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11日是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福建省龙岩市博物馆把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到馆里,现场为观众演示,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长汀彭坊刻纸龙灯走进市博
彭坊龙灯起源于多年前,采用扎、剪、刻、裱、粘相结合的制作工艺。最具艺术特色的是灯笼上各种花纹图案的刻饰,艺人们先将红、白、绿三种纸依据灯笼各孔的大小(方孔、长孔、三角孔,计24孔),剪裁好色纸,装订成三至六小叠,再在封面上绘好各种图案,如花草、鸟鱼、十二生肖等,用自制刻刀依照图样精心雕刻,镂空后粘贴在灯笼上(灯笼里层先粘好一层白色透光纸),这样就成了精美的灯笼。
客家木偶戏走进市博客家木偶戏又称“鬼头戏”或“鬼子戏”,是明朝时伴随客家人的迁徙从福建传过来的。木偶戏在合浦客家聚居区,面向农村广大民众,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尤其在旧时的农村深受人们的喜欢,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永定虎岗供品制作走进市博供品,一指为供奉逝去之人于桌上或墓前摆放的点心、瓜果一类祭品;二指供奉神佛祖宗用的瓜果酒食等。制作手法主要是揉捏、版刻、绘色,供品主要有瓜果蔬菜、五谷六畜等,栩栩如生。
闽西汉剧脸谱走进市博戏曲脸谱,是戏曲演员在化装时,以不同颜色和线条,在脸部描绘出富于夸张的、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的象征性意象图形,以塑造不同性格的不同人物形象,即人们常说的“画花脸”。所画的图形,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提高,逐步形成一种规范化的固定的勾绘样板图谱,这就是“脸谱”。通过“脸谱”,把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直接写在脸上,这是中国戏曲的重大艺术特色之一。
被誉为“南国牡丹”的闽西汉剧,是流行于闽西南、粤东及东南亚国家部分华人社会的一个古老地方剧种,是福建省的六大地方剧种之一,曾有十分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它自雍正、乾隆年间传入闽西,迄今已有二、三百年历史。
土楼营造技艺走进市博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土楼,其中以福建龙岩永定、漳州南靖的土楼最为有名。土楼外墙用土的配方繁复、考究。首先,它的主要建筑材料必须是没有杂质的细净红土,再按一定的比例掺以细河沙、水田底层的淤泥和年代久远的老墙泥。充分搅拌均匀后,加水用锄头反复翻整发酵。夯建土墙时,还要在泥里加入一些木片、竹片或是大块的山石以加固墙体。这样夯成的土楼外墙将不惧水浸,坚如磐石。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聪慧的客家人就是用这种看起来近乎原始的建筑方式,建成了神秘而庞大的土楼,成就了建筑史上的奇迹。
连城四堡调版印刷走进市博连城四堡是中国明清两代著名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是独特的汉族民俗文化。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乡,现存的大量印坊、雕版、印刷工具和古书籍,是中国目前年代久远、保存完善、举世罕见的珍贵文物。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手工磨豆浆走进市博随着磨盘的转动,洁白的豆浆就从两个磨盘的缝隙间源源不断地流出,流到底下的凹槽中。用手工石磨豆浆研磨出来的豆浆不仅豆制品含量高、营养成分多,而且浆质细腻,豆香浓郁,又保留了豆类产品所富含的多种微量元素。又避免了当代大型机械生产中高温、高压造成的营养成分破坏。因此手工石磨豆浆机制作出来的豆浆更加美味。
“魅力童坊”欢迎您的白癜风有那些症状北京好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