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厦门大学诞辰百年之际,欣逢陈满意的《厦门大学的先生们》出版。这是献给厦大百年华诞的一份厚礼,更是向那些逝去的先生们的致敬!
虽然此前,对鲁迅、林语堂、顾颉刚、余青松、周辨明等先生在厦大期间的情形略有所知,但多半一鳞半爪一知半解。因此闻知此书将出,我迫不及待欲先睹为快。陈满意感我此念,将电子版书稿发给我。我如获至宝,无论车船,床头枕边日夜翻读。及至新书出版,我捧读在手,其书之厚重,恰如其文之深厚,重量与份量都沉甸甸的。
初创时的厦大校园
多页,46万字,三十四位先生,虽然无法囊括百年厦大(书中所及主要集中在年前)先生们的全体,但翔实的史料、朴实的笔法足以为厦大的先生们塑造不可磨灭的精神群雕——林文庆之坚执,萨本栋之坚毅,鲁迅之尖锐,林语堂之洒脱,顾颉刚之淳厚,余青松之天文,陈万里之考古,艾锷风之明式家具研究,戴密微之汉学研究......他们之间有矛盾有冲突,更有友情有合作。最重要的是,他们有责任有使命,对于教育兴国、人才培养从来毫不含糊全力以赴。但是本文并不打算在此对此深入讨论,因为本文的兴趣点在于,书中先生们所折射出的厦大与鼓浪屿。
19世纪末的鼓浪屿(本文作者提供)
对于许多人来说,一提到厦门,厦大和鼓浪屿,一定是最先跳出来的字眼。一所大学与一座岛屿,一水之隔,咫尺相望,可是它们之间的关系绝非仅此而已。我一直对此心存好奇。
只须略作统计,就会发现书中提到“鼓浪屿”的地方至少30余处,几乎每一篇都有涉及鼓浪屿,几乎每一位“先生”都与鼓浪屿发生过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根深蒂固或蜻蜓点水的关系。本文试图寻书中蛛丝马迹,一窥厦门大学与鼓浪屿千丝万缕的联系。
1
厦门大学与鼓浪屿发生联系,与创办校长林文庆有直接的关系。这固然是因为林文庆家在鼓浪屿的缘故,更因为鼓浪屿本身的文化多元性及国际社区的包融性,使鼓浪屿在厦大创办过程成为基地、俱乐部和后花园。
林文庆
首先,鼓浪屿是厦大创办之初的人才输出基地。因为校长林文庆的邀请,年,林语堂差点“把半个北大搬到厦大”。鲁迅、顾颉刚、沈兼士、孙伏园等著名教授相携而来,厦门大学国学院一时蔚为可观。而在鼓浪屿完成中小学教育的林语堂四兄弟(林语堂、林景良、林玉霖、林幽),先后皆为厦大教授或编辑。林语堂太太廖翠凤的哥哥廖超照也曾任厦大校务主任、校卫生委员会的委员长、医药处主任、厦大足球队教练。小林语堂两岁,与林语堂从鼓浪屿养元小学到寻源书院再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皆为校友的天文学家余青松,年到年期间在厦门大学担任天文学正教授兼气象台主任及天文台筹备员。
年林语堂全家福(紫日提供)
从鼓浪屿输出的,远不止于书中所记录的这几位“先生”。比如在厦大25周年校庆时被赠于“师儒硕望”银鼎的著名语言学家周辨明先生,他是厦大创办元老之一,是厦大迁往长汀的“操盘手”,为厦大一直服务到年。比如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后留校任教,最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卢嘉锡先生;比如跟随顾颉刚学习考古、后来成为剑桥大学教授郑德坤先生;比如年就学于厦门大学植物学系,到年任教于厦门大学的曾呈奎先生......
