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汀县古代科举概况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最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长汀进士70人,其中宋代29人,明代21人,清代20人。府学   宋天圣中期(约年),创府学于文庙,几次随庙迁移。绍兴三年(),迁定卧龙山下(今县文化馆址)。   府学于文庙殿翼两廊分设六斋。殿后建明伦堂、稽古阁、宸奎阁等。嘉熙二年()庙、学分开,就学左射圃地创文会堂,分前、中、后为三斋。明成化八年(),增拓学地,创志道、依仁、据德、游艺四斋。十五年置乐器教舞乐。弘治元年(),又建书楼七间。七年,设膳堂及训导衙。崇祯九年(),移射圃于府东预备仓左。清至民国迭经修葺。   府学有廪膳生(由官府供给廪米)、增广生各40名,附学生不限额。由教授掌学宫课试等事,有训导协助教育所属生员。府学置有学地。清康熙间(约年)田产60亩左右,取租作生员平时灯油及赴乡试旅资补助。 社学    府社学,创于明弘治四年(),设在古镇南门外街右,毁于万历间(约年)。清雍正二年(),在各坊、里共设县社学13所。乾隆四十五年(),把位于龙山书院背后的三教堂撤毁,改办县社学。为时不久皆废。 书院   长汀兴办书院,始于明嘉靖间(约年),多系官学,分府设、县设。规模大小按生童多寡而定。书院由“山长”主持,教师称“主讲”。教学采取教师自由讲课,个人自觉攻读的方式。订有不尽相同的学规,大致是端正品行、勤习课业等内容。创于明代的书院有新罗书院、正谊书院、鄞江书院、觉觉书院、龙山学舍、龙江书院等。清代增设正音书院、紫阳书院、丽泽书院、南山书院、龙山书院、道南书院、森玉书院。还有东山、喻义、广陵、文明、观文等书院创设时间不详。龙山书院最著名,规模宏大,为汀州八县人士肄业之所。罗彧      罗彧,字仲文,长汀人,生年不详。北宋太平兴国三年()登进士,初任大理寺评事,后任桢州(今广东省惠州市)、筠州(今江西高安县)、成州刺史及检校都官员外郎。筠州累有争讼,社会不宁,罗莅任后,听断精明,秉公执法,严惩歹徒,社会安宁,深受赞誉。景德元年()闰九月,辽军大举攻宋,十一月,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宰相寇准主战,力促真宗亲征。罗彧以太子赞善衔跟随真宗征辽,并与寇准共商军机大事,收复澶州。十二月,宋辽议和,罗彧为报聘使前往辽营。议和结束后,罗彧告老还乡。景德二年(),真宗为表彰其功劳,特封罗彧为诸路提点使,并赐锦衣、金带、锦旗。不料罗彧在归乡途中病故。后其住地改称“衣锦乡”(现县城内)。   罗烈      罗烈,字子刚,长汀人,生卒年不详。南宋建炎二年()登进士,授同安县尉。建炎四年六月,御营前军将领杨勍发动兵变,由浙江金华入闽后,直逼泉州。罗烈率部抵御,杨勍败退。绍兴初(--),罗烈调任兴宁县令(今广东省兴宁县),遇农民起义,农民军突入县城,罗烈被俘,后释放回县。不久,农民军复来,罗烈率千余人击败农民起义军。后罗烈以宣教郎知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县)。他所至多有惠政,尤以育才养士为著,在庐陵县曾扩建县学,深受赞誉。   罗烈博学多才。著有《博文新说》10卷,《古文类证》数万言,《汪杜诗事类》千余条,皆未成之书,早佚。    