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盒,童年的至爱

《玩烟标》林杰烟盒,我童年的至爱

一.缘起

烟盒子,即“烟标”,“烟壳”,在烟标收藏家眼里是价值连城的宝贝,是世界四大平面印刷收藏品之一。少时折成方形或三角形,便成“烟包”。童年时,我不但收集过烟标,还收集过邮票、铜钱,连环画(小人书,书子),但只有集烟标的兴趣最高、时间最长、成绩最大。

此刻,我在书房中,凝视着眼前一大堆被虫蛀出了许多针孔小洞的烟盒子,思绪拉回到遥不可追的童年烟盒收集史——

三百烟标张张塑,细细赏玩慢慢品。层层叠叠花花绿,唤起童心不曾泯。

童年,虽然缺食少衣,更别谈买玩具,但是,我们自能制造出无限乐趣的诸般乐子:用平石块打爆仗,又叫“金了则了”(方言,远远击中别人先抛出的石块,叫“金了”,是“碰到了”的意思吧,就可以把地上圈内的爆仗全部拿走,叫“则了”);用蛛网做粘胶捉蝉;跳方格踢石子;几把铁扎(一种耙子式农具,挖地瓜用)靠在一起,底下凑放捡荒到的蕃薯(地瓜)用泥团扔击,铁扎击散落地者得大家凑放的地瓜;用畚箕到田边小圳捉鱼;打扑克40分;用自行车链条制火柴枪(这在童年算“高科技”,我仙华哥挺拿手);上山采果,临河钓鱼……

二.玩集

然而,乐子虽多,许多细节伴随着岁月渺若烟云,飘飘远去,童年乐趣中最最刻骨铭心的莫过于玩烟包及收集烟盒子——

小时候玩烟包盛行三种玩法:第一种是两人各凑个放在地上,剪刀石头布决定谁先打,胜者用右手中自己的烟包用力击打对方的,使对方的三角或四角板跳翻过另一面,则赢归己有,由于这种玩法简单、直接见效,所以最流行,我们常打得天昏地暗忘了吃饭,不把对方的赢光或家人来催叫打骂不罢手,甚至输光手上的又回家取存货回来再战。第二种是将香烟壳折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后,手丢飞出去,由飞得远的一方赢飞得近的一方,远的一方将烟壳抛至近的一方,在手掌一柞之内且按住两张烟壳不会被对方吹开即算赢。常有出现离一柞只差一点,这时飞得远的一方不甘功亏一篑,拚命拔中指,想把手指拔长些好按住烟壳;也有手指刚好按住两张烟壳,因按得不实,飞得近的一方不甘失败,鼓着腮帮子拚命想把烟壳吹开。现在想起当时的稚气神态觉得有趣可笑。第三种玩法是在地上画个圆圈,一方以自己的烟壳将对方的烟壳打出圈外即为胜,有的小伙伴会作弊,趁人不注意用指尖把对方的烟壳扫出去,所以碰到烟壳被打出方格飞出很远,觉得可疑时,就会检查其手指上有没有沾有地上的灰尘。

儿时,年龄相近的玩伴中,把烟盒子当收藏的很少很少,大多数人都是把烟盒子折成烟包后打着玩。

“乘风”破浪千帆立,直挂云天济沧海。

而我与仙华哥却对色彩绚丽、图案素美烟盒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由自主地兄弟联手收集。为了捡烟盒,我们几乎养成了“低头走路”的陋习,常常引起路人的诧异。而当看到别人手中有稀见的品牌烟盒,我们便依照其稀见程度,用五个、六个,甚至十几个普通烟盒来向拥有者换取,为了换取稀有烟标,我们必须有大量“库存普通烟标”,为此,除了用高人一筹的打烟包技术多赢些外,到人多的地方捡拾(比如宴席桌下,露天电影放映地,河田圩场)便是最好方法……最能获得稀奇牌子的无疑是县城,因为县城人流量大,有钱人多,抽的烟自然高档、牌子罕见些:由于我舅公舅婆在城里住,我们兄弟与父亲每年正月初四或初五,都要带上早早蒸好的米粉,走山路到长汀城拜年。到城后往往是下午三点了,吃过舅婆煮的美味午饭,在浓浓的盛情中,饱餐一顿后,父亲便陪我们兄弟出来,奔赴附近大街小巷的垃圾堆,我们在那些每年一见的垃圾堆中反复搜寻,翻捡心目中的宝贝——烟盒,每当寻到一个没见到过的稀罕烟盒,便会欣喜若狂地互相传看,尽管许多情况下,它们已在脏泥污粪中躺了数日,当我们捡到手中时已面目全非、污迹斑斑,甚至是湿漉漉的,但我们依然如获至宝,用手指先小心翼翼地尽量擦拭干净,恢复原本的面容,如是湿的,则还要平贴在烫热的铁锅盖上或火笼盖上烘干,这细节动作,与考古学家在古墓深地中处理刚出土的文物,别无两样!回家后,我们把捡到的胜利品——烟盒,一一取出来,再细心地拆开摊平,并用纸粘饭粒、米汤修补破损的部分,就像工艺品修复家修补古董,然后细细赏玩它们的图案、文字,得知是否过滤嘴、出厂日期、生产厂家后,与原先收藏的烟标同放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中,用橡皮筋缠住,再放入木箱中,闲暇无聊时便取出来逐张欣赏,要好的小伙伴来玩了,便慎重地取出来让别人一饱眼福,分享我们收藏的辉煌战果与其中蕴含平淡生活中纯真无邪的快乐,日子,便多了一份色彩,多了一份希冀……