周辨明(本文作者提供)
这些先生们,书中不一定都有提到,他们或生于鼓浪屿,或在鼓浪屿早期求学,后来大多留学海外,学成回国服务槡梓,任教于厦门大学。正是他们将厦门大学与鼓浪屿紧密联系起来。鼓浪屿无意中成为厦门大学的人才输出基地。
余青松
此外,鼓浪屿还是厦门大学的周转基地。年12月,厦大搬迁长汀以前,借鼓浪屿闽南职业学校部分楼房设临时办事处,借英华书院及毓德女中部分校舍作为学生宿舍和教室。年抗战胜利后,鼓浪屿再度作为厦大复员的周转地。周辨明奉命筹备当年新生在八卦楼上课事宜,后在此成立新生院。日本领事馆也是此一时期,由国民政府划拨给厦门大学,以后许多厦大著名教授,如李法西、韩国磐、陈诗启、潘懋元等都曾在此居住。更不用说吴宣恭、蔡丕杰这些家在鼓浪屿的先生们。不过,那将是另一文章的故事,在此按下不表。
2
因为林文庆、周辨明、林语堂四兄弟等这些鼓浪屿“地主”,鼓浪屿自然成了厦大先生们聚餐、交流等活动的俱乐部。
厦大的鼓浪屿俱乐部首当其冲非林文庆家宴莫属。花时月夜,清风徐来,鼓浪屿笔山路5号的梦琴别墅总会响起林文庆爽朗的笑声——一场家宴正在进行,或为洗尘,或为饯行,或化误解纠纷于杯盘笑谈间。
陈万里
年8月21日下午2时半,林语堂在鼓浪屿码头接上陈万里、顾颉刚、黄坚、潘家洵等人,即直奔校长林文庆品茗小憩。第二天,林文庆在家中大开盛宴,座中有昨日刚到厦门的陈万里、顾颉刚、黄坚、潘家洵等人,作陪的有孙贵定、刘树杞、朱志涤、周辨明等人,这是为新来者接风洗尘。年1月9日中午,林文庆举行家宴,座中客有鲁迅、林语堂、顾颉刚、陈万里、章廷谦、张星烺等,这是为鲁迅饯行。即使是对已离开厦大的教授,林文庆也极尽地主之谊。比如年6月22日,离开厦大两年的原厦大理学院教授刘树杞途经厦门,林文庆在鼓浪屿设晚宴宴请他。
林语堂廖翠凤伉俪
林文庆不止在家中宴请厦大的先生们,还用来开会,或招待学生们茶话会。年12月19日11点,戴密微、孙贵定、毛常、缪子才等国学院的先生们在校长办公室开国学研究院筹备总委员会,由林文庆亲自主持,由于讨论热烈,意犹未尽,第二天转场到林文庆家中继续开。有时,林文庆还邀请学生到他家茶话。年9月28日,10月5日,林文庆两次邀请这一级新生到他家中茶话,又带他们去水操台等处游览。
多年后,偶尔路过笔山路5号,透过半截院墙,仿佛还能觥筹交错之声可闻,仿佛还能看到林文庆掀髯大笑的样子。
林文庆别别墅鼓浪屿笔山路5号(本文作者提供)
作为鼓浪屿的学子和女婿,林语堂算半个地主,厦大的鼓浪屿俱乐部自然少不了他的影子。虽然林语堂在厦大任职不到一年(年7月至年春),但却极尽地主之谊。林语堂看到鲁迅“成天靠火腿和绍兴酒过日子”,“自觉没尽到地主之谊”,为没有照顾好鲁迅而愧疚。林语堂找着各种理由请鲁迅等人吃饭,经常让廖翠凤亲自下厨做好菜请鲁迅、章廷谦等人到家中改善生活。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中秋,有月,玉堂(即林语堂)送来一筐月饼,大家分吃了。”“语堂的兄弟及太太,都为我们的生活关心。”
鲁迅在厦门
而作为鼓浪屿人的周辨明,对鲁迅更是照顾有加。除了为鲁迅解决添置家具等具体生活琐事外,还在年元旦,特地为鲁迅准备“薄饼”家宴。欧兆荣、章廷谦做陪。周辨明夫人朱秀鸾、林文庆夫人殷碧霞、林语堂夫人廖翠凤、廖超照夫人华芳等女眷也同席进餐。因为周辨明认为他与鲁迅都姓周,是一家人,所以男女可以同席。
3
对于更多的厦大先生们来说,鼓浪屿更是他们的后花园,是他们闲暇时一再光顾的地方,是他们放松心情捕捉美景的地方。
年9月5日,鲁迅刚到厦门第二天,沈兼士与顾颉刚、黄坚、陈万里、潘家洵、丁山等人就邀他同游鼓浪屿。他们在去的途中遇到暴雨,众人衣衫皆湿,但游兴不减。他们登上鼓浪屿,在洞天福地吃西餐,在菽庄花园游览半天后,又去日本餐馆喝冰牛乳,直到晚上7点左右才尽兴而归。年12月11日上午,丁山邀请鲁迅、孙伏园、罗常培等到鼓浪屿游玩。众人在洞天餐厅用过午餐后,同游日光岩和观海别墅,下午乘舟而归。
