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视察时对贵州提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重要指示,这既是对贵州前一段时间工作的肯定,也是对贵州提出新的希望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殷殷嘱托,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贵州与福建、江西一起,成为了首批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省份。 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海南加入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队”。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包含14个方面90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向全国分享四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改革样本。 近年来,四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种“试验田”,共结“生态果”,基于各自生态优势,在机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上大胆改、深入试,基本完成重点改革任务,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大道,正努力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板”。地球彩带—百里杜鹃。燕春贵摄(贵州图片库发)贵州——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绿能”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始终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在试验中创新实施了多个全国“率先”—— 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率先出台生态扶贫专项制度;率先开展生态旅游资源大普查和绿色金融改革试验;率先设置环保法庭…… 贵州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生态保护中寻找新发展机遇。年,贵州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实现了产消平衡,逐步形成了新型石膏绿色建材产供销体系。年,贵州新能源装机突破万千瓦,清洁能源发电量.3亿千瓦时,增长20.3%,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万吨……“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贵州全力以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取得丰硕成果。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9.2%、全省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9.3%、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贵州交出了一张绿意满满的“生态成绩单”。游客在万峰林景区骑行游玩下好改革一枚子,激活生态一盘棋! 年12月,贵州印发《关于全面实行林长制的意见》,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同时继续强化实施乌江、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政策,强化河(湖)长制,用生态“绿色”描绘发展“底色”。 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深刻表明,保护生态环境,走绿色发展之路,就能让良好生态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年,贵州率先在全国创新实施单株碳汇生态产品价值机制,全省18个县户百姓“卖空气”就能赚钱。 赤水市黎明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打“生态牌”,大力施行“退耕还竹”。翠绿的竹海引来八方游客,村民荷包鼓了,乡村生态更美了。 锦屏县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探索林上养蜂、林中种石斛、林下综合种养、林内休闲康养、林外林产品加工等“五林经济”模式,年总产值达8.6亿元。 坐落于贵州梵净山西麓的江口县太平镇快场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后,可回收垃圾在“垃圾兑换超市”可兑换生活用品,兑出了新风尚、新气象。 ……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更是老百姓的幸福靠山。看得到的高颜值,摸得到的获得感,“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贵州始终聚焦一个“新”字。坚定不移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以赴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鄱阳湖。(江西日报供图)江西—— 厚植生态新优势激活发展新动能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示范座谈会上,生态资源转化成资产、资本、资金的“抚州经验”,赢得了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 作为生态文明“先行者”和“领跑者”的江西,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先行先试、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 千河归鄱湖,鄱湖入长江。江西是长江中下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支撑,鄱阳湖流域境内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4%,流域内山、江、湖互为依托、息息相关,是国内唯一具有完整独特的大湖流域地理单元,是江西生态环境的一面“镜子”。 近年来,江西把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推进“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出台首个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全流域治理、全要素保护,探索大湖流域保护与开发新模式。江西仙女湖风光旖旎(江西日报供图)江西生态环境质量在高水平基础上持续改善。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居全国第2位,率先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4.7%,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6%,长江干流江西段所有水质断面达到Ⅱ类标准,全省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江西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着力种好国家“试验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试验区38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部出台,江西35项改革成果被列入国家推广清单,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多元化生态补偿、国土空间规划、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生态价值转化、绿色金融改革、河湖林长制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在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机制上,江西持续深化抚州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形成生态产品与资产核算办法和评估报告;推进婺源县等8个省级试点,加快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确权、抵押等模式,并启动丰城、崇义等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试点工作;深化绿色金融改革,率先建立绿色银行动态管理制度,绿色市政专项债、“畜禽洁养贷”等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牢记嘱托担使命,感恩奋进启新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7%,总量由全国第19位前移至第15位。