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的年节风俗,你知道多少

春节:大年初一,大家在家里等着小朋友和亲人朋友来拜年,年轻人现在一般都去玩,家里人不用干其它的活,连地都不能扫(有说法的),是一年中最轻闲的一天。

出年界:正月初五,指春节是最热闹事时间(以过年当天为准前后五天共十天为年界)。

元宵节:正月十五,土话:年馊节,即如果正月里办的年料没有吃完的话,今天要吃完,不然会馊掉。

四月八打醮:以前的四月八很热闹的,特别是十年次的时候,抬菩萨,放铳,吹鼓手,唱戏,看电影,家家请大桌,特别热闹。

端午节:五月初四,提前一天过,特色食品是溜水板(即笼床糈又名簸箕糈)

七月节:七月十四,糍粑节,以前经常打糍粑,是用碓(同音字)就是人用脚踩,前面有一个大木头打在蒸好的米上的。现在很少见了。

中秋节:八月十四过,提前一天过,大家团团圆圆,这天可以照月华(即把玻璃镜子放到脸盆水里,反射到天上的月亮,据说可以看到神仙,呵呵),月饼也叫月华饼,另外还一个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扑三岁姑(音译),即有些人(一般是女的,据说最好不要是属猪的)可以伏在桌子上,然后做师的人通过烧香,说一些话,过一会儿她就可以进入地狱里,一开始要唱歌曲,然后地下有一个叫三姑老人的会来开门,让你进去,如果伏者还不错,她会很欢迎,然后你就可以看到你自己是什么花,在哪里,第几层,有什么病(如果有病的话,你的花是枯的或有虫,下去的人可以帮你补好来),此外还可以看到你逝去的亲人,一般他们可能会赶你回去,不让你下来。有时还能看到头颅一直飞什么的。听了有些怕怕的,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待考证。

八月十九打醮:八月十七日到二十一日,这几天村里以前特别热闹,是陈屋村的一个重大节日,抬菩萨,唱戏,还有很多电影(最多的时候有七八十部)。

重阳节:九点初九,这个节有些家里煎薯板等。

其它待补充,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其它好事节日:办作福,办立夏,打斗五,尝新婆,办联舍……

家乡节日简介:

传统的客家,围屋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然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特色、有着各自风情的传统年节习俗。 春节,民间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起人年假(月小提前一日),家家打扫卫生,俗称“扫火炎煤”,当天晚上祀灶神。人年假后积极筹备年料,包豆腐、包精、蒸糖糕、蒸鱼丸等等。大街小巷油香扑鼻,洋溢着节日气氛,亲友之间互相馈赠年礼,或鸡公、索粉,或年糕、饼果。城关娘家送年礼给女儿,乡间则女儿送娘家。男女老幼均要理发沐浴。

除夕,俗称“年三十晡”,家家户户门前贴春联,厅堂挂祖宗像,谷仓贴“五谷丰登”,牛栏猪栏贴“六畜兴旺”,桌椅、厨柜、水缸、锅盖等都贴上红纸条,名曰“封岁”,或“浪红”。全家团聚“食年酒”,莱肴各地各家不尽相同,但普遍有烧大块、肉丸、鱼、白斩鸡等。建国前,贫富之家酒莱悬殊,现则大体相同。家中各处灯火通宵达旦,名曰点岁火。

除夕日或前一日,家家蒸岁饭,留待年初一至年初四食用,年初五才可煮生米。甑中插12双筷子、12根大蒜,来年闰月则各加一份。有的甑中放一盘,盘中放铜钱个,银元一个、鲜柑4个、柚子l个,并插上纸做的岁饭花。有的放上红蛋,每人1个。此种蒸岁饭风俗,城中早已罕见,乡间则多有保留。除夕及前几日亲友相见,互祝“大大过年”。

除夕或年初一,长辈包红包(银钱)给小孩,谓之“压岁钱”。

开大门,仪式非常隆重。烧香照烛,摆三牲供品,家主率领全家拜天地、祖宗;在门边贴上“开门大吉”“万事如意”小红联,燃放鞭爆,顿时万爆齐鸣,声如春雷。全家男女老幼,互祝新年纳福。有的到寺庙中向菩萨拜年,城关北极楼、朝斗岩两处,热闹异常,从半夜开始到年初一下午,人如潮水,络绎不绝。

年初一起,相识的人见面都应互相拜年,说吉利话。至亲好友间,如有小孩者,要赠送红包,俗称“挂颈”(过去用红绳穿铜钱挂在小孩颈项,故名)。客人来家中拜年,一般糖果茶点款待,到亲友家中拜年,过去多馈赠柿花(柿饼)、桔饼,近年来,桔饼、冰糖、水果均可。女婿到岳家拜年必备香烛爆仗。拜年活动,一般到年初五止。过了年初五谓之“出小正”。亲朋好友间互请春酒。

