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人都在看舘前怀旧之旅

舘前是距长汀28公里的一个镇。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福建省“三线”军工企业的龙头——福建红旗机器厂,就驻在这里。我曾在此工作生活了十年,组建家庭、生儿育女,记载了太多难忘的岁月。社会的改革使她跟全国的千万军工企业一样,退出了历史舞台。离开三十六年,第一次回去进行了一次“怀旧之旅”。

回忆福建红旗机器厂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一步步恶化,最终导致了珍宝岛的中苏之战。中国周边的局势也顿时紧张起来,中央发出了“要准备打仗”的号召。

吸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经验,采取了大力调整工业布局的决策,提出“三线建设”的方针。把全国纵深内地的工业基本建设通称“大三线”,而各省范围内的纵深地区的工业基本建设称为“小三线”。

其间毛主席多次提出“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中央有关部门要求三线建设要“靠山、分散、隐蔽”。在这种情况下福建省政府有关部门成立了“办公室”筹备12.7高射机枪试制工作,以全省各大机械厂分头试制。

六九年五月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正式批复福建红旗机器厂(番号国营九四五六厂)立项建设,因为是六九年三线建设的第一号工程,为了保密就叫“”工程。

几经勘察,厂址选在长汀县东北28公里的馆前东南2公里的东济岩,厂区是条长2.5公里,宽10——50米的狭长山沟,周围群山重叠,连綿不断,东面的山海拔米,东北面的东阳山海拔米,主沟中大小支沟十几个,迂迴曲折,沟中有沟形似瓜蔓,灌木丛生地形复杂,隐蔽条件较好。符合“靠山、分散、隐蔽”的要求。

从六九年五月起几千人的建设大军,汇集在偏远的长汀馆前小镇。当时工地4.5公里长的山沟里,到处可见红旗飘扬,人声鼎沸,机器轰呜,歌声嘹亮,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当时的口号是“与美帝苏修争时间抢速度”,经过日

夜奋战,至70年底基建收尾,共完成两大洞体,五十几栋厂房,2.5公里厂区公路,水埧,供水系统,变电站等生产设施及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不到两年时间,在深山老林里,交通不便,机械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加之物资匮乏,生活艰苦的情况下,完全凭着人们自觉的革命热情,建成了一座当时还算先进的工厂,按现在的水平也是高速度了。

随着基建的收尾,各种机器,设备源源不断从全国各地运来,当时长汀还没铁路,全靠汽车运输,长长的车队每天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十分壮观。同时,从全国各地兵工厂抽调的技术人员,老工人携家带口来到红旗厂,大批的复转军人,知青、学徒,通过各种渠道走进这座外界看来神秘的军工厂。厂内百货公司,银行,邮局,粮店,招待所,医院,电影院,托儿所,学校,汽车队等应有尽有,犹如一个小社会。由于相对独立,不与当地百姓接触,每天工作生活都在这个圈子,十几年全厂的干部工人,家属子女,基本都很熟悉,看着谁与谁谈恋爱,结婚生孩子,当时虽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人际关系十分融洽,质朴真诚,互相关照,谁家有点好吃的都分给左邻右舍,谁家从外地来个客人或出差从外地回厂当晚肯定屋内聚满了人,问这问那,有人回家探亲肯定朋友们送到车站。几十年过去了,如今人们分散各处见到还象亲人一样。每年一次的聚会还有说不完的话,分别总是依依不舍。

我是红旗厂进厂的第一批复转军人,老伴是红旗厂第一批学徒,算是红旗厂元老级人物。我们在此组建家庭,除了工作,还得开荒种菜,上山砍柴,生火煮饭,赶集买菜。我们在这里工作生话了十年,生儿育女,生活虽然艰苦但充实愉快,可以说部队培养我报效国家的信念,红旗厂教会了我生活的技能。

红旗厂的辉煌也就十年时光,八十年代随着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大批军工企业“关、停、并、转”昔日的辉煌顿时消失。工厂搬迁,原址变成了一座荒弃之城。红旗厂的变化是国家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浪费了多少国家资金,埋葬了多少人的青春岁月?

以上有关资料参考年厂内出版的《福建红旗厂三十年》

在长汀包了部车

大礼堂,当年在这里看电影、看演出、听报告,是何等的热闹。

礼堂对面的宿舍,因为有晾台又处厂文化中心,当时算是最好的。现在整栋由看管厂区的人一家居住,养鸡、鸭、鹅、种菜,过农家生活好不惬意。

当年全厂的家庭户都在此买米、面、油。

灯光球场的水泥地间隙也长出了茅草。

当年是全厂主要的运动场所,不定期的兰球比赛吸引众多观众,厂里的兰球队在龙岩地区还小有名气。在礼堂没盖之前,这里是厂露天电影场,晚上一有电影,家家就早早的摆上橙子占位置,我因为住的远,占不到位置常常是在幕布后面看反面,演员全是“左撇子”。

大礼堂

礼堂前小溪上的桥

在破败的礼堂舞台上高歌一曲抒发情怀

礼堂前小溪上的桥

我们从一号洞口进入洞体

入洞通道

进入洞体

洞体内的天花板(起吸音效果)及通风、抽湿、照明设备都拆除了。当年是天津的设计院来设计的,福建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制造安装的。据说是当时全国最先进的。

因为前不久,省政协付主席、龙岩市付市长等一行来视察调研过,所以洞内还很整洁干净。

破败的厂房

去二食堂的桥上长满了草,无法走过。

夹模具钳工班工房

巧遇两位“红旗厂”的子女,从厦门自驾故地重游。

亲切交谈

“你爸和我是好朋友,回去代我问候他。”

原小学校后“夹皮沟”,一条小路进去第一栋是供临时来厂探亲家属住的“探亲楼”及19#、20#、楼全拆了,只剩下地基依睎可见。远处是小学校剩下的一栋楼。

单身宿舍

“我当年就住在这间”

单身宿舍,前面就是从东阳山流下的小溪,山洪暴发时,洪水曾进过房间。

这间房农民曾关过牛,地上还有牛粪。

宿舍区地段稍好的房子都低价卖给了当地的农民(整栋才几千元)。有人住状况还好点。

我们当年的住房还不错。

同行的“长江支队合唱队”成员一起合影

当年曾骑几公里的自行车到“英雄水库”游泳、垂钓。

附录:《福建红旗机器厂发展三十年》年————年

随着经济改型,体制改革,“红旗厂”也改名换性了。

文章作者:周云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赞赏

长按







































昆明儿童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那个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tingzx.com/ctxhj/9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