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有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0518420286668560&wfr=spider&for=pc
曾在网上刷到一则美食博主的联动视频,令人啼笑皆非。
一位四川自贡的美食博主王刚前往江西赣州,探访一位养竹鼠的美食博主——华农兄弟。
两人饱餐一顿之后,王刚感谢接待,东道主“华农兄弟”也不免客气一番:“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真的,这几只那么远跑过来。”
几只?
王刚一行人听到着两个字,瞬间都蒙了,这是被当做竹鼠论“只”算了吗?
看到这一幕的网友们,顿时乐开了花,纷纷发弹幕调侃:
“几只......竹鼠?吃货本性暴露无遗!”
“快跑啊,这几只大竹鼠!”
“有朋自远方来,虽远必诛。”
有网友分析,华农兄弟用只来形容人数,大概率是竹鼠吃多了,嘴瓢。
事实上,很大可能因为华农兄弟是客家人,在客家用语上,“只”作为量词使用频率极高。
无论竹鼠,还是吃竹鼠的人,都可以用“只”来修饰。
客家人的语言和普通话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出入,但他们并不属于少数民族,而是汉族的一支。
很多人对“客家”这一词汇并不陌生,但对于“客家人”还是充满疑惑。
为什么客家人是“客”?
“客”,从何而来?
所谓“客家”,顾名思义,即“客而为家”。
他们是历史大迁徙的见证者,曾被迫远离故土,异地定居,才被称为“客家人”。
从秦汉至今,客家人大约经历了五次大规模迁徙。
西晋末年,各个世家大族间矛盾日益激烈,外部势力虎视眈眈,最终迎来了“八王之乱”的政治斗争,以及“五胡乱华”的外族混战。
不仅如此,当时中原多个地区爆发瘟疫,百姓民不聊生。
《闽书》中记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北方许多居民为了远离战乱,躲避瘟疫,不得已朝南方迁徙,数量庞大,历史上称之为“永嘉南渡”。
第一批南渡的居民大部分定居于江西、福建、浙江一带。
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王朝走向衰落。
唐末时期战事不绝,各大势力争夺土地,自立为王,百姓苦不堪言,被迫远离家乡,由此导致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南迁。
北方民众来到受战乱影响较小的闽粤赣边区,只为寻得一处安宁的居所。
此后的三次大规模南迁,与前两次都有一定的相似性。
在政治斗争与外部战乱的影响下,底层百姓失去安身之所。
一次次迁徙,一次次定居,形成了客家人独有的客家文化。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黄遵宪曾说道:“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过江入八闽,辗转来海滨。”
在那个交通不便,灾祸不断,战乱频发的年代,他们被迫奔走于艰险的山川之间,越过陡峭的山脊,只为寻得一处落脚之地。
经过漫长的迁徙之路,大部分客家人扎根在赣南、粤东、闽西三处,这是客家人的三大聚集地。
即便远离故土,但他们依旧重视家族文化,对祖先和乡土有着深厚的情感。
因汀江得名的福建龙岩长汀,被称为“客家大本营”。
客家人的祖祖辈辈栖息于汀江两岸,因此汀江被誉为“客家母亲河”。
一千多年来,客家人在此聚居繁衍,而后播迁四海。
从年开始,长汀县每年都举行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以此来表达客家人对故土的思念,对客家文化的传承与重视。
每年十月,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之日,四面八方的客家人纷纷赶来,寻根谒祖,祈福祝愿。
纵使隔着千山万水,血脉和乡愁也紧密相连,一条河流,承载着家国情怀。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在千百年的辗转迁徙中,形成了特有的客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处处无家处处家,日久他乡即故乡。
迁徙所到之处,是他乡,亦是“故乡”。
再艰难的困境,也阻挡不了客家人迈向安定生活的步伐。
客家不仅仅是一个群体称谓,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历经千辛万苦的迁徙,诉说着一段悲壮的历史。
这段迁徙史早已融入脚下这片土地,其中顽强、坚韧的移民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客家人,朝着更远的目标前进,去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今天的客家人依旧奔走在路上,与周围的文化不断碰撞、融合,塑造着属于自己民系的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