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坊镇位于长汀县东部,东临连城县,南接南山镇,西连新桥镇,北毗馆前镇。距离长汀县县城20公里。境内有两条公路通过,一是汀连公路(长汀至连城,县道),东西横穿八个行政村,东接连城国道,西与新桥境内省道洋万线相连;二是南馆公路(南山至馆前),南北纵穿13个行政村,南与国道相接,北与省道福三线相通,两条公路与童坊镇集镇成十字交会,使集镇成为交通枢纽。镇区域面积平方公里,属长汀五大乡镇之一。
彭坊村位于童坊镇北部,距离童坊集镇所在地9公里,通过乡道与集镇相连,由南向北一字走向,闽江源流把村庄分割成东西两岸,南馆公路穿村而过。彭坊村交通方便,村中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全村现有6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人,常住人口人。
一、历史沿革
三国时期因避战乱,彭坊始祖“四郎公”(福建入闽祖——福祥公第十二世孙,又是彭祖第一百三十一世孙),辗转中原,迁徙至此开基立业,繁衍生息。
元武宗年间()为彭坊鼎盛时期。张、魏、曾、肖、廖、龚等姓族群相继迁入,在此定居,而彭姓人口居多,占全村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是当时的一大望族。因此定名为“彭坊”,俗称彭屋。
民国时期彭坊村人民举起红旗参加革命斗争,并与同年7月建立“红光区”,是革命基点村。当时“红光区”辖12个村庄,后为彭坊人民公社。
彭坊村村落主体位于龙溪河南岸,东靠后龙山,西临童坊河,依山伴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伴随水路的发展,彭坊商贾云集,催生了彭坊古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壮大了彭坊古村的规模,古村的建设范围变大。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彭坊发展速度加快,尤其是居住用地的增长,主要沿童馆公路和彭葛公路两侧发展,也就形成了如今彭坊的三角形村落格局。
村落基本保持了传统格局,街巷体系较为完整,传统设施活态使用,与生产生活有一定联系,格局体系中不协调建筑少,不影响整体风貌。彭坊村的形成、生长与发展和水系、公路的兴衰密切相关,从彭坊村的村落格局就可以窥见一斑。
二、价值体现
彭坊文化底蕴厚重,人文景观丰富,有客家祖人叶伏虎成佛的神圣道场——千年古刹“广福院”;有历史悠久的祖师庙;有神奇的千年菩萨古树王——南紫薇;有丹霞景观“龙藏寨”;有原始森林“卧虎山”;有明清遗风的“吊脚楼”;有湘西风情的“古街坊”;有世代相传的“闹元宵民乐队”;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汀客家刻纸龙灯”;有古汀州通往连城、宁化、清流的古驿道;古码头;石公;有苏维埃政府红光区办公所在地“大店哩”;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石桥(联姻桥)”;有红光区旧址和共产党地下联络站及红军驻地等历史文化资源。
1.一条千年古街——彭坊古街
古朴典雅的彭坊古街,是古代汀州通往四堡、宁化、清流的必经之地。古道、驿站、码头、街巷、民宅是数百年来这个传统村落政治、文化、经济贸易等历史沿革的见证。
2.一座百年古桥——多福桥
忆当年马蹄声声碎古桥,看今朝古桥依旧现沧桑。历经沧桑的古桥满布苔藓,藤蔓垂挂,那是历史的记忆,那是乡愁的佐料。
3.一座秀丽多姿山寨——龙床寨
横亘于彭坊西北的龙床寨,海拨.5米,面积十余平方公里,犹如一条盘踞群山之巅的巨龙,千姿百态的丹霞地貌蔚为壮观。于山脚,仰望大山,沟壑纵横,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如猛兽,犬牙交错;有如睡狮,横卧于大山之巅;有如西天取经的猴王,从天而降,山上林木葱笼,山花绚烂,如仙女穿着艳丽的裙子,半裸着上身,飘逸在空中,令人神往。
4.一棵神奇古树——菩萨树
依山傍水的后龙山中,古木苍翠,神奇古树形神兼备,十二生肖尽在其中。饱经沧桑。她与当地子民共度岁月,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诠释。
5.一座千年古刹——广福院
县志记载:“先有广福院,后有汀州府。广福院始建于南唐保泰三年(),距今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据考证为汀州最古老的寺院。
6.一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纸龙灯
刻纸龙灯,被誉为客家文化传统艺术瑰宝,它起源于年,至今有余年历史,它吸纳了龙图腾文化、中原文化、客家文化、刻剪纸文化等精华,展示了客家民间扎、刻、凿、剪、贴、裱工艺的智慧。据传是清康熙年间,彭坊村彭氏第十五代后裔彭景周,经商回来后将闽南刻剪纸艺术,元宵花灯艺术,与本地传统的龙灯融合创新而成。已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彭坊村,依山傍水,这里既有山之韵,又有水之灵。村落基本保持了传统格局,街巷体系较为完整,有较高的科学、文化、考古、历史价值!
