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客家文化生态保护集结号推进客家文化

吹响客家文化生态保护集结号

——推进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讨会综述

宋客

清风拂熙,满池荷香。

6月19日,作为第九届海峡论坛·海峡客家(长汀)文化风情节的重要文化项目——推进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讨会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县举行。

来自海峡两岸的客家学专家学者及本土文史工作者计5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通过评审,有34篇论文在会上进行交流。这些论文,总的说来是政治方向明确,高屋建瓴,立论高远,论据充分,论证缜密,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就主题看,都能够紧紧围绕“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建”、“客家民间信俗”、“客家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等主题,全方面、多侧面进行深入探讨,为更好地保护客家文化文脉,促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献智出力。

整体保护:聚焦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年2月,文化部同意批准设立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旨在对闽西客家文化生态实行整体保护。保护的范畴包括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物质层面指固态的村落、遗址及其建筑物,非物质层面指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按照大会安排,作者作研讨会总结发言)

这就涉及“客家文化为什么要进行保护”的问题——由客家文化的属性所决定。客家文化根在中原,是因为北方汉人南迁到闽粤赣边这块土地,融入了当地土著的文化进而形成客家文化。正如福建省委原副书记、福建省客家研究联谊会原会长、福建省客家研究院院长林开钦在提交的论文《客家研究应有的指导思想》中所述,“由于中原南迁汉人在人数上、经济上、文化上占优势,所以,南迁到哪里,就融化到那里,形成汉族几大民系。自晋永嘉之乱始,特别是唐宋时期的几次南迁,一部分南迁汉人进入闽粤赣边,这是人烟稀少,崇山峻岭的广袤山区,南迁汉人与当地土著和少数民族相结合,经过漫长的融合发展,南迁汉人在人数上、经济上、文化上比原住民占优势,所以融化了原住民,同时融合了原住民部分血统和吸收了生产生活中的优秀部分,最迟在唐末宋初至宋末元初这一历史时空形成汉族客家民系。”这一论点是正确的、科学的、辩证的,是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检验。因为中原文化传承,与闽粤赣边山地文化结合,从而使客家文化迸发出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以至于客家人迁移到台湾和世界各地,一任历史风云如何变幻,也割不断两岸血脉渊源和文化传承。

闽粤赣边是客家人的聚居地,都是客家祖地,都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和播迁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原汉人和当地原住民,都是客家先民。这就涉猎客家文化保护的核心地域问题,正如福建省客家研究院副院长刘有长在提交的论文《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之我见》一文中指出的,“汀州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播迁过程中,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是闽粤赣边的核心区。因此在生态保护中要注重汀州历史的连贯性,注意汀州地域的完整性,注意生态文化的完整性,要发挥客家馆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这些建设性意见,非常有针对性,极具指导意义。

关于汀州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我们还在福建省客家研究院副院长吴汉光提交的《汀州在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历史地位》论文中,在汀州客家联谊会会长李文生提交的《客家精神:汀州文化的根基》论文中,均给予准确的评价。

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涉及接下来如何保护的问题。长期以来致力于跟踪实验区申报工作的《环球客家》杂志社执行主编张胜本在提交的《关于建设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思考》论文中指出,要从六个方面进行保护,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重点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龙岩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钟德彪在提交的《客家文化的基本属性和保护途径》论文中直接指出,要实行整体景观保护(含传统村落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特色景观保护),进行重点保护,分步实施保护,明确主体保护。同时大声疾呼,尤其建议长汀、连城要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加大力度开展古村落保护。

此外,张文高、黄马金、月生等学者也对汀州客家文化保护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图为研讨会现场)

两岸交流:聚焦客家文化一脉相承的表征

两岸客家情缘一脉相承。

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也得到了台湾客家学者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呼应。台湾联合大学博士刘焕云先生在提交的《论贯彻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之重要性》论文中指,“在一带一路及构建中国梦的历史契机下,闽西应该抓紧机遇,贯彻建设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传承发扬客家文化尽最大的心力。”同时展望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美好愿景。

台湾联合大学刘凤锦教授在提交的《21世纪闽台客家文化发展方向之比较》论文中指出,设立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闽西客家文化发展的方向,也是台湾客家文化的发展经验,并就闽台之间的客家文化发展进行比较研究,提出许多传承客家文化的设想,令人耳目一新。

