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上杭是客家美食之地,这里有许多著名风味小吃,其中簸箕粄被誉为是早餐中的翘楚。客家人在外乡,一定会怀恋家乡的那碟簸箕粄,它是外出游子舌尖上的牵挂。簸箕粄,存在于客家人的平凡生活中,充满市井之气,那温暖的味道和质朴的人情味,一直慰藉着寻常布衣。
图源:林启贵
簸箕粄的由来什么叫簸箕?簸箕是我们客家人从小在乡间常见的一种竹制器具,是客家人用竹篾编制的一种圆圆的盛放器皿竹匾。(客家竹篾技艺:距离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远吗?)
簸箕粄,顾名思义,是用米浆均匀摊在簸箕中蒸熟后包馅而得名的一种“粄”,这种长条形的美味,有着白如羊脂、晶莹如玉的米浆外皮,里面裹着炒熟的香菇、瘦肉、豆角、上杭萝卜干等馅料,表层涂抹着葱油。簸箕粄主要存在于闽西、粤西、赣南一带,在闽西的武平、长汀、上杭、连城一带特为流行,而在上杭又以才溪、官庄一带尤为盛行。
相传有一位年轻丈夫离家外出学艺三年后返乡,为了报答邻里乡亲对自己家人的照顾,要把自己学到的竹编手艺传授给大家。妻子见丈夫编制的簸箕形如满月,严丝密缝,便用其代替以往专用铜盘,烫蒸出“米浆皮”,再放了些炒熟的带豆子等配料,卷成一条条米粿。乡亲们见此品白如玉带,内包带豆子,故又名“带子粄”。簸箕粄的制作(点击播放“簸箕粄”制作过程)
制作簸箕粄的工具很简单,磨盘、簸箕、大铁锅。首先,将大米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待到松软后,磨成米浆。大米要选晚稻米,弹牙有嚼劲,待蒸熟后才不至揭破。还得提前备好馅料,常见的馅有豆角炒肉、豆芽、香菇、上杭萝卜干(杭邑推荐:舌尖上的美味,闽西八大干之上杭萝卜干)等。(本视频拍摄时由于没有豆子故馅料为胡萝卜)
制作时,舀一两勺米浆在簸箕内摇匀,摇米浆可是个技术活,关乎是否能摊出均匀的粄皮。米浆摊好后放入蒸锅几分钟即可熟。蒸熟后将簸箕取出,用筷子将蒸熟的粄皮揭下并划成若干份,洒上馅料,再小心地将粄皮卷成带状,再浇上簸箕粄的精髓“葱油”便可以吃了。
簸箕粄的乡愁以簸箕摊出来的米浆皮,一揭下还带着竹篾天然的纹理,细细密密,倒成了锦上添花的装饰。认真嗅上几口,还能发现外皮隐隐带有竹子的清香。以这样的米浆皮裹馅料既是饮食文化的回归,也是舌头和内心的安慰。有心的,再配上一碗嫩滑的上杭牛肉兜汤,滋味更是妙不可言。
无论走多远,家乡的味道总是那样的熟悉和顽固。长期离家让我们对家乡食物更加偏爱,更是酿出了浓厚的乡情。来源:杭邑
编辑:木英审核:林林监制:张强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