春节开始,纷纷举行传统的游乐活动,有踩船灯、高跷、舞龙灯、舞狮、“奏细乐、打十番”乐器合奏等。各街坊、乡村分另别迎神赛会互请亲友,一直延至二月间。现在文化馆和一些单位,举办文娱表演、猜灯谜、球赛、象棋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年初一,禁忌很多,如不宜说不吉利的话,不宜扫地、倒粪草(垃圾),不宜到河中洗衣物,不宜挑水,不宜动针线,不宜放生米煮饭,不宜上山下田,不宜打骂小孩,有的乡间(如涂坊河埔)不可呼狗。年初三晚上不宜点火到深夜,传说当晚老鼠嫁女。上述禁忌,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现多破除。

  端午节

  端午节,俗称“五月节”。节前数日,家家户户以竹叶裹糯米粽子,十个一串,亲友相互馈赠,为节日主要食品。门前悬挂菖蒲、艾叶、桃枝,避疫邪,保安康,现城镇已罕见,农村尚有此风。男女老幼吃雄黄酒,水缸放雄黄,小孩额上涂雄黄酒,防蚊虫叮咬。同时人人用草药煎水沐浴,称洗药把水。

  龙舟竞渡,长汀自五代开始,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民间认为五月节划龙船是敬祀龙王,可免除水灾,与纪念屈原之说不同。汀城赛龙舟在龙岩潭至五通桥之间,届时,汀江两岸和水东桥上人山人海,欢声雷动。但自年后至今未举行过。

  农村多在初四过节,城里则初五,初六宴请姑姐外甥等,谓之“分节”。过去,人们常在五月节当天贴红纸条在墙上,上书“五月五日午时火,烧尽百虫除灾祸”,或“五月五日午时节,一切害虫都灭绝”,或四周写24个“火”字,中央画一条虫或写一虫字。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日晚上,民间有观看银河的风俗。俗称银河为“河溪”,牛郎织女两星出现为“河溪祟米”,两星出现与隐没的时间相距长短看作是“河溪祟米”的早晏,并依此来推测年成丰歉。若时间短,祟米快市,意味着米价将贵;若时间长,则米钝市,意味着米价将跌。月下穿针、七夕乞巧的风俗,长汀有过,但不普遍。

  清明节

  汀俗,扫墓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延续到谷雨前后,约一个月左右。祭墓从远祖到近祖,先众墓后家墓。祭墓,古称“展墓”,在坟前树枝上挂纸,现则将纸压在坟头上,故扫墓又称“挂纸”。祭品有三牲(鸡、鱼、猪肉)、米果和酒,另有香、烛、鞭爆。祭祀完,旧时在墓堂或附近树荫下分享祭品。祭墓时如有人在旁观祭,宜分给一些米果或零钱,俗称“打祭墓”。乡间生男孩,第二年清明扫墓,要做“上丁米果”分赠房亲。清朝及民国期间,汀城各姓祠堂,春秋举行祭祠,有的四方八县派代表参加。   建国后,清明祭祖多从筒,城区多是一家一户进行。农村尚有同房族祭众墓的习俗。   汀城原尚有祭扫前贤名宦之墓,惯例,建国后己停止,只在清明节,机关、学校列队前往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圈,以示缅怀之情。还有祭扫野坟之俗,称祭义冢、祭厉坛,多由十几人组合,轮流作头,在立夏日举行,故又名曰“庆立夏”。

  元旦

  公历元旦,长汀俗称新历年。始自民国,初仅限于政府机关、学校等放假一天,建国后,逐渐推广到工厂、商店及其他国营集体单位,和一部份职工家庭。各单位多在元旦日举行球类、棋类、拔河等竞赛、文娱活动、新年茶话会、元旦会餐等,单位领导多向干部职工(尤其是离退休者)拜年,学生纷纷送年画等向教师贺年。有时各单位挂灯结彩,大书“庆祝元旦”标语增添节日气氛。

  元宵节

 元宵节,俗称“正月半”或“月半”。主要特点是吃卷饼,玩灯。“卷饼”,又称“春饼”,城关过元宵,几乎家家必备,用面粉烙成薄片,裹以肉丝,冬笋丝、香菰、萝卜丝、葱或韭菜等卷成筒状形,然后油炸,味酥脆而香。乡间则多吃芋子饺或黄米果。昔日元宵佳节,家家户户悬灯赏灯,城区大街小巷,一片通红。灯的形状,种类繁多,小孩提着小纸灯,满街游走,到香烛店“打蜡烛”,喊道:“老板,打蜡烛,买田做屋。”店主人便给一二根小蜡烛。此风俗早已无存。汀俗,元宵节母亲要送灯给出嫁女儿,取灯与丁之谐音,名曰“送丁”。彭坊、涂坊、南山、河田等乡,元宵迎花灯,颇为隆重,由数十盏,甚至百余盏小灯,组成塔状大花灯,或名曰盏子灯,由人抬着游行。三洲乡自正月十三至十六,一连五个晚上,亲朋聚会,喜气洋洋,观赏花灯。

