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天下之圣人,千古之名相。
在对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所载伍氏人物进行考究时,笔者发现,他们具有一些共性,可以看作是对先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除了前面已介绍的人物可据不再赘述外,下面所列举的都是该辞典中载述的人物,分别只取其一个突出的方面来加以条陈(未注明之引文,皆引自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内为注释或说明)。
◆伍子胥后裔在旅美伍胥山总公所
首先,勤勉苦功、博学多才是一个明显特点。自伍正己在唐代敲开进士的大门以来,历代都有伍氏人物科举及第,尤以福建宁化和江西安福最为突出,安福的荷溪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进士村。很多人才情横溢,兼资文武。
明朝伍成章,今四川自贡市荣县人,“于六经子史多所贯穿”,明成祖时举明经,曾参与编纂《永乐大典》。
明朝伍清源,今福建龙岩市连城县人,“博学善诗文”,明洪武时举明经,授工部主事。清康熙《连城县志·人物志》载,“洪武初,本府辟充儒学训导”,后“授宝钞提举司副使”。
明朝伍贞,今安徽芜湖市无为县人,“性孝友,好学,乐施与,有《陇耕野人集》”。
明朝伍让,“衡阳[今湖南衡阳市衡南县]人,字子谦。万历进士。累迁河南参议。时汝南经马鞍山贼叛后,道殣相望,[伍]让悉心安辑[安抚],所获甚多。余党据高老山,[伍]让出奇兵捕之,斩获略尽。后迁南赣道副使。”另据《钦定四库全书》载,伍让“累官刑部员外郎,又升云南佥事、贵州提学道,皆有政声。……工隶楷,善诗。……著有《镜湘馆集》,编撰《万历衡州府志》十五卷。”
明朝中期笔记小说家、诗人、书法家伍福(《四库提要》作伍余福,《临川县志》作伍福),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字天赐。正统[九年()]举人,授咸宁[今陕西西安市]教谕。历官陕西按察副使、提督学政。致仕卒。[伍]福风格高迈,诗文典雅,兼工书法。有《咸宁县志》《陕西通志》《苹野纂闻》《三吴水利论》《南山居士集》《云峰清赏集》。”据《抚州府志》载,其“诗文典雅,篆、隶、真、行、草书,流利俊美”。
另一位叫伍福的,是清朝书画家,“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江宁区]人,字贻(诒)堂,国子生。工画,擅长写意山水,亦工书,精鉴别。”清光绪《莫愁湖志》有载。
◆伍福印
其次,淡泊名利、遗世独立是另一个显著特点。有的避世离俗、归隐山林,而武陵往往成为其大本营;有的不乐仕进,征召不就;也有的辞官归田,独善其身。
东晋伍朝,族谱中记为伍子胥二十四世孙,是伍度等隐于武陵之后的第一位知名隐士,与陶渊明齐名。“汉寿[今湖南常德市汉寿县]人,字世明。少有雅操,闲居乐道,不修世事。性好学,以博士[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征[征召],不就。[荆州]刺史刘弘荐为零陵太守,又不就。卒于家。”《晋书·隐逸传》有传,尚书郎胡济在给皇帝的奏书中对伍朝评价极高:“诚江南之良才,丘园[隐逸]之逸老也”,但是,伍朝还是谢辞不就。如今,汉寿县城西郊西竺山的净照寺尚有洗墨池,其首位主人便是伍朝,后来又成了张旭墨池。据《嘉庆常德府志》录李廷选《郡志辨》云:“张旭墨池者,伍朝墨池也。……朝少好学,临池学书,水为之黑。不乐仕进,而终老于家。”
◆湖南汉寿县净照寺内洗墨池
北宋伍仕阶,“德庆[今广东肇庆市德庆县]人。累官奉议郎,知封州[今肇庆市封开县],秩满[任期届满]即挂冠东归[辞官回家]。究心禅理,训教子孙,其后俱以忠孝显。”据《广东通志》载,转运使、同乡李伯先赠诗中有“一门萃忠孝,竹帛写家声”之句以祀这位名宦。
元朝伍良臣,“高安[今江西宜春高安市]人,字云从。淡荣利,致力经籍,壮游京师,不谐于俗。后辟[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临江[今江西宜春樟树市]经历[官名,首领官之长],寻弃去。有《中流一壶集》。”清同治《高安县志·人物志》载其为“元驸马都尉兴甫之子。尘视富贵,致力经籍。为诗文畅达清润”,仅出仕80天就弃官而去。