鲁迅林语堂等人在南普陀后山合影
年11月3日,陈万里、张星烺、艾锷风三人天不亮就起床,5点半赶到厦大模范小学的船埠码头,准备前往泉州考察。6日下午2点,三人返回厦门,下船后先到鼓浪屿白室用饭,然后才返回学校。
顾颉刚
顾颉刚到厦大不久,就带着爱妻殷履安和女儿同游鼓浪屿。日光岩、瞰青别墅,菽庄花园,都留下了他们兴致盎然的的脚步。他们还一起上街购物、买菜,不亦乐乎。在顾颉刚的日记中,与鼓浪屿相关的记录随处可见。比如:
年9月11日:乘舟到鼓浪屿,在大新旅行吃饭,饭后遇林和清先生,同看房屋。
年9月26日:与兼士先生及万里、介泉、振玉到鼓浪屿,访和清先生,看房屋三所。
年1月8日,玉苑、仰之来,到鼓浪屿,民钟报社为鲁迅饯行,邀我作陪也,今日同席:鲁迅、玉堂、万里、川岛、李硕果、陈允洛、陈昌标(范予)、染唯明、李铁民(以上编辑)、陈一民(《申报》驻厦门记者)
由此可见,顾颉刚这批先生们与鼓浪屿来往甚密,他们还到鼓浪屿看房,大有在鼓浪屿定居之意,这可能与林语堂氏兄弟紧密关系大有关系。
陈万里镜头中的菽庄花园四十四桥
日记中的“万里”就是考古家和摄影发烧友陈万里教授。显然对他来说,鼓浪屿是绝不能错过的摄影胜地。他登上日光岩临风长啸,在菽庄花园凭栏远眺。海滨岩石,石桥支架,海天入画,他不停地按下快门,留下许多珍贵的照片。
孙伏园在厦大生物学院的房间三面有窗,共有十一个窗户,一窗一景,美不胜收。朝西的窗,鼓浪屿的绿树红砖碧波海浪盈然入框,宛若油画。
儿时杨振宁在日光岩
年,日光岩上还留下了物理学家杨振宁6岁时的照片。照片上的小杨振宁嘟着嘴,显得很不太高兴,因为那天被父亲杨武骂了一顿。
著名作家严歌苓的祖父严恩椿教授因为太喜欢鼓浪屿,甚至一度住在鼓浪屿。
严歌苓祖父严恩椿
施蛰存虽然是长汀时期在厦大任教,但他也曾在鼓浪屿作过半日游。年10月8日,施蛰存乘邮轮“芝沙丹尼”号从上海去香港,在厦门鹭江海面上停泊六小时。施蛰存就雇了一只舢板上鼓浪屿观光。他一上岛就看见黄家渡难民营,买了一点绳子、手巾、肉松之类的杂物,还登上了日光岩,中午花了四毫吃了一顿假的“咖喱鸡饭”。抗战爆发厦门沦陷后的鼓浪屿与厦门形成了显著的对比,施蛰存显然没有好心情,留下一首诗匆匆而去。没想到三年后,年6月,他受聘厦大中文系副教授,赴长汀任教。
施蛰存
时隔百年,那些厦大的先生们早已远去。幸而陈满意不辞辛苦,将他们从浩翰的历史文献挖掘出来,使我们在厦大百年诞辰之际,得以仰其星光,瞻其音容,缅怀他们的精神与风采。只要我们不曾忘记,他们就不曾逝去。所幸,百年后的厦门大学,正如嘉庚先生所愿,成为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实到名归的南方之强。所幸,鼓浪屿亦于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著名的“钢琴之岛”与“音乐之岛”。但是,我以为,这些都还不够,似乎还缺了点什么。究竟缺了点什么,我要好好想想。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皆为《厦门大学的先生们》中插图,在此特别声明并致谢!
詹朝霞: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厦门大学(硕士)
厦门市社科院鼓浪屿研究中心
《鼓浪屿研究》编辑部主任
厦门市政协特约文史馆员
著有:《鼓浪屿故人与往事》
《鼓浪屿学者》(与洪卜仁合著)
《厦门的兴起》(吴振强著詹朝霞胡舒扬译)
《“厦门号”的故事》
(阿尔弗莱德.尼尔森著詹朝霞编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