罗良,字彦温,号云峤,长汀大同乡罗坊村人,生年不详。元至正四年(),南胜(今平和县)畲族农民起义首领李志甫率兵围攻漳州,守将搠思监战败,罗良变卖家产招募乡兵,跟随平章别不花迎战,镇压李志甫起义后,论功行赏,罗良擢任长汀县尉。后因相继平定战乱和镇压农民起义,提升漳州主簿,南剑士翼千户,漳州新翼万户。至正十八年()又升漳州总管,子罗安宾承袭新翼万户职。至正二十一年(),罗良升福建行省参知政事,次年,升资政大夫,福建省右丞兼广东道宣尉司使都元帅,仍镇守漳州。罗因屡立战功,忠于职守,深得元顺帝赞赏,授予光禄大夫兼内劝农防御使,并进封晋国公。   罗良长期镇守漳州,修建文庙,创建清章书院,重视育才养士,全力发展农业,定赋必均,课农必慎,奖励开垦土地;兴利除弊,建谯楼,迁驿舍,筑城浚池;邻县有逃荒至漳州者,加以救济安置;凡民间诉讼,均认真查核,着实解决;寓兵于农,入耕出战,食足兵强,军威大振。深受漳州人民赞誉。   至正二十二年(),福建行省参政陈友定,存窃据福建之心,威逼平章燕只不花将各郡县仓库物资交友定,违者诛杀。二十五年()出兵攻打各郡县,远近闻风献城请降。唯罗良坚守漳州,并写信责骂友定,友定大怒,即兵发漳州,并扬言:“罗若早日投降,终生享受荣华富贵;如不投降,斩尽杀绝。寸草不留。”罗良率兵三千,埋伏江东要地,严阵以待,并告诫部下按兵不动,等待时机。不料,千户长张石古有违罗告诫,友定趁隙渡过柳营江,罗良迎战,败于马岐山。友定兵逼漳州城下,当地父老劝慰罗良说:“江南与中原道路阻绝,(元朝)皇帝远离漳州万里。孤城无援,朝夕难保。况且元朝大势已去,你坚守此地,替谁效力?”罗说:“皇帝令我守此地,我理应与漳州共存亡。”于是,下令死守漳州。二十六年()六月四日,北门把总善征里应外合,开门投降。友定兵冲进城里,罗良率兵抵抗,战败而死。   马驯      马驯,字德良,长汀四堡(年划归连城县)人,生于明永乐十九年()农历正月初一。他十一岁为府学生员,廿五岁登进士,三十岁任户部主事。三十八岁提升为户部郎中,奉命督运粮草,悉心筹划,省运输费三分之一。后升任四川左参政,恰逢四川民变,他核查出已征未用粮数百万斛,以供军饷,得到赏赐和嘉奖。52岁时升为右布政使。成化十一年()播州(今贵州遵义)用兵,他提取库银购粮,既减轻百姓负担,又及时供应军饷。十二年()升为左布政使。不久,松藩(今四川松藩县)边境骚乱,掌管边防军事官员主张派大军镇压。马驯极力反对,主张以德怀抚,上揭帖给大司马,提出只有防护得法,抚谕有方,才是万全之计。但建议未被采纳,结果兵兴无功,众赞马驯远见卓识。十七年(),马驯又提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巡抚湖广。恰逢关中(今陕西渭河流域)受灾,大批饥民流亡湖广,他立即赈济和平粜,多方安抚,无数饥民得救。不久,湖南、湖北受灾。马驯亲往各地视察,按灾情轻重减免田赋,百姓得以度荒。他在《乞恩减赋救灾,安民以安国本》疏中写道:“臣目击百姓,近山者煮野草,近水者捕鱼虾,田园荒芜,十室九空,人们脸黄饥瘦,气息奄奄。臣先计口发粮,并答应报请减赋,灾民才安下心来。”他提出对灾民的骚乱宜赈抚,不宜镇压的主张。不久,他因年老体倦,坚请辞职返乡。   马驯在户部任职10年,在四川12年,在湖广7年,从政三十五载,功绩卓著,多次得到赏赐和嘉奖,5次提升官职,自部员累官都宪,封政议大夫。   成化廿三年(),马驯67岁回到长汀,在城郊十里铺张家陂盖房数间,曰:皆山堂。