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中国最美小城的底气,都是美食给的
文/陈文波
长汀济川门/来自网络许多人对福建长汀的第一印象,是来自新西兰人路易?艾黎的赞美。在那句被反复引用的话中,这位国际友人认为:福建长汀与湖南凤凰齐名,是中国最美丽的两个小城。然而,和中国大多数的县城一样,视觉上的长汀曾一度变得模糊不清,泯然众人。在那段时间,美食,成为捍卫小城尊严的最后的倔强。如今,随着古城墙的修复,一江两岸景观的重塑,卧龙书院等一批地标的出现,长汀,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美的小城正在重现昔日风华。美食,依然是长汀的最大底气和最骄傲的王牌。1
多余的话,不多余的豆腐
客家一品豆腐
“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这是瞿秋白先生在《多余的话》里并不多余的一句。秋白先生人生最后的时光是在长汀度过的,被囚禁在汀州试院的日子里,他认真地思考并梳理了自己的人生。当他在向这个世界做最后的告别时,突然提到这么一句,我们可以理解成文人的浪漫情怀,但也从某个侧面证明,长汀的豆腐真的很好吃。长汀人与豆腐的情感可谓是一见倾心,终身为伴。在长汀,街头小吃里一定会有豆腐,宴席上必有豆腐,过年前,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做上一场豆腐,才能踏实过个好年。你问我长汀豆腐为什么好吃?点卤的媒介是酸浆水,再加上优质的水源,还有一脉相承的手艺,这样做出来的豆腐,已然是艺术品了。做豆腐是技术活,更是辛苦的事情
豆腐是最百搭的食物,能吸收各种食材的味道,形成新的味道。但豆腐又是一种很难处理的食材,手重了会碎,轻了又不入味,要是想搞点造型,如果你没有黄蓉的兰花拂穴手那样的功夫,最好不要轻易尝试。事情总有例外,长汀的厨师可以轻松驾驭80多道不带重样的豆腐菜,蒸炒炸煮焖都行,而且每一道,都堪称经典。——酿豆腐,有的地方叫漾豆腐,这是一道经典的客家菜。将肉糜嵌入豆腐中谓之“酿”,蒸熟之后再经文火慢煎收汁,豆腐和肉的结合达到了高潮;——豆腐饺,这是一道费时费工的宴席菜。你能想象薄薄的豆腐,也可以变成饺子皮?事实上,这在长汀,完全可以实现。用豆腐做的饺子,外形神似,口感更是鲜嫩不凡。干煎豆腐——龙骨炆豆腐。选取油炸过的三角豆腐与猪背龙骨细火慢炖,热腾腾地端上桌来,那吸饱高汤的豆腐,一口咬下去最是销魂。——豆腐圆。是圆而不是丸,工序复杂,口感丰富多变,是无数游子最思念的一道豆腐菜。……此外,还有生煎满丸、东坡豆腐、黄骨鱼焖豆腐等一系列豆腐美食。在长汀大大小小的饭馆,豆腐,是永远不变的主题。尽管豆腐美食不胜枚举,但要排在第一位的,我觉得还是豆腐干。我最喜欢传统做法的长汀豆腐干,本地人俗称“脚底皮”。咖啡色,如纸一样薄,却有相当的嚼劲。长汀豆腐干最宜下酒,如与花生同嚼,细品之下,还真有火腿的味道。2
地瓜粉的狂欢
牛肉兜汤
多年前,当陈振龙从南洋带回并试种成功那一刻起,地瓜和它的衍生品就成为福建人餐桌上最重要的东西。长汀也不例外,地瓜曾经是饥荒年代最可靠的主食,地瓜粉则一直是长汀饮食中最重要的粘合剂。地瓜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长汀,它的用途被发挥到登峰造极。日常饮食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它——蒸的、煮的、炒的、汆的,无“粉”不欢,就算当成主食,也是丰富多彩的。面粉团成的团子叫面疙瘩,在长汀,地瓜粉做成的疙瘩则被称为“肉圆”,也叫“珍珠丸”。不得不承认,这玩意儿太实在了,加足肉末、香菇、鱿鱼丝等佐料,入口弹牙有咬头,的确给人大块吃肉的感觉。在我儿时,肉圆常常以油炸的形式出现在街头小摊中,加一点萝卜丝,被称为“炰肉丸”。在字典里,“炰”是一种烹饪方式,将带毛的肉用泥包好放在火上烧烤,也有蒸煮之意。但在长汀客家方言里,炰相当于炸,炰肉丸出锅外酥里嫩,吃起来唇热舌烫,欲罢不能,是无数游子们儿时的最爱。珍珠丸,地瓜粉巅峰之作
肉圆不是肉,鸡肠面也和鸡的肠子没有关系,这是地瓜粉与鸡蛋结合的作品。在地瓜粉厚实的怀抱里,打入三五个鸡蛋,加水调和之后,可以摊上一大堆面皮,下锅一煮就是热气腾腾的鸡肠面,非常过瘾。更让人满足的还属兜汤。兜汤里的“兜”,在客家话中是端的意思,顾名思义,兜汤就是端着吃的汤,以前是小贩挑着食担走街串巷叫卖,现在各种店面在长汀遍地开花。辛耕别墅边的兜汤店