三、建筑艺术
彭坊村内有众多的历史风貌建筑,现存最早建筑修建年代为唐保泰年间,传统建筑群集中修建于唐代;其中县级文保单位1处,不可移动文物4处,已列为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登记范围。集中成片的传统建筑占地面积为1.5公顷,传统建筑用地面占全村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为39.3%。
1.大店哩(苏维埃红光区旧址):坐北朝南,整座古宅布局合理,结构美观,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风水学说。宽敞明亮的古宅,外墙是厚重的三合土,室内均为木架结构。分上下厅,四周是开放性的走廊。天井宽阔。楼上也是畅通的回廊。这种设计在清代是较为时尚的,也是富人家的一种象征。据百岁赤卫队员张冬金介绍,这座古宅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是苏维埃政府“红光区办事处”。年在王仰颜领导下,在彭坊开辟了根据地,成立了“红光区”,这是汀东片第一个红色政权。
2.彭氏宗祠:修建于明代,为两进格局,土木结构,高一层,供奉彭氏先祖。彭氏宗祠整体为青砖建筑,重修过数次,现状为清代建筑风格,因重修数次的缘故,重修风格不尽统一,尤其以最近一次重修为重,于两侧镶入与风格不统一的“福、禄、寿、喜”四块大尺寸石板,极具教育色彩。
3.魏氏宗祠:祠堂主体建筑为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式结构,占地面积平方米,尚存面积平方米。大门框由四根紫砂岩条石筑成,门楣上隐约可以看到雕刻的“魏氏宗祠”字样。祠堂分上下厅,大梁和柱子是几百年树龄直径尺余的杉树制成,柱端两边梁架及神台周围布满了雕刻,有鸟兽虫鱼、云雷如意等,雕刻精细,工艺精湛。中间是大天井,天井较大,呈长方形全部都是鹅卵石片砌成。整个祠堂是典型的客家风格古建筑。
4.西山公祠:由四郎公所生第十八代子孙(彭西山)所建,距今有二百余年历史,房屋座西向东,在村中心地带,前后三厅,加横屋、天井等,是一座较为典型的历史建筑。解放初期开僻为高级社社址,而后做仓库,办过学堂,曾经为彭坊的历史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5.开基祖祠(四郎公):为彭氏第一座祠堂,它建于元代初期(年)武宗年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两进深,高一层,遭多次火灾也多次重修。彭氏族人每逢清明祭祖、大年初一、婚丧喜庆都要在此上香谒祖。闹元宵时彭坊的龙灯也要在此祭拜、祈福后才能出灯。
6.“养荣堂”宅院:建于清朝,占地约平米。三进深,高一层,现遭火灾,已被焚毁主要建筑构件,剩下框架结构。
7.吊脚楼:建筑高两层,中央天井在村中独一无二极具特色,兼具采光和通风的功能。吊脚也延伸扩大了建筑的使用空间。
8.张氏宗祠:由五十郎公建造,(明、永乐年间),建筑两进深,高一层,左右两侧分列三件横屋。后代子孙婚嫁迎娶,红白喜事均要在此举行谒祖仪式。大革命时期曾经驻扎过红军队伍,红军队伍北上后,被地方民团烧毁。
9.祖师祠:供奉伏虎祖师,伏虎祖师一直是汀南群众的供奉,尤其以广福院出名,但广福院离彭坊村较远,村民不方便拜祭,同时也为了能得到更多的护佑,便在村落内修建了一座祖师祠以便参拜,建筑高一层,采用客家建筑风格。
10.松树山遗址:松树山遗址的发现较为恰巧,彭坊村村民在种地刨土的时候在泥土中刨出一些做工较为粗糙的瓶罐、青铜器,这些瓶罐、青铜器后经考古技术人员的鉴定,为青铜器时代的产物,随即对松树山进行了考古挖掘确定为松树山遗址。但对松树山遗址的保护较为匮乏,现状松树山遗址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四、文物保护
1.广福禅院(县级)
广福院是闻名遐迩的古寺,建于南唐保泰年间,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据考证为汀州最古老的寺院,县志记载:“先有广福院,后有汀州府”。广福院虽经千年风雨洗礼,巍巍古刹,风姿依旧。更让世人瞩目的是:它为客家佛祖郑定光、叶伏虎成佛的神圣道场,是客家人历史文化名院的象征。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日是郑定光佛祖的诞辰纪念日,各方游客云集而来,真是人山人海,香火缭绕,巍巍古刹雄姿勃发,大雄宝殿气宇轩昂,巨龙缠柱、雕梁画栋更显古刹一派奇特风貌!
