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丸
海蛎菜
沙县小吃
三个词怎能说尽大福建的美食
来张图
看看大福建到底有多少美食
福建也是吃货大省,有着许多独具特色的美味小吃。今天我们就来盘点福建十大特色小吃,这些小吃不仅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还是当地传统文化风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下面这些只是一些地方代表性的小吃,具体有多少种就等你们亲自去福建品尝啦!肉燕
又称太平燕,是福建福州一道著名的特色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肉燕亦由此成为馈赠佳品,为福州人包括海外乡亲所衷情。
肉燕乍一眼看上去以为是用面皮制作的扁食,但其实它的做法以及材料都与扁食很不一样。肉燕的馅料主要是用盐、生抽、糖加少许葱花拌匀腌制,喜欢素一点可加荸荠或白地瓜。而燕皮则是用猪肉和地瓜粉拍打而成的,与纸张一样薄,制作过程费时费力。
相传,早在明朝嘉靖年间,福建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区,吃多了山珍便觉食之无味。于是,他家厨师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蕃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扁食,煮熟配汤吃。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滑嫩清脆,淳香沁人,连呼“大妙”,忙问是什么点心,那厨师因其形如飞燕而信口说“扁肉燕”。后扁肉燕与鸭蛋共煮,因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谐音,寓意“太平”,而又有“太平燕”之说。七星鱼丸
是福建著名的汤菜之一,是用鱼肉、瘦猪肉、虾干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那一颗颗如核桃大小的雪白鱼丸,漂浮于热气腾腾的汤面,如满天星斗布于夜空中。因此,海外华侨把它称为“七星鱼丸”。福州的七星鱼丸色泽洁白,有弹性而不腻,馅香而松,口味清甜爽滑等特点,久负盛名。七星鱼丸有个传说:古时候,闽江之畔有个渔民。一天,有位商人搭他的船南行经商,船出闽江口,进了大海,正遇台风袭击。船入港湾避风时,不幸触礁损坏。修船拖误了时间,粮断了,天天以鱼当饭。商人叹道:“天天有鱼,食之生厌。能不能换换别的口味?”船妇说:“船上粮已断,唯有薯粉一包。”心灵手巧的船妇便把刚钓到的一条大慢鱼,去皮除刺,把鱼肉剁细,抹上薯粉,制成丸子,煮熟一尝别有风味。事后,这位商人回到福州,便在城里开设一家“七星小食店”,特聘这位船妇为厨师,独家经营“鱼丸汤”。开头,生意并不兴隆。一天,一位上京应考的举子路过此店就餐。店主热情款待,捧出鱼丸。举子食后,颇觉味道极美,便题赠一诗:点点星斗布空稀,玉露甘香游客迷;南疆虽有千秋饮,难得七星沁诗脾。店主将诗挂在店堂上,宾客齐来观赏。从此生意兴隆,小店日日春风。“七星鱼丸”也从此得名。土笋冻
土笋冻,是发源于福建泉州的特色小吃,是一种由特有产品加工而成的冻品。说起土笋冻,不管是感官上还是味觉上,可能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它含有胶质,主原料是一种蠕虫,属于星虫动物门,学名可口革囊星虫,身长二、三寸。经过熬煮,虫体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块状,清澈透明、味美甘鲜。配上好酱油、北醋、甜酱、辣酱、蒜蓉、海蜇及芫荽、白萝卜丝、辣椒丝、番茄片等,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风味小吃。