“十四五”时期,江西将全面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创新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壮大绿色经济、繁荣绿色文化,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着力打造制度创新先行区、绿色发展示范区、美丽中国样板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福建福州连江奇达村。(福建日报供图)福建—— 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优势和骄傲 多山、多水、多绿的美丽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践行地。从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从未停歇,行稳而致远。 如今,福建人对身边的“生态福利”如数家珍: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42年保持全国第一;12条主要河流Ⅰ~Ⅲ类优良水质比例达97.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5个百分点;所有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98.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8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每立方米20微克,优于欧盟标准……清新福建的“生态优等生”形象,深植人心。 而这一切,源自多年来一以贯之的生态战略定力。 22年前,莆田开启木兰溪流域治理进程。“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治理”五大系统整治,让老百姓告别水患,实现了“变害为利、造福人民”,木兰溪焕发出迷人的风姿。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助力莆田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福建连江筱埕镇海边沙滩风光(福建日报供图)生态治理,久久为功。“旧貌换新颜”的故事在福建大地持续上演—— 在长汀,“反弹琵琶”走出生态治理新路子。30多年攻坚克难,长汀创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 在厦门,筼筜湖碧波荡漾、白鹭飞翔,景色怡人。历经四期综合整治、历时30多年,筼筜湖从曾经的臭水湖,蝶变为“城市绿肺”“厦门城市会客厅”。 在福州,“垂柳人家夹岸幽”的水城美景重现。经过综合整治,西湖、左海融会贯通,“大西湖”美景宛若天成,“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内河网络,与滨河步道、绿地、串珠公园共同串起幸福生活。 得益于生态文明建设,老百姓在宜居的环境中享受生活。“自从家门口建了福道,幸福感噌噌上涨。”67岁福州老人李跃每天的“规定动作”就是与爱人携手漫步福道。全长19公里的空中森林步道把绿意送到百姓家门口。扑面而绿,让人应接不暇。 和实生物,受益的还有翱翔的鸟儿、嬉戏的海豚。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越来越多的候鸟如期“造访”,濒危珍稀鸟类的保育不断刷新纪录;云霄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海上国宝”中华白海豚年年结伴“打卡”,逐浪闹春。福建八百里海岸线水天交汇,鸢飞鱼跃,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风景画。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福建人民铭记在心,砥砺前行!海南三亚湾风光。(海南日报供图)海南—— 蓄积生态能量贡献海南力量 18,17,16,13。 这组数字,分别对应的是年至年海南PM2.5年均浓度值。 去年,海南PM2.5浓度均值为13微克/立方米,为有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首次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从18到13,每微克的变化,都来之不易,背后印刻着海南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持续不断发力的缩影。 6月1日,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年环境日党员植树造林党史教育活动在海口市演西村举行。阳光斜洒,踩着光影,一棵棵迎风摇曳的红树苗在淤泥土坑间“安家落户” “此次植树活动共种植红树0多株,旨在以植树造林方式抵销即将举办的年‘6·5’环境日海南省主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科技财务处负责人介绍。 树和海,不仅是碳汇的“储存库”,更是最美妙的色彩搭配师。 近年来,海南海洋生态环境“成绩单”亮点颇多——本岛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优良水质面积比例长期保持在98%以上;海洋生态环境总体态势良好,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陆海统筹”保护脚步不停歇——去年,在海南省生态环境系统推动下初步建立“湾长制”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推进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海口、三亚及儋州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开展近岸海域生态风险评估;加强入海排污口规范化管理……海南岛第三大河——万泉河(海南日报供图)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海南生动的“绿色实践”越来越多。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海南省大力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各项任务,紧紧围绕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两个领先”目标,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试验。 截至目前,《实施方案》提出的年19项指标目标均已完成,确定的33项重点制度成果已完成30项,形成了一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成果,其中9项纳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以“禁塑”为例,为系统有序推进相关工作,年12月1日,海南颁布了《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这也是国内第一部“禁塑”地方法规,意味着海南正式全面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饮具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除“禁塑令”外,海南近年还修订了多份生态文明细分领域地方性法规,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根本,确保改革于法有据。 “‘多规合一’集成改革和应用”“塑料污染系统治理机制”“生态敏感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造价服从生态机制”……一项项改革举措,将海南生态环境保护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这些卓有成效的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经验做法。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尚宇杰江西日报记者郑荣林福建日报记者方金春潘园园陈旻海南日报记者周晓梦编辑何涛编审杨仪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