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县“感恩父母,传承孝道——献给父母最美祝福语”征集活动开始啦,那个有孝心又得大奖的人可能就是你
以“水”解读宁化客家祖地形成的若干元素
作者/邱明华
翠江老树皮/摄
正本清源、寻根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宁化作为世界客家总祖地,它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历史地位已被大量的文献所论证。本文试图以“水”来解读宁化成为世界客家祖地、客家文化摇篮的基本元素,从特定的角度来审视客家文化及客家精神。
Ⅰ三大水系,三江之源1、闽江水系。宁化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东麓,境内崇山峻岭,溪河纵横,绝大部分溪流发源于境内,合流或分流出境,分属闽江、韩江、赣江三大水系,主要属闽江水系。
安远老树皮/摄
闽江是福建母亲河。宁化县域属于闽江水系的溪流主要有:东溪、西溪、安远溪、曹坊溪、治平溪。闽江的主流和上游——沙溪发源于武夷山杉岭南麓的九县山,源头为水茜溪(水茜为宁化东北部一个乡,水茜乡境内处在福建闽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流经渔潭至宁化称东溪,东溪与西溪在宁化合水口汇合后称翠江。流入清流县内称九龙溪,进入永安市称燕江,出燕城后即为沙溪河。流域面积达平方公里。宁化北部安远溪向建宁县的金溪而入闽江,亦是闽江源头地区的一条重要支流。
2、韩江水系。广东的第二大河流是韩江。宁化境内属韩江水系的溪流有下坪溪和叶公岭溪。发源于宁化治平乡赖家山的下坪溪至沙罗排纳桥下溪入汀江,汇入广东韩江;叶公岭溪发源于治平乡田畲村的杨梅岭,从叶公岭出境。汀江的源头在宁化治平畲族乡,这是宁化着力打造“汀江源”高端品牌的一个基本自然条件。
3、赣江水系。赣江是江西省最大河流。宁化境内属于赣江水系的溪流主要有横江溪和米子径溪。横江溪发源于治平乡高地村各溪里,流经桥下水库沿宁化、石城边界至淮土乡五星村米子径附近出境,属赣江支流琴江的上游。赣江的另一大支流就发源于三明西北部,即宁化淮土境内的米子径溪,流向江西石城的琴江,注入赣江。辛弃疾咏赣州郁孤台的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那东流之水则源于此。
除了以上2条溪流外,属赣江水系的还有4条小溪,其中淮土3条,济村1条,分别独流出境,入横江或白沙水,汇入琴江。
无论是闽江流域、赣江流域、韩江流域均在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历史作用,“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宁化作为三江(闽江、赣江、汀江)之源,更是起源头活水的作用。
Ⅱ千里航线,联动经济
历史上客家先民三次大规模南迁,会选择宁化石壁作为中转站,除了它有武夷山作为天然躲避战乱的屏障,也是因为宁化是三江之源,山水交融,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古代水运是主要的交通方式,宁化的优势还体现在交通上。因处于祟山峻岭的闽粤赣边交界的核心地带,宁化在这方面就显示出特有的优势。
石壁悠然/摄
“循水路石壁还可以东去福州、南至广东东部各州县。武夷山是闽江和长江的分水岭。石壁及其附近地区是闽赣汀三江之源,所以石壁还有较为便利的水路交通。距石壁不远的米子径溪,流经石城的琴江入赣江,再汇入长江,是唐宋年间宁化通往江浙的重要水道。据历史记载,隋唐年间宁化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黄连镇(宁化古称)的创建者巫罗俊于隋朝末年就组织劳力,开山伐木,将原木结筏通过琴江、赣江运到长江流域的扬州出售,当时还在吴地(指现在的江苏)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使石壁蜚誉江南。因此,客家先民在因社会动乱而南迁时,石壁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首先选择的栖息地。”
水茜老树皮/摄
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宁化与外界的商贸往来,而交通闭塞的山区,单靠陆路肩挑运载,十分艰难,无法承载,大批的商品交流,唯一的办法是利用水路这一得天独厚的交通线。除了上述所讲宁化利用赣江通往江浙,另一条重要的水道便是沙溪。沙溪是闽江三大水系中的一条,其源头为宁化水茜溪,因流程最长,故有“闽江源”之誉。沙溪河段约公里,长年可通中小型木船,除货运外还兼客运。当然,如今的交通条件与当时有天壤之别,水道的功能已被大大削弱。
从赣州到江南、经沙溪通福州、过汀江下广东,漫漫千里航线,忙碌着石壁客家先民的身影。资源的丰富,水路的畅通,为客家经济的联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石壁的名声由此而传播到大江南北,声誉日隆。这些因素构成了这一地区社会长期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兴旺,人民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客家民系形成有四个基本特征:脉络清楚的客家先民、特定的地域条件、特殊的历史年代、独特的客家文化。这“特定的地域条件”,“水”便构成了其基本元素。因为有了源头活水,它似母亲的博大胸怀接纳了无数的中原流民,她以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南迁汉人并孕育着一个伟大民系的成长。
Ⅲ流水不腐,客溢四海
“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荀子·君道》。当南迁汉人的主体进入闽粤赣边界山区后,中原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产生碰撞、磨合、融汇后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文化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特色,又吸收了土著文化的精华,她以全新的文化概念营造着一个新的民系,并在这个民系的成长过程中不断丰富其内涵——这就是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在三江源头形成,她犹如母亲的乳汁,哺育着客家民系的成长。因此,地处三江源头的宁化,被誉为客家文化的发祥地,客家文明的摇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客家人在母亲河千年的滋养和洗礼中,形成了坚韧执着、仁厚宽阔、热情奔放的秉性。
从行政区划来看,近一千多年来宁化一直隶属于闽西汀州府。但史上有“未有汀州府,先有宁化县”的事实,千年古县的深厚底蕴使宁化文化长期居于汀州府的领先地位。直到现在,宁化与长汀的文化仍然有很大成绩的区别。法国博士劳格文在为《宁化县的宗族、经济与民俗》一书所作的绪论中说:“我们可以找到很多长汀与宁化文化的共同点,但一般来说,宁化的文化抉择,是与江西的东部和中部、福建北部的县份比起长汀更接近,似乎是公平的说法……我们通过宁化的集中研究,得到一个吊诡的结论:虽然宁化拥有客家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石壁平原,它的文化模式却是非常独特,不见于其他客家地域。这结论可能又不一定如此吊诡,在文化上,宁化有种过渡的位置,当中显示了清楚的江西和福建北部的特征,但同时,特别在南部,与长汀有共通的地方。宁化是一种居中者,有一种文化上的混合而又具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和它的独特之处。”
“水”具有兼容性、包容性。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正因为这一点,才使宁化客家文化既保留了中原汉族的传统文化风格,又容纳了不少江淮、长江文化的内容,同时又吸收了当地土著和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所以,宁化文化不仅是客家文化的居中者,更是传承者和创造者。
长按北京中西白癜风医院北京中医白癜风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