中秋节

  中秋节,民间通称八月节或八月半,又称“饼节”。长汀月饼颇具特色,不仅形圆似月,且洁白如月,它是用白糯米、白糖制成,味甜香清,松软适度。饼面上印有明月、丹桂、嫦娥等图案,既美味可口又造型悦目。长汀传说中秋吃月饼从元朝末年开始。中秋之夜奉祀月亮神,用清茶素果、洁白月饼、柚子作供品。妇女在庭院中对月焚香礼拜。尚有几种与月神有关的习俗,如伏花、啄月姑、跳担干、旋水碗等,类似巫术。这可能与畲族的问神风俗有关,反映汉畲两族风俗的渗透,融合。

中元节

  汀俗称”七月节”或“七月半”。十三日城乡各家各户做传统食品赠送亲友,名曰“结缘”。城关多蒸胖糕、芋子糕,农村花样更多,有糍粑、黄米果、糈、灯盏糕、灰水糈等。旧俗十二、十三、十四晚上,在厅堂天井边摆开圆桌、杯筷,上供冬瓜等蔬果,焚香燃烛,谓之接“大公太婆”回家。十四日中午焚化金银纸、纸花边(纸银元)、纸衣裤之类,用纸箱纸袋装盛,上书祖宗称谓姓名,以示纪念。此俗乡村尚有,城关几将绝迹。十五日晚,在门前焚化纸钱,屋外墙根下插香点烛,谓之“烧野香”,祭祀野鬼。中元普度旧俗,七月初一竖幡竹,设神座,黑白“无常”立两边,外列十善十恶纸人,另有纸扎一丈多高的焦面鬼。神座对面搭台设法坛,请觋公僧人念经超度鬼魂。十二晚装“护灵”(一作福临)教,唱俚曲,跳俗舞。十三日夜做“破城”、“过火坑”。十四日午后上“刀梯”,用一根长五、六米木头,两边各插36把锋利尖刀(宰猪刀),竖立在方桌上,顶端系四根长绳,分拴在地上4根桩上。觋公头裹红巾,腰系红带,空手攀刀刃,赤足踏刀锋,一步一步登上刀梯,到达顶端后,表演多种姿势,惊险异常,叹为观止,上刀梯地点,十四日在“县前”(今南门街),十五日在东校场。年因刀梯倒下砍伤观众,遂废止此俗。

  重阳节 

  重阳节,汀俗称“九月节”,农村又称“兜尾节”。城区过节比较简便,乡间则甚为隆重,规模甚于端午、中秋。九月节传统食品有:油炸药薯(山药),俗称“薯包哩”。栗哩炖肉。两菜皆香甜而脆,别有风味。药薯,雪白如玉,刷浆炸成,味美爽口,清香朴鼻,为长汀特产名菜。农村九月节家家杀鸡宰鸭,有的还邀请城中亲友下乡同享丰收喜悦。重九登高,过去只在学校及上层社会人士间流行,一般民众很少此举。近年定重阳节为敬老节,不少单位组织老年干部职工登高,并赠纪念品,增加了重阳节的内容。

冬年

  长汀俗称“冬年”,人民喜欢在冬至日进服补药(品),多吃猪爪、狗肉,俗谚云:“同年同年,狗过年”。过去服补药只是商人富户,现在人民群众普遍在冬年服用人参、鹿茸等补药。   长汀城乡,立冬后几乎家家户户蒸糯米酒,酒酿放人瓮内,待至冬至日添水。据说,冬至日添水,酒质佳,能久存、

国庆节

  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定为国庆节,普天同庆。全县各单位张灯结彩,红旗飘扬,汀城召开盛大庆祝会、上街游行,载歌载舞,锣鼓喧天,举行国庆节文艺晚会、体育竞赛、建设成就展览,有时放焰火等。远近农村男女老幼蜂涌汀城,大街小巷,人如潮花如海,热闹异常。

五一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起于年,长汀则自年开始。当年五一节举行抗美援朝示威大游行。初期,每年五一节,机关、学校、工厂放假一天,举行集会游行活动。后来推广到各行各业工人、职员、干部都过劳动节。农村集体生产时也放假一天。机关各单位多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开座谈会、庆祝会。

客家首府长汀春节习俗

长汀客家人把春节分为三个阶段:从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至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后续阶段。