欲问烟标何牌多?请看不同“大前门”

人到中年易念旧。六、七年前,我回刘源老家,在二楼旧木箱中,找到了这些被虫蛀了的三百多张不同品牌的烟标。我看着桌上一大叠五颜六色的烟标,无疑找回了一个童趣,历历往事从模糊渐远的岁月中闪现凸显、次第鲜活在脑海……

古田会议传薪火,不朽精神永放光。

三.赏趣

欣赏所藏烟标的背面,除了黑、脏、破、污与蛀洞外,也偶有意外的发现,有写、有画,甚至标注名字的。有一张上面写着“拉拢分子是不好下场的”,明显是文革后期发泄对某人“拉拢”行径的不满,还写“人生自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刘源学校”等字样。有一张用铅笔画着一个以大手表为门的栅栏菜园,旁边有一简陋土屋,构思奇妙!还有一张写着“刘铭楼”三个繁体字,刘铭楼是我三年级前的邻居玩伴兼同学,四年级随家人迁居永安,一别30多年未再谋面,只听说在永安一所中学教书,这张烟标不知当初是从他那换来的还是赢来的?已成一个谜。还有两张分别写着“旺华”与“二年级42号”,一张贴着补烟标的报纸碎片,上有“毛主席教导我们”字样,这也应该是文革时产品。

劳动圆满太平梦,玉鸟鸣传上海音。

我把所藏烟标拿到照相店全部过塑,每有知音文友来访,便如少年时般,欣欣取出,与人分享。

烟标收藏最迷人的特点,就在于名称和图案,尤其精美的图案以及反映的时代特色和风土人情。一枚精美的老烟标经常会让人的思绪回到美好的过去,让人沉醉其中。七十、八十年代后,不同地区都发行带有当地风土人情的香烟,名山大川、民俗风情、文化地标、建设成就、神话传说,甚至古今名人都能成为烟标名和图案,图案与名称表达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在收藏领域有一条基本规律,越老越珍贵,越稀少越珍贵,烟标收藏也是如此,我所收藏的是六大老烟标的一种,叫“三无标”,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期全国各烟厂生产的卷烟商标。其得名三无标,是区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在烟标上的“R、焦油含量、烟型”而言的,一般出现“R、焦油含量、烟型”这三标,则表示是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产品,最早也早不过八十年代初。如果不含这三标,则是八十年代以前的烟标。

三无标的品牌涉及面很广,花鸟鱼虫、亭台楼阁、名山大川、风土人情,无不涉足。在当年,用三无标生产的香烟数量巨大,三无标普及率高,存世量大。由于三无标香烟已不再生产,三无标的价格也逐步提升,有些已经从原来的几块钱升到了几十元,好的三无标价格已达到了上千元。

集烟壳使我知道了不少地名以及动植物名称,也丰富了我不少其他方面知识。那时最喜欢那些画有风景名胜古迹图案的烟标,如“庐山”、“西湖”、“大前门”“八镜台”等,其次是动物烟标,如“雄狮”、“熊猫”“金丝猴”“飞鹤”“云燕”等,植物水果烟标如“杜仲烟”“杜鹃”“山花”“山丹丹”“紫罗兰”“芒果”等,神话人物“南极仙翁”“嫦娥”等烟标,还有歌颂祖国建设成就的“卫星”“建新”等,各种各类,五花八门。

古田会议传薪火,不朽精神永放光。“建新”烟,比我竟然大两岁。

在我收集的烟标中,最早的是年文革时期出厂的烟标“建新”,比我还大两岁,最便宜的“经济烟”,听说当时五分一包(说明一下:我兄弟虽集烟标,但不抽烟),还有一种全是英文的貌似外国烟“good







































北京中科是公立医院吗
中国白癜风界十大新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tingzx.com/ctxmj/21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