闽台之间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关系。闽台客家一脉相承的重要表征就是民间信仰,也成为两岸学者永恒探究的话题。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彦杰在提交的《定光古佛信仰的跨海传播及其意义》论文中,对台湾定光古佛信仰的意义进行了全新的表述,即“祖籍认同的标志,两岸互动的平台,汀州文化的象征,闽台交流的纽带”,从更高的层面论述了定光古佛信仰在闽台客家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福建省委党校副校长刘大可博士在提交的《闽西客家地区的闽王信仰及其社会功能》论文中,以长汀县客家村落作为田野调查对象,搜集大量第一手鲜活资料,不厌其烦列举“闽王信俗活动”流程(含打醮、唱戏、点光明灯、烧香、跌筶、求签),论述了闽西客家地区闽王信仰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族群凝聚与人群整合,文化认同,精神教育,文化传播,休闲娱乐,心理慰藉等六个方面的功能,让人感叹学者扎实做功的同时,也展开了一幅闽西客家乡村的风情画卷。

(图为海峡客家风情节开幕式)

此外,龙岩学院张佑周教授提交的《祖神、祖庙、母亲河——试论汀州客家民间信仰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龙岩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福文提交的《永定高头江姓与台湾的渊源关系》论文,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陈弦章提交的《闽西客家民间圣贤崇拜浅谈》论文,汀州客家联谊会理事张鸿祥提交的《汀州客家与台湾的妈祖神缘关系研究》论文,以及付进林、江梓明、廖永茂等提交的论文中,均从各个侧面对闽台客家民间信仰作了比较分析,得出闽台客家民间信仰同文同源的正确结论,令人欣喜。

推动发展:聚焦客家文化保护的根本宗旨

保护传承客家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事业发展,都是为了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以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美好愿景。

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也是调结产业结构,实行供给侧改革,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的根本方向。如何把文化产业做强、做大,把文化产业赋予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和建设,为我们展拓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副理事长邱英政先生以“客家文化是一门大生意”为系列论题,此前阐述文化创意产业——客家桐花祭这一成功案例的运作基础上,此次又提交了“客家酿酒工艺运营新思路”,为发挥闽西客家优势,做好文化产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图为作者考察长汀客家饮食文化)

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副院长徐维群教授在提交的《论客家文化符号在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中的作用》论文,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翁汀辉提交的《挖掘长汀客家文化,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卢海、刘秀梅提交的《传承汀州客家民俗文化与发展当地客家旅游经济的思考》论文,上杭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温云远提交的《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民间艺术保护问题的思考》论文,台湾联合大学硕士刘菊英提交的《汀州与台湾地区的传承关系研究——以长汀与台湾客家饮食文化中这封鸡为例》论文,龙岩市委党校俞如先教授提交的《汀州文化敬畏思想对当代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建设启示》论文,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讲师黄晓珍提交的《“融媒时代”基于手机渠道的客家文化传播策略研究》论文,均从强化闽西客家符号、客家旅游事业发展、民间文艺保护、客家饮食文化传承、家风家教开展、新媒体传播等诸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不乏智慧光芒,对于发展闽西文化产业,加强非物质文化保护极具可操作性。

此外,张侃、张正田、张开龙、邱春美、李万荣、兰寿春、王日根、王贵垣等学者也从一个侧面论述了历史上汀州经济结构、台湾汀州客家人分布、生态环境的因应智慧、汀州人与清代台湾教育之关系、汀州名人史料整理等主题进行了论述。

与会者一致认为,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吹响了闽西大地全方位保护客家文化的集结号,成为海峡两岸客家有识之士的共识。尽管任重道远,但前景光明。我们相信,在龙岩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福建省客家研究联谊会、福建省客家研究院的指导下,齐心协办,众志成城,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一定能跃上一个新台阶,千秋万代,大河奔腾,以礼敬这片神奇的土地!(完)

1.在央视,我想这样说

2.《在北京帮张胜友买衣服》

3.《文化的祭坛》

4.《我陪妻子逛街》

5.《捷径》

宋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tingzx.com/ctxly/73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