明朝伍骥(-),“新会[今广东江门台山市]人,字弘道,号讷翁。平生为义不夺于利,积书至数千卷,一时名士皆与之交。虽富甲乡邑,而简朴如寒畯[出身微寒而才能杰出的人]。”这位富翁兼藏书家,父亲早丧,隐忍不仕,为“奉先世神主”,建有孝思堂,其好友、一代名贤黎贞欣然而作《孝思堂记》,赞叹不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留给子孙后辈的德泽]。”伍骥47岁时撰有《诫子书》,以十事箴训诸子:“绳祖武[先人的遗迹、事业],体父心,睦亲姻,丰祭祀,笃同气,诫妇言,勤读书,慎交友,守基业,立功名。”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还有碑刻存世。
◆伍骥《诫子书》碑
再次,为官清廉、恪尽职守是另一个显著特点。与挂冠归隐相对应的是入官治政,而做了官就要做好官。在封建社会中,民间将好官称为清官,在正式的典章史籍中,则叫“循吏”“良吏”“廉吏”等。“清官”是人们对自己喜爱的官员的最高奖赏。伍氏家族中,不乏清官。
三国蜀汉伍梁(《三国志》作五梁),“犍为人。以节操见称,建兴[-]间诸葛亮领益州牧,其所选皆妙简[精选]旧德[德高望重的老臣]。[伍]梁举秦宓、杜微,并见征用。[伍]梁为功曹[官名,主管选署功劳],迁五官中郞将。”晋《华阳国志》有载,称其为“南安人,儒学雅尚”。民国《夹江县志》引有《华阳国志》载文,亦即为今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人。“以儒学节操称”(《三国志》)的名儒伍梁,本不出仕,诸葛亮礼贤下士的作风感动了他,遂被拜为谏议大夫。他恪尽职守,为诸葛亮延揽、举荐了不少有用人才。
明朝伍袁萃,“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字圣起。万历[八年()]进士。历官广东海北道副使,执法不避贵幸[位尊且受君王宠幸之人]。所撰《林居漫录》《弹园杂志》,多贬斥当世公卿大夫。”如今,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五百名贤像祠中,有刻于年的伍袁萃石刻像。
◆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像祠伍袁萃石刻像
明朝伍礼,为文学家、书法家伍福之兄,“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字天秩。英宗时知曹州[今山东菏泽市],有权幸[有权势而得到帝王宠爱的奸佞之人]据民田六千七百余顷,恃强凌轹[欺压],居民流散,[伍]礼为复所侵地。有《南坡集》。”其廉洁从政,秉公执法,为百姓收复侵地,“士民怀之”。
有伍姓宗祠联曰:“居官廿年称廉吏;仕宋三世尽忠良。”
上联典指明代清廉知府伍佐,今湖南娄底市新化县孟公镇人,“弘治[-]举人。授河南府通判,迁赣州府同知。征龙南叛獠,深入力战。擢知思南府[辖今贵州思南、德江、印江、沿河、务川等县地]。居官二十年,以廉介[清廉耿介]称。”中国新化县门户网《新化名人》栏目载:“伍佐居官勤事,关心民漠,不尚威严而民爱畏。所至劝农桑、教纺织、修学宫、定礼仪,以廉称于时。有幕友以金相馈,佐严拒,并挥之不再见。去职时竟无钱办装,思南人攀辕[指挽留良吏]泣留,相属[接连]于道。归田后闭门谢客,人罕见其面。”其卒后,赣州、思南皆祀于名宦祠。
下联典指宋代名将伍隆起(-),今广东江门台山市大江镇人,柱国房始祖伍氓六世孙,伍天麟长子。“宋末,[伍]隆起率义军从帝昺于厓山[一作崖山,在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与元将张弘范力战不屈,其麾下谢文子杀[伍]隆起,以首[首级,脑袋]降弘范。宋相陆秀夫惜之,刻木为首以葬,又募人执文子,戮以祭墓。”民国《岭南伍氏合族总谱》引旧志云:“明成化间,崖山大忠祠成祀[伍]隆起,于东庑题曰:‘宋义士赠[朝廷对官员的一种恩典]州判伍隆起位祀邑乡贤祠’。”