广福院群山环抱,山清水秀,苍松碧柏相互掩映在古色古香的寺院之中。潺潺溪涧叮咚作响,珍禽飞鸟自鸣其中,好一处天然生态林,珍稀植物三十余种,千年古松焕发异彩,奇特的“倒生树”、珍稀的“无心白果树”,天然的“毛蜡烛”更让游客叹为观止。加之神工斧凿的龙藏寨、形态逼真的龟峰、栩栩如生的狮石、望为却步的一线天……真是巧夺天工,美不胜收,还有那神奇动人的民间传说——“穿底石臼”、“佛祖坐庵”、“伏虎镇妖”、“平原不平”等寺主娓娓道来声中更让游客听得津津乐道,流连忘返!
2.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彭坊大店哩(红光区旧址)、彭氏宗祠、魏氏宗祠、西山公祠、松树山遗址
五、名人传说
1.古代
(1)广福院奉祀的是定光、伏虎道场。
伏虎祖师是宁化县人,姓叶名惠宽,在泉州开元寺出家,圆寂于公元年9月13日平原山普护庵。他出家为僧后,漫游诸方丛林,访师学道,领悟佛家要旨,然后返汀,时逢境内虎豹出没为害,他以慈悲为本,力驯服虎,在金沙河畔众虎豹听之法令隐迹,于是众称之“伏虎禅师”。南唐保太三年(公元年)他途经平原山,风左右龟峰、狮石,便在此建普护庵,庵侧有一吊军岭,山高无水,行人苦渴,他在盘石上用锡杖叩击出水。保太七年(公元年)汀地枯旱,官府请他求雨救旱,解救汀民。北宋熙宁三年(公元年)庵赐名“寿圣精舍”,乾道三年(公元年)改赐名“广福院”,惠宽经四次皇封为“威济、普惠、灵应、妙显太师”。
定光祖师姓郑名自严,泉州同安人,父任同安县令,11岁在本郡“建兴寺”出家,拜契缘法师为师。17岁时游访南昌,庐陵等地,参拜西峰园峥大师学佛伍年。后又经太和、梅县,于乾德二年(公元年)到武平南岩,见石壁俊俏,岩洞罗列,在此传教,塌衣跌坐数日,大蟒、虎豹见之,皆俯道而去。乡人争为筑庵。景德初(公元年)汀郡守赵遂良闻之,请入汀郡,为其建庵于州衙后,以便往来交谈。遂良奉请朝帝“赐”南安“均庆院”匾额。公元年真宗在汴京(河南开封)设御宴斋僧定光应邀赴宴。大中祥符八年,公元年正月六日在武平“均庆院”坐化。
南宋淳熙元年(公元年)汀郡守到武平“均庆院”迎定光真像入州衙后庵,又到平原山“广福院”迎伏虎真像与定光并肩为宾主,同祀于州长衙后庵。后改名为“定光寺”(现在的人民影院)。早期先有广福院后有汀州府之称。
(2)彭祖:在原始社会尧帝时,他辅佐尧帝有功,在今江苏徐州市划归彭祖管辖,改名彭城,后在夏、商、周为官,历任四个朝代,是我国历史以来寿命最长的一位贤人。在位时,共娶妻妾49人,生子54人,生女5人,生于公元前年6月6日,卒于公元前年6月3日,享受岁。是彭姓的开始鼻祖,创世人。
(3)彭彦昭:系彭祖第世孙,官拜紫金光禄大夫、靖海军节度使、太保太傅尚书令、检校驾部郎中,统兵十万,娶妻9人,生15子,享年岁。
(4)彭景周:生于年(清康熙年间)卒不详,大商人,一生经营木材,振兴家园,重修庙宇,为彭坊建功立业,彭坊的刻纸龙灯就是由他传承下来的。
(5)彭定远:生于年,卒于年,曾修《彭氏族谱》。
(6)彭殿奎:生于年,清乾隆年间,卒于年,清代名医,他自幼勤奋好学,精通天文、地理,擅长风水学和建筑学,对医学十分精通,对《本草纲目》深有研究,扶危济贫,治病救人是他的准则。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威望,彭坊殿奎池的建造设计对村落的防火、排水都起着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彭松为;生于光绪末年(年)宣统二年(年)钦命为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加十级(有匾额为纪)。
2.近代
(1)彭发基:彭坊人,原国民党陆军少将,现居台湾,现年87岁。
(2)彭胜标:彭坊人,原安徽省军区政委,少将军衔,已故。
(3)彭晓露:彭胜标将军之女,解放军医院呼吸科主任,大校军衔。
(4)彭良琪:原县林业局工作人员,由于在书法上有突出,现被评为国家级书法家。
(5)年在王仰颜领导下,在彭坊开辟了根据地,成立了“红光区”,这是汀东片第一个红色政权。王仰颜同志在此办公。当时,这里下设财贸部、裁判部、妇女部。彭启象任红光区主席,后由张克辉接任。魏大金任副主席,魏金水为裁判部长;彭观音妹为财贸部长;邱莲英为妇女部长;彭怀积为秘书,后由彭友进、彭登义接任。在此成立红光区后,相继组建了赤卫队、少先队等武装力量,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运动,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六、风俗人情