关于土笋冻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在盛产土笋冻的安海镇西垵村,村民流传一个传说: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到安海抗倭,因粮食紧缺,士兵便到滩涂捕捉一种海蚯蚓煮汤喝。戚继光最后用餐时,只剩下凝结成胶状的海蚯蚓,他便拔剑取下一块品尝,没想到比鱼蟹更鲜美。厨师知道后,依照此法加以精制,从此土笋冻便流传开来。这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关于土笋的文字记载,则可追溯到明代。明代《闽中海错疏》、明末谢肇淛《五杂俎》、清代周亮工所着《闽小记》等均有记载。周亮工年的《闽小记》一文记载:“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其生于海滨,形类蚯蚓,终不识作何状。”如此说来,年前土笋冻就已是十分盛行的市井小吃,周亮工也成为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述及“土笋冻”一词的人。蚵仔煎
蚵仔煎(闽南话为ǒuājīan,普通话译作“海蛎煎”),发源于福建泉州,是福建闽南、台湾地区、广东潮汕的经典小吃。可以说是闽南地区大街小巷最常见的小吃了,并且每家每户都有自己专属的海蛎煎味道,是每一个闽南家庭饭桌上的家常菜。起源是先民在无法饱食下所发明的替代粮食,是一种贫苦生活的象征,蚵仔煎据传就是这样的一种在贫穷社会之下所发明的创意料理。蚵仔煎虽然到处都吃得到,但是很多人还是保持着要吃蚵仔煎,就要到蚵仔产地去吃的观念,例如要到台南安平、嘉义东石或屏东东港这些盛产蚵仔的养殖地去吃,因为要做出好吃的蚵仔煎,最首要的条件便是采用新鲜的蚵仔,这些新鲜蚵仔在产地现剥现卖,不必因为长途运送而浸水,所以颗颗肥美硕大、鲜美无比,做出来的蚵仔煎当然丰盛多汁。台湾小吃销售排行榜第一名的蚵仔煎是在无法饱食下所发明的替代粮食,是一种贫苦生活的象征。据说,蚵仔煎的发源地在台湾鹿港天后宫前的一个露天的大排档,有一郭姓人士,是日据时代退伍下来的阿兵哥,摆摊做海鲜小吃生意,由于蚵仔的带有较重的海腥味,他就无师自通发明了蚵仔煎的吃法。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台南安平地区一带的老一辈的人都知道的传统点心,是以加水后的番薯粉浆包裹蚵仔、鸡蛋、小白菜、韭菜等食材所煎成的饼状物。关于它的起源,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民间传闻,西元年时,荷兰军队占领台南,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土,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在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馀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台湾特产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1],想不到竟流传后世,成了风靡全省的小吃。另一种比较有根可循的说法是,蚵仔煎是随着郑成功大军和福建,潮汕移民的迁入,带入了台湾本土。成为现在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喜爱的美味佳肴。烧肉粽
