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保存完好的吊脚楼古民居建筑群,长汀

闽西古村落的吊脚楼民居主要集中在长汀、连城、上杭等部分村落的山间盆地中。其他县市一些地处深山的村落也零星存在。

吊脚楼,也叫“吊楼”,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主要的传统民居。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属于干栏式建筑。其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除屋顶盖瓦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吊脚楼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用来堆放杂物。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长汀县古城镇丁黄村丁屋岭,连城县曲溪乡白石村等村落就以吊脚楼民居建筑而闻名。

1、丁屋岭的吊脚楼民居建筑

丁屋岭整个村落选址于盆地之中,沿山谷呈“丁”字形,故名“丁屋岭”。元太宗时期,丁屋岭始祖“四郎公”为避战火,迁入开基,如今已历27代多年。村内山高林密,空气清新,曲径通幽,风景如画,至今保留村民居住的原始村落风貌。村民建房都以本地特有的“丁屋岭页岩”作为地基,配上黄土垒墙,依山而建,顺应地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山寨吊脚楼层层叠叠铺在山坳里石壁上。整个村落黄泥墙、黑灰瓦、木房子、石台阶随处可见。

2、白石村的吊脚楼民居建筑

连城县曲溪乡白石村,位于梅花山腹地将军山,海拔米、全村总面积11平方公里。村民大都姓吴,其上祖从周边的罗胜村迁徙而来,已在白石村开基多年。主要以种毛竹、耕作为主。据村民介绍,白石村旧称“狗伏石”“狗爬石”,因始祖明九公开基时经常把狗带到身边创业,狗天天都伏在一块大青石上,因此而得名。村落围绕两座小山岗分布,因特殊地形,房屋依山而建,从村口到山顶处的民居建筑落差达多米,多为百年木房,穿斗式木结构、青瓦坡屋顶。主房是靠山着地的客家三合院结合吊脚楼,正座横屋两侧加建竖向厢房,朝厅一面筑以围墙,成“门”形院落,从侧门而人。村中小径均以青石板、鹅卵石铺设,曲径通幽,美丽祥和。

3、其它村落的吊脚楼民居建筑

连城县曲溪乡黄胜村、朋口镇金龙村,上杭县步云乡蛟潭村,长汀县濯田镇同睦村等村落也有吊脚楼民居建筑,但不成规模,更多的是木构房。杉木立柱,桁梁构架,木板隔成厢房,一间一间依次排列。其建筑形制与三合院、四合院相同。门前或有池塘,或依山傍水,进入大门有回廊、天井、中堂、横屋、厨房,澡间等,山泉水就在门前流淌,饮食起居十分方便。

蛟潭村

黄胜村华氏宗祠、金龙村余姓宗祠也是木结构祠堂,即整座建筑均由木架构组合而成。吊脚楼也好,木构房也好,都是为了适应当地环境而兴建的。这种房屋大都建在高海拔地区,比如黄胜村的平均海拔都在左右,最高在米以上,常年通风干燥,日照充足。“风吹千年杉,水浸万千松”,说的就是杉木不易腐烂,经久耐用。再说建筑成本,高海拔地区竹木资源丰富,杉木随处可取,建房成本极低;但如果石灰、沙、石等建筑材料要从外面运进山里,成本就高了,权衡利弊,还是建吊脚楼或木结构房屋更简单、实在。

黄胜村

综上所述,闽西古村落的吊脚楼或木构房主要分布在山区高海拔地区,或竹木资源丰富的村落,其特点是取材方便、通风干燥、经济实用、便于修缮。缺点是防火性能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tingzx.com/ctxmj/113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