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的南宋名臣陆秀夫,为伍隆起的忠烈所感动,命人用檀香木刻制头颅续成全尸,葬于今台山市台城镇黄牛拉车山上,后人称其墓为“香头坟”,附近的一个村亦被称做香头坟村。墓冢自元代以来历朝均有修葺,年当时的台山县人民政府投款重修,现为青碑水泥花岗石构筑之大型墓茔,重刻的正面竖碑为:“宋义士勤王殉国谕赐葬祭诰赠州判郡邑三祀乡贤隆起伍公墓”。明陈白沙《乡贤咏》诗云:“中原不可复,志士耻为夷。直把真心去,何妨假首归。”清赵天锡《香头坟》诗赞曰:“生作堂堂烈丈夫,何妨砍去好头颅。沉香未朽双眸在,应望崖山泣泪珠。”
◆广东台山市台城镇伍隆起墓
好官也有两种:清官和忠臣。清官爱民,忠臣忠君。为国家舍生取义,为民族肝脑涂地,为人民奋不顾身,荡气回肠英魂在,浩气长留天地间。最后,忠孝为本、仁义为先是另一个显著特点。
元朝伍宗尧(?-),“清流[今福建三明市清流县]人。至正[-]间邓克明犯境,[伍]宗尧率邑人御之,弗克。寇使人说其降,不可。与其子希稷、希明、希周、希孔率兵决战,父子五人俱死于难。”明《八闽通志·忠烈》记有敌寇劝降时伍宗尧所说的一句话:“吾生为元人,死为元鬼。”其儿子们也振臂高呼:父亲宁死于忠,不肖之子难道不能死于孝?慷慨激昂,英勇悲壮!伍宗尧父子牺牲后,城中的乡亲们和伍氏家仆毫不妥协,继续坚持抵抗,敌军退去。当地老百姓十分怀念伍宗尧一门忠烈,自动捐钱在县城东龙津桥尾兴建了忠烈祠,奉祀伍氏父子。监察御史周起元作有《重修伍氏忠烈祠记》。
明朝伍云(?-),“凤阳定远[今安徽滁州市定远县]人。以荆州护卫指挥史从征交阯[今越南河内]有功,调昌江[今越南北部北江省境]卫。仁宗初随方政讨黎利,陷阵死。”事见《明史·伍云列传》。
南宋抗金名将伍全,号黑龙,“长汀[今福建龙岩市长汀县]人。状貌雄伟,膂力过人。绍兴间以土豪应募,攻贼赣州,全被铁铠攀援登城,持斤百铁戟,转战启关,纳诸军,大破之。擢广州摧锋军第十七将,后以武功赐金甲名马,终武显大夫。”《临汀志·武将》载有伍全,“屡立奇功,累迁襄阳府诸军都统”。其死后,侄子伍廷植“受遗泽,终武显郎,知容州北流县[今广西玉林北流市]”。
清朝将领伍维寿(?-),湖南“长沙人。咸丰间从军,与洪杨军转战江西、安徽有功。同治间攻江宁,[伍]维寿率兵自倒口抢入,遂克之。官至宁夏镇[明‘九边’之一,为军事重镇,治今宁夏银川市]总兵。”据《清史稿·伍维寿列传》载,因作战有功,伍维寿“累擢记名总兵,赐号毅勇巴图鲁[满语,意为勇士]”,“以提督记名,赐黄马褂,予骑都尉世职[世代承袭的职位]”。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伍子胥像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忠和孝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孝经·开宗明义》唐玄宗《御注》:“言行孝以事亲为始,事君为中。忠孝道著,乃能扬名荣亲,故曰终于立身也。”忠孝道德成为与天地并存、人人必须奉行的永恒法则。伍姓的主要堂号就有“孝友堂”,其源自于伍子胥。仓林忠教授在《伍子胥忠孝论》中认为,伍子胥“非唯两千年来尽孝殉忠之大孝子、忠义臣,亦百代千秋所罕之智勇士、人中杰也。”伍子胥后裔中,不仅有忠臣,也有孝子。
有伍姓宗祠联曰:“文琏称孝子;楚州号佑场。”下联典指宋代太常博士、人称“伍佑场”的伍佑;上联则典指明代孝子伍钝,“鄞[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人,字文琏。幼倜傥好文史,才识出群,富于词辩[能言善辩],人多劝之仕。尝欣然志于有为。母不欲[伍]钝去左右,遂绝口不言仕进,笃志奉养,织悉尽礼。母没,庐墓三年,哀毁骨立,乡里称为‘伍孝子’。”
明朝伍民宪,“晋江[今福建泉州晋江市]人。嘉靖间倭寇杀其父,[伍]民宪愤挺身与贼斗,贼断其手。卧草中,口呢喃呼父三日而绝。”事见《明史·孝义列传》。
◆伍子胥后裔在湖北荆州
姓氏家族,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基础社会组织。祖先留下的许多宝贵遗产,经过数千年的深厚积淀,慢慢渗透进后世子孙的血脉里。一个人如能念念不忘祖先的恩德,虔诚地祭祖祈福,承传祖先的懿德,真正造福这个世界,真正光宗耀祖,那往后你的后代子孙也一定会以你为荣,代代相传,兴旺发达!
◆本文节选、重编自李光荣著《万里寻访伍子胥》之《薪火相传》(五)。如仍有疏漏或谬误之处,敬请指正。请加李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