烧肉粽是福建特有小吃,发源于泉州,而后传至闽南地区。具有香甜嫩滑,油润不腻,精工细作等特点。泉州的肉粽选料讲究,配料多样,制作精细,历史悠久,味道香甜,油润不腻,色泽红黄闪亮,以独有的风味享誉海内外。肉粽店遍布大街小巷,最为有名的是东街肉粽,它家的粽子被评为中华名小吃。这里的肉粽品种之多,并有大小之分,但主要区别在还在于原料上,主要以干贝、香菇、虾仁、鸡蛋、鱿鱼须、瘦肉、海蛎干为主料。肉粽很多地方都有,但是泉州的肉粽不仅个大馅多,最特色的是佐以甜辣酱和花生酱,吃的时候一定要把粽子拜散拌着吃。可以说是吃过泉州的肉粽,就看不上其他肉粽了。泉州的粽子形成则是在南宋,据说与陆游有关,距今有多年的历史。传说陆游到福州做官时,带来了“艾香粽子”。这种粽用艾叶浸米裹制,吃来肉味独特。陆游走后,粽子的制作方法就由一位在陆家当差的泉州人带回泉州,并加以改良,最后演变成了品种多样、深受海内外欢迎的风味小吃。清末民国期间,市区有个“肉粽银”,肉粽最为出名,还有市区浮桥头观音亭的许牛制的肉粽,顾客满座。端午节时泉州家家户户备有肉粽,供奉神明先祖。端午节吃肉粽、赛龙舟是泉州传统的风俗。闽西八大干
八大干,又称闽西八大干,是闽西地区有风味特色的八种干制食品,包括连城地瓜干、武平猪胆干、明溪肉脯干、宁化老鼠干、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清流笋干及长汀豆腐干。
长汀豆腐干始于唐朝开元年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长汀豆腐鲜嫩可口,不酸不苦。长汀豆腐的制法与其他地区不同,它采用酸浆作媒介,制作时适当控制火候,用大瓢盛酸浆往豆浆中徐徐注入,使豆腐脑缓缓凝结,再经滤压而成。地瓜干在闽西各县都有,但连城地瓜干却以它独特的原料与制作方法最为出名。用隔田、隔川、揭乐、大坪、李屋、洪山等地培植的红心地瓜制作而成,所以又称红心地瓜干。明溪肉脯干是用精瘦牛肉浸腌于面制的酱油中,加以丁香、茴香、桂皮、糖等配料,经一周左右,再挂在通风处晾干,然后放入烤房熏烤而成。制成后色、香、味俱佳,既有韧性又易嚼松,入口香甜,其味无穷。宁化老鼠干,实为田鼠干,系由人工捕捉的田鼠加工制成。据《辞海》载:“田鼠,哺乳纲,仓鼠科。毛一般为暗灰褐色,有的呈沙黄色。营掘土生活,对农作物有害。”宁化属山区农业县,田野宽广,故田鼠多。每年冬季,是宁化农民捕鼠的最好时机,特别是立冬后为捕鼠的旺季。清流笋干是用刚出土的春笋干制成,称为“闽笋尖”,色泽金黄,呈半透明状,以嫩甜清脆着名,明清时代列为上京贡品。许多名菜如“烩三丝”、“御炉肉”,都不可缺少闽笋干。杭是闽西的萝卜主要产地。城郊附近的水南、张滩、土埔一带所产萝卜有红有白,具有鲜嫩、清脆、甘甜等特点。由此加工而成的萝卜干色泽金黄,皮嫩肉脆,甘香味美。既可炒吃、清炖、油炸,又可浸泡变淡后加白糖、酸醋作宴席冷盘。所以,史籍记载它“畅销闽粤”。武平猪胆干色泽紫褐,香而微甜,是宴席冷盘名菜。它含有多种糖类和维生素等营养成份,具有生津健胃,清凉解毒的功效。吃时,只要将它蒸熟,趁热搽上一层芝麻油,待冷后切成薄片再拌少许蒜片,便香气四溢,韵味无穷。当地人常将它作为宴请宾朋和馈赠亲友的佳品。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尤其喜欢这种家乡风味。永定菜干有多年的历史,不仅省内外闻名,在南洋华侨中也颇有影响。“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在南洋居住时,就常托人带去家乡的菜干。永定芋子包
芋子包是一种龙岩永定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之一,属于客家菜,是用芋子加适量木薯粉做包子皮包成的一种包子。制做方法简单,一般将个大、易烂的芋子洗净,连皮置锅内煮熟,然后取出剥去芋皮,置簸箕内捣成芋泥后,加入适量地瓜或者木薯粉和精盐,用手揉转成包子皮。而内馅是瘦猪肉、香菇、冬笋(或笋干)丝、虾仁、葱白等料,并将其剁碎,放入精盐、味精下锅翻炒,滤去汤汁即成馅心。芋子包包好后,摆入垫有芭蕉叶的蒸笼中,下锅用旺火蒸后便香气如蝶、满屋翩跹,令人垂涎。此时出锅摆盘,放入麻油、猪油等调料。