长汀好吃的兜汤,我觉得还是要跑到辛耕别墅边上,几家店面一字排开,店里总是沸腾着几口大锅,猪肉、牛肉、嫩鸡,这些肉类在地瓜粉的滋润下,鲜香爽滑,肉香四溢。吃兜汤,最好再搭配一碗长汀拌面,面是长汀的手工面,酱料用熬好的葱油,加点肉蓉,这么一拌,绝对是活色生香。这几家店生意非常好,而且只做早市,几大锅兜汤卖完就收摊。到下午晚上,馋虫动,就只能到西门吃泡猪腰——当然,那也是兜汤的衍生品,也需要地瓜粉的滋润。事实上,不仅是小吃,在长汀菜中,地瓜粉也颇为常见,不仅仅用于勾芡,在一些大菜中也唱主角。如下饭的干蒸猪肉、干蒸大肠等等,少了地瓜粉的掺和,饭都要少吃几碗。3
无肉不欢无酒不成席
白斩河田鸡
长汀地处山区,远离海岸线,多崇山峻岭,这一地理条件决定了这里的菜肴特点必然是以禽畜肉为主的重口味。我们请客,餐桌上满满当当的,基本都是肉,就连炒个青菜,面上也得盖上点肉或者鸡杂。尽管无肉不欢,但长汀人却不怎么嗜辣。与相隔几十公里外的江西瑞金、福建武平等县相比,长汀菜可谓清淡,这里人追求的是一种原汁原味。河田鸡号称世界名鸡,“没吃河田鸡,不算到长汀”,在这里,河田鸡的烹饪方式无非就是白斩、盐酒等几种做法。好鸡当白斩,真正让食客倾倒的,毕竟还是河田鸡自身的味道。上世纪九十年代,河田鸡一度风靡福州,当时人们用来涮火锅,这在汀人看来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接受不了。猪肉是长汀人吃得最多的肉食,而长汀最著名的大菜,也是猪肉做的“烧大块”。这从名字听来,就有一种豪气。其实,这是一种大块的三层肉——整只猪只有一部分可以做烧大块,因为必须肥瘦适中,吃起来口感才好。烧大块做法很简单,猪肉切块煮熟后抹上米酒下油锅,这是为了保存,也是为了提香。真正的宴席上,肉还会再下锅炒一下,这道菜吃的是纯正的肉香——是大城市人久违了的非饲料猪肉的香味。作为曾经的州府所在地,商贾官宦云集,所以也少不了宴席名菜。烧肝花
烧肝花,宴席必备名菜,猪肝、瘦肉以及肥肉用猪网油裹起来卷成条状,油锅一炸,再切盘,外酥里嫩,肉香四溢。“麒麟象肚”,这是猪肚与狗肉的搭配——如果仅有这两样,还只能算简化版。相传,传统的版本则是猪肚里有乳狗,乳狗里包鸽子,鸽子里填麻雀,麻雀里还有一棵人参,如此层层叠叠,方算正宗。如今,这样繁复的版本基本绝迹。目前,宴席里流行的是“麒麟脱胎”和“凤凰脱胎”,仅仅是猪肚包狗肉和猪肚包鸡而已,但这样的搭配也是不可小视,上桌脱胎,异香扑鼻。佳肴满桌,自然少不了酒。客家的米酒,更是值得一喝。每到冬季时节,就是长汀家家飘出酒香的时候。在长汀,检验一个客家媳妇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她会不会酿酒。如今,米酒基本上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干蒸鸡
米酒可以入菜,有“盐酒河田鸡”等名菜。但最重要的还是喝,米酒就像是客家人的魂,少不得。每到正月,从初一喝到十五,从早上喝到深夜,划拳声、干杯声响彻小城每个角落。桌上的菜是热了又热,碗筷换了又换,客人来了一拨又一拨,就是要一个热闹。客家人吃酒,酒桌上十分讲规矩,宴席间要左手执锡壶,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就是划拳的酒令,也是诸如“一心敬你”“三星高照”“四季发财”等吉祥词语,相当和谐。当年,长汀是中央苏区的“红色小上海”,也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今天,热情的主人拿出米酒招待客人时,总喜欢说一句,这是“红军可乐”。闻着香,色泽美,入口甜,从饮料解渴的角度,说是“可乐”没问题。米酒用锡壶温热后,好喝又不上头,不过这个时候可别被“可乐”二字忽悠了,米酒后劲绵长,别一不小心就醉了。长汀酒风颇盛,尤其在正月的长汀农村,更是“家家扶得醉人归”。客人醉了,对主人来说,是一种很有面子事情。这和客家人性格一样,到了我的地盘,必须得吃好喝好。今天的长汀,正在努力追赶着当年与自己齐名的湖南凤凰。古城墙修复完整,一江两岸让汀江重现妩媚,卧龙书院重装亮相……不管风景如何变化,舌尖上的长汀,一直惊艳。这座小城的底气,永远是美食和客家人的热情。作家
简介
陈文波,福建长汀人,主任编辑,现供职于某报社。福建省作协会员,出版有《寻味八闽》《福建土堡》等,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福建新闻奖、福建百花文艺奖等。
往期文章同睦古村道沧桑
百鸭祭天迎丰收
风雨路上追梦人
长汀童坊
梯田诗韵
涂秀虹
汀州,我最初的城市印象
慕榕
野生的村庄
刘少雄
龙岩颂
詹兴渊
龙门炊烟
投稿邮箱: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