一天就要走米,从北京到宁古塔大概-公里。还要手戴枷锁攀山越岭,一般被流放的都是富家子弟,从小娇生惯养,哪里受过这种苦。更何况三寸金莲的女犯人,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身体柔弱不堪,更不要说走山路,没几天就倒下了。
其次、生活非常艰苦
就算有幸走到了宁古塔,在那个没有暖气的时代,一直生活在温暖的南方,一下子到了如此天寒地冻的地方也会觉得难以忍受。更何况犯人到了那里,就要干苦力,被当牛马一样使唤。
从曾经优渥的生活到被流放,心理落差极大,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此大的转变让他们非常痛苦,被流放到宁古塔一般就不再可能回去了,永无翻身之日,很多人接受不了直接崩溃了。有没有人逃跑?反正没有人关押,就不能逃跑吗?可能逃跑是有的,不过概率很低。
宁古塔在边疆地区,周围荒无人烟,越往外越冷根本没地方可以待。如果跑回关内,你已经是个重刑犯了,谁敢收留你,根本就没有你的立足之地。
而且被发配的犯人都是一大家子人,一个人都难跑更何况带着一家人,如果你自己跑掉了,整个家族都要遭殃。
宁古塔有没有过得滋润的人?其实宁古塔并没有那么恐怖,有些人被分配到宁古塔后反而过得很滋润,都不舍得走。
1、读书人的天堂
吴兆骞被流放到宁古塔,最开始也觉得这里的日子生不如死,因为他是读书人很快被聘为读书先生,在当地建立了学堂教人读书写字。他发现这里简直是个天堂,当地人非常尊重读书人,而吴兆骞正好是满肚子墨水的书生。
后来还被官府请去做幕僚,每天就是喝酒吟诗生活无比快活。多年以后被朋友搭救又回到了南方,反而因为南方天气太潮湿,适应不了没多久就病逝了。
2、手艺人成为富豪之地
杨越带着老婆被流放到宁古塔,可是他没有读过书,依然混得风生水起。一到宁古塔就被他发现了商机,带着老婆卖起了家乡的小吃,没想到广受欢迎,生意越做越大,赚得盆满钵满,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在宁古塔这种小地方有钱就是大爷,只要你有手艺有一技之长,在当地就会受人尊重。宁古塔除了冷了点和其他地方并没有什么差别,而且当地还有无数宝贝人参、鹿茸,要是谁开发了,那可就富得流油了。
结论古人之所以害怕被发配到宁古塔,不外乎天气恶劣,路途遥远,还有地位的变化让其难以接受。实际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好好读书,有一门手艺在宁古塔你会过得很好,不然只能去修路、开荒干苦力。
不管在哪个时代,好好读书或是拥有一门手艺,人生会比没知识没手艺的人好很多。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