当地还流传着一个“芋赈饥”的小故事:古时有一寺僧,专力种芋,岁收极多,杵之如泥,筑造为墙,后遇大饥,独此寺四十余僧食芋泥以度凶岁。可见芋子是个好东西,是山中之珍品。而聪明能干的客家人在吃杂粮时,不断变换口味,变换芋子的吃法,更新芋子的烹制花样,以芋子烹制菜肴宴请客人,于是就在生活实践中烹制出乡间美食——芋子包。过去,芋子和番薯那是山村客家人家中的主要杂粮,正如农谚所言:“番薯芋子半年粮”,被视为“农家最重之蔬”,它既可当蔬菜,又可当粮食。沙茶面
沙茶面是福建省厦门汉族面类小吃,其妙处在汤头。主料之一的沙茶是选用上等的虾头,经拌盐腌制两个月以上,再磨细,将虾酱、蒜头酱按先后顺序加入沸油炸透,待冷却后加入五香粉、咖哩粉、辣椒粉、芝麻等制成。沙茶面的做法很简单,碱水油面放入笊篱下开水锅烫熟,捞到碗里,随自己的口味加入猪心、猪肝、猪腰、鸭腱、鸭血、大肠、鲜鱿鱼、豆腐干等辅料,最后淋上一直在大锅里滚开的沙茶汤料,一分钟之内一碗面就可上桌了。厦门是个较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人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舶来品,沙茶就是一种。沙茶始源于印尼,也有来自马来西亚一说。沙茶原本应读作“沙嗲”,到了饮茶成风的厦门人嘴里,便顺口叫做“沙茶”,这“茶”是厦门方言的“茶”,与普通话的“嗲”谐音,随着沙茶名声的远扬,沙茶便成了眼下普通话读音的“沙茶”了。福鼎肉片
福鼎肉片是一道由精肉、淀粉等原料制成的菜品,是福建省福鼎市一种著名的地方传统名吃,整碗肉片的香辣中流露出淡淡的香菜之味。来福鼎的做客的人都要尝一尝福鼎肉片。肉片制作的整个过程都是手工操作。它取料精,工艺巧,味独特,深得人们称赞,是整个福建省大街小巷上很常见的一种小吃。福鼎市管阳镇西阳村是福鼎肉片正宗的发祥地。相传,明朝初期,南京丹徒县有位吴旺三,为人诚恳朴实。他偶然中结识了邻村苏姓姑娘。一来二去,两人互生情愫。到了婚嫁年龄,吴旺三便请媒人到姑娘家去说亲。不料,当地权势子弟董七也看上了苏姓姑娘。吴旺三并没有退缩。到了订亲那天,董七果然也携了一份比旺三厚十几倍的聘礼而来。姑娘看着两家都很有情意,于是她出一道题,谁完成得好,她就嫁给谁。题目是取下一斤瘦肉,要两个人现场做出一道菜用来招待七八个客人。董七二话不说,将瘦肉切成丁,先煮了一锅肉粥。而旺三将瘦肉剁碎,再和上淀粉,这样一斤肉变成了两斤,再用手揪成小块放在水中煮熟,加入一些调料,用小碗,居然能够打上十来碗。吃到嘴里嫩滑爽口,宾客们边吃边赞不绝。事后人们问旺三这菜叫什么,旺三想了想说是叫肉圆,因为是它圆了他和姑娘的婚事。后来,旺三不幸早逝,苏氏为避战乱携子迁居到西阳,是为西阳吴氏的先祖母。肉圆的做法也从苏氏手中代代传承,由于当地圆与丸的音相同,人们便叫为肉丸,又称肉片。莆田卤面
莆田卤面是福建莆田的一道传统美食,它和兴化炒米粉、炝肉、荔枝肉、西天尾扁食、泗粉、菜头饼、焖豆腐、生煎包都是莆田知名的美食,莆田卤面更是莆田历来款待亲朋给好友,是酒宴必不可少的一道主菜,使得莆田也有了“卤面之城”的美誉。莆田卤面又以江口卤面最为出名,一般用于重要来宾接待,被称为地道的莆田卤面。莆田卤面的关键在于面筋、熬高汤和配料上。一般前一天晚上开始准备。面筋当然是讲究的第一道工序,不像山西面以及拉面,现场把面团拉成细面,这个面条要用不同面粉按比例加工,打出来的面要韧性,下锅后不易糊掉。熬高汤也是重要的程序,挑选猪骨头里最好的骨段,熬出来的高汤要白花花的,香喷喷的,每份高汤要兑多少水都是固定的,稠了不行,稀了也不行。在配料上,瘦肉、香菇,虾干,干贝,牡蛎,蛏、韭菜是必备的,正宗的莆田卤面还会加上红菇,这样。前面的所有工序都好了以后,就是火功了,卤面之所以是叫卤面,因为它是在文火中慢慢炖出来的,让高汤和配料的味道渗透到面条里面,这样的话,出来的面才能有味道,汤是粘稠的。今天因为你的点赞,让我元气满满
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