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为入年界。入年界后客家人家家收起农具,忙忙碌碌四处赶集办年货,户户动手打米馃、煎油馃子、炸豆腐,炸黄豆、麻糕等各色糕点,迎接新年。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打尘”,以示除旧迎新,使庭院面貌一新。

蒸岁饭:除夕前一天蒸岁饭,岁饭要供数日,取“岁有余粮”之意。一般要等到初三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锅。此风俗因比较难接受,因而慢慢淡去。

过年:除夕(年三十晡)是最热闹也是大团圆的日子,一大早家家户户贴春联,门楣和窗户上贴上红纸条,午饭后全家都洗澡穿新衣服,晚上合家团聚饮酒,还摆出许多碗筷,请列祖列宗也回家过年。

守岁:除夕当晚吃完年夜饭,全家每间房灯火通明直至天亮,叫“点岁火”;一家人围炉而坐,回顾旧岁,展望来年,通宵达旦,谓之“守岁”;长辈用红纸做红包给孩子,叫“压岁钱”;将红包放在供桌上,称“压岁”。

开大门:正月初一午夜时分,以“通书”为准择吉时,打开大门,口颂“开门大吉,万事如意,脚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辞旧迎新。是谓“抢春”,认为起得越早这年的福气越好。这时候是小孩子最高兴的时候,他们手抓这鞭炮,走家串户,互道新年好。拜年:农历正月初二,人们开始走亲访友,是为拜年。

娱乐:春节期间传统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民间踩船灯、舞龙灯、舞狮灯、踩高跷、迎花灯、打花鼓、演戏、提傀儡等活动遍布城乡,从初二开始一直闹到十五晚上,达到高潮后散灯。

客家人的岁时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神明和杂神的崇拜。透过这些民间习俗,可以探索到客家民系文体的一些来源。

主要岁时节日:

1.春节:春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入年界到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到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到元宵节为余兴阶段。较特别的活动有送年,打弹煤,蒸岁饭,食年酒,守岁,开大门,拜年,游乐活动等。2.立春:即交春。此时民间一般备香案,烧香照烛,放鞭炮、高升炮,贴上迎春接福,春临福至等红笺,名为“接春”。3.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客家民间城市乡村到处点缀着各种花灯,十分美丽。汀州风俗元宵节前,做母亲的要送莲花灯给出嫁而未生孩子的女儿,灯谐“丁”音,取“送丁,添丁”之意。各地元宵节大同小异。4.惊蛰:汀州民间有两种习俗与卫生有关。一是炒豆子,或在热水中煮连毛芋子,二是在橱脚桌脚,柱脚,墙脚等处撒一些石灰。两者都是为了灭虫。5.春社,秋社:农村长期以来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谷神风俗。往往迎神,“撑社”打醮,祈求年成丰盛。6.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延续到谷雨前后,约一个月左右。先醮众墓后醮家墓。立夏过后扫墓则称“祭野鬼”。7.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前几日,以竹叶包糯米做粽子,亲友互赠。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用“药把水”洗浴,以桃树枝挂门首以避邪等。8.入伏:城乡许多人家熬“仙人冻”吃。9.食新:即尝新米。一般是在小暑过后,逢卯日食新。乡下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一同吃尝新酒。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供品有苦瓜,丝瓜,茄子等。俗谓苦瓜保佑大家,丝家保佑全家老少,茄保佑老婆。10.七月七:客家有关于“七夕乞巧”和“牛郎织女”的传说,但与此有关的习俗较少。民间有在屋外夜里坐观天象的活动。一些妇女有“姐妹会”。汀州民间有聚餐请先生的习俗。11.中元节:也即鬼节。客家的中元节是在农历七月十四日。长汀俗称“七月节”或“七月半”十三十四吃荤,十五吃素。有蒸糕点“结缘”,“接太公太婆”,“烧包”,“烧夜香”等旧俗。汀城原有上刀梯的风俗。中元节迷信色彩较浓,今旧俗逐渐淡薄。12.中秋节: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中秋之夜,民间尚有几种与月有关的习俗,近似巫术,如“伏花,啄月姑,跳担杆,旋水碗”等。13.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有的山村又叫“兜尾节”,认为它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乡间一般炸各种糕点,杀鸡鸭,城市则较简单加加餐。登高,饮菊花酒是传统习俗。14.十月半:十月十五下元节,又叫完冬节。农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类食品,谓“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戏之俗。15.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有“送灶君爷上天”之说。常用糖瓜祭灶,为求“把灶王爷的嘴抹甜了,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

赞赏

长按







































吡美莫司乳膏治白癜风效果如何
吡美莫司软膏药物哪里有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tingzx.com/ctxmj/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