(一)正月半舞龙灯(刻纸龙灯)
彭坊刻纸龙灯,被誉为客家文化传统艺术瑰宝,它博采众长,吸纳了龙图腾文化、中原文化、刻剪纸文化以及花灯文化等精华,展示了客家人竹篾制作工艺和民间扎刻、凿、剪、贴、裱工艺的智慧。彭坊村的刻(凿)纸龙灯,起源于年,有多年历史,据传是清康熙年间,彭坊村彭氏第十五代后裔彭景周,经商回来后将闽南刻剪纸艺术,元宵花灯艺术,与本地传统的龙灯融合创新而成。已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灯制作,龙身,由各家各户(按男丁,一个男丁要制作一匹桷子,即2个灯笼)自行制作,然后接驳成三条长短不一的龙,接驳龙身不分姓氏,自由组合,体现整个村民和谐相处,团结奋进的精神。灯笼一般是圆形,这里的灯笼是八面体多棱形的。八面体,因为我们客家祖先从中原迁徙而来,寓意着来自四面八方。
长龙做好后,会有游龙和舞龙。游龙,绕自然村田间小道呈“8”字形线路走,取中国的吉利数字“8”,谐音“发”,三圈,寓意三星高照,又预示环环相扣,紧密团结的精神体现;舞龙,先三条龙游,而后又连成一条长龙,他们不分姓氏,不分宗族,体现了华夏子孙的56个民族凝集成一条心的精神体现。
(二)踩船灯
彭坊村每年春节至元宵,这里锣鼓喧天,琴声悠扬,乐舞相伴,村里的业余民乐队挨门逐户去拜年,送上一场场当地村民喜闻乐见的彩船灯音乐歌舞祝福,在周边数县范围内也仅此地有这一充满浓厚传统乡土文化气息的民俗。20多年来,这支民间乐队为当地百姓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让许多外地来宾饱览了独特的民俗风情。为彭坊在外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抬菩萨
村民供奉伏虎祖师年代已久,每年元宵佳节抬着伏虎祖师神像逛街,是这里自古至今沿袭的盛会盛事。每年的正月十四上午,村民就抬着祖师的专轿,从距村五里外的平原山广福院迎接进村,人们抬着神像,一边走,还一边下使劲地抖。把神像从轿椅上抛起来,再落下去,再抛起来,把轿椅弄得“嘎吱嘎吱”响,而且是越响越好。进到十乡坪,神像被供奉在正中最尊贵的位置,神像前的桌案上立即摆满了各种供品。
(四)彭坊圩
每个月逢二、七的日子是这里的圩天,周边乡民商客云集物资非常丰富,市场非常繁荣。繁华的古街、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打铁、补锅、钉秤、修锁、补鞋、打锡、理发、缝衣、药铺、肉铺、布匹、豆腐、百货、食杂、样样齐全。各种店铺、摊位应有尽有,是下十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沿时代变迁,交通的便利彭坊圩早以被人们淡忘,只在老人心中留下不灭的历史印记。
(五)客家米酒
客家米酒,称为水酒,是和另一种用糯米酿的老酒相对而言。那酒清淡如水,好入口。糯米酒制作很简单,凡客家山村女子都能酿,是客家女子独有的技艺。糯米煮熟后,拌上酒药,装进大缸里,盖住缸口,发酵四五天就可以生酒。将生酒装入酒坛,用泥巴封紧坛口,在酒坛周围燃起炭火,文火焖三四个钟头,揭开酒坛盖,一坛黄灿灿、香气诱人的糯米酒就做好了。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
(六)灯盏糕
灯盏糕因形似古代扁圆形的豆油灯盏而得名。它是将大米和黄豆浸泡后磨成米浆,调入细盐、味精、葱花再用汤匙舀到特制的圆勺内,沉入煮沸的油锅中。米浆在沸油中迅速膨胀成圆球形,很快就熟,至底面金黄时即可,入口酥脆,因其迅速膨胀的过程如同变魔术一般,又称为“魔术糕”。
(七)手工米粉
手工米粉:首先挑选米质,大米要常规品种的大米,(杂交水稻不可选)。其次把米浸透,再用石磨磨成米浆,装进布米袋榨干。头天晚上要把米粉浸透(一斗米一斤粉种)。第二天早上,把米袋里的生粉锡配上粉种进行用力柔和,使之成熟,再把生粉锡放到锅里煮熟,煮熟后捞起来倒进石臼进行捣碎,再放到粉板上进行用力揉合,然后揉成团,放到粉筒里进行榨到锅里煮熟,再捞起来整理到粉笪上进行晒干。
七、社会影响
彭坊古村落是古汀州通往连城、四堡、宁化、清流等地的陆路交通要道,是中转站。古代官商、盐商、贾商的必经之地,全长75公里,途径:汀州→新桥→龟岭→平原山广福院→彭坊→(35公里)龙坊→珊坑→四堡(40公里)。
彭坊村现以农业生产和烤烟、槟榔芋产业为主,其中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以其他农作物为辅,主要种植的其他农产品植物有烤烟、槟榔芋等。彭坊村群众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外出打工和家庭种殖业,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村集体财政收入15万元。
彭坊村已列入长汀县美丽乡村建设最美村之一,也是我县宜居环境建设示范村,按照“六清六美”(清理垃圾杂物、生活污水、禽畜养殖、残垣断壁、沟渠河道、道路两旁;美在山水、美在环境、美在人文、美在品质、,美在繁荣、美在和谐。)的要求进入常态化管理,建成房屋美观、环境整洁、配套完美、管理有序、自然生态的美丽彭坊。道理畅通,垃圾处理按日清理的要求运往填埋场。正在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已形成老街片区,新村规划区两大片区和功能完善的村庄。
目前童坊政府正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为打造成生态文化魅力独特文化旅游目的地而努力。
旅游开发使古村落居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变化,虽然彭坊村发展旅游业还在努力中,但已产生明显的影响。居民对旅游业给本村带来的社会文化正面影响感知比较强烈。
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社会面貌和改变了村民的传统观念,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
二是改善了村里的卫生环境,促进了当地传统文化的复苏、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
三是扩展了村民的知识面,促进村民学习新知识,并丰富了业余生活。
四是提高了村民生活水平,给村民带来更多娱乐活动。
八、活态利用
近年来,彭坊村已对刻纸龙灯进行了相关的保护,并制定了彭坊刻纸龙灯保护与发展方案及五年计划。一是对制作技法进行抢救性挖掘,将历史保留至今的精品图案整理成画册,制作成教材。二是请老艺人带徒弟传授技艺,动员有志青年回乡学习培训,参加龙灯竞赛活动。三是与彭坊小学联办,开设刻纸龙灯兴趣小组,从少儿抓起。四争取三年内,设立彭坊刻纸龙灯展览馆及舞龙广场,五逐步建立制作龙灯用的百亩特种毛竹基地,六努力让彭坊刻纸龙灯参与更多节庆活动,扩大人们对彭坊刻纸龙灯的认识。刻纸龙灯正在成为闽西客家民俗活动中一项独具特色的重要内容。彭坊人民也将全力继承和发扬,让刻纸龙灯在祖国大地更加闪亮和璀璨。
坚持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把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彭坊村古村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我们还将认真做好彭坊村古村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着力做好完善古村人文资料的搜集、挖掘和整合工作。与此同时,彭坊村制定了古村落项目开发可行性报告,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宣传和规划,成效显著。我们将紧紧围绕“保护为主”的总体思路,多角度对彭坊村旅游文化进行宣传推介,加快古村旅游业的开发利用。我们致力于把彭坊村古村落保护建设成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集历史、客家、红色、生态休闲文化灯为一体的,深受海内外游人喜爱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景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