马常与故旧游览名胜,写有《鄞江八景诗》;作《谕俗》四章,以示子侄。生平著述甚丰,其上边防策,上兵部止兵揭帖,奏请减赋诸疏,皆切实可行。   马驯于弘治九年()农历五月病逝,终年76岁。其子马综奏请祭葬获准。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马驯遗体葬于张家陂乐丘。福建布政司右参议来汀主祭。   郝凤升      郝凤升,字瑞卿,号九龙。成化四年()出生于长汀。他爱好诗文,13岁补第子员,深得郡守吴文度器重,常咏诗唱和。一次,郡守召客不至而召凤升,因曰:“酒美花香,主意却嫌来客少。”凤升立即应曰:“天空云净,月明何用众星多。”郡守听后拍手叫好。此后,常在客人面前亲昵地称凤升为“小友”。弘治十一年(年)中举人。一年,凤升父亲被囚犯诬为同伙,押送虔台。他亲往赣州向虔台鸣冤,后案情大白,其父连同其他被诬者7人均获释。人们把凤升比作13岁上书救父的汉代缇萦。正德六年()凤升44岁中进士,授大理寺评事。他秉公执法,与刘瑾余党坚决斗争,不少冤案得到昭雪,被誉为“郝铁笔”,不久,提升为大理寺副。十四年(),明武宗自扁头关驾临榆林,凤升留驾,被拘入锦衣狱。同年三月,武宗又下诏南巡,正值宁王朱宸濠久蓄异谋,群臣相继进谏,武宗不听。于是,凤升与大理寺正周叙等16人联名上疏,极力死谏。武宗震怒,竟下令于午门外各鞭40大板。凤升被打得血肉模糊,鲜血淋漓,随后被贬为都察院照磨。不久,朱宸濠果真在南昌举兵叛乱,幸武宗未南巡。   明正德十五年(),凤升辞官回家医病治伤。十六年(),武宗逝世,世宗嗣位,众臣推荐凤升任要职,凤升以骨折未愈而辞谢。四月,世宗任命凤升为浙江严州知府。他在职5月,廉洁奉公,施仁政,后奉命入京朝鄞,船至杨州瓜州渡,因旧伤复发,伤口迸裂,流血不止,折回长汀治理,不久病逝,终年54岁,葬于汀城西关外。   凤升诗作有《九龙诗刻》,著名古文家茅坤盛赞其诗“出风入雅,疏旷豪爽”。另有《和沈日休梅花百咏》律诗一百首,借梅抒发“怼世俗之浑浊,颂已身之修能”之情。黎士弘      黎士弘,字愧曾,长汀濯田陈屋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4岁补博士弟子员,36岁中举人。清康熙元年()任广信府推官,为政清廉,听断精明,六载审理十三县案件,释放无辜数百人,人们称赞他为“黎青天”。康熙三年,广信府属玉山县迭遭战乱,百姓离乡背井,士弘前往省问疾苦,招集流散各地百姓,垦田定赋,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不到一年,百废俱兴,民气渐复。   康熙七年(),士弘任江西省永新县令。永新在崇山峻岭之中,交通阻塞,民生凋敝。士弘赴任后,明查暗访,尽除苛政,减征徭,理冤屈,让百姓安居乐业,发展生产;还兴办书院,定期召集文人雅士研讨诗文。任职3年,政通民和。离任之日,永新父老数百人,长途跋涉到抚军门前请愿,垦求挽留士弘。随后,建黎士弘生祠于县衙前。县令张士奇《展黎公祠》诗赞云:冰鉴输人鉴,前贤是后师。昌期凡九令,不朽独公奇。”   康熙十年春,士弘升巩昌、甘州司马,曾请抚军上奏,免除旧丁额征数百亩,减轻百姓负担。后升任常州知府,适逢吴三桂煽乱,边陲震惊,又提升为洮岷(今甘肃临洮县、岷县)副使,后留甘山道,因平定吴三桂战乱有功,又提升为布政司参政。   士弘还以诗文闻名,被徐世溥,钱谦益推崇为“海内名士”,冯之图称其为“汀南异人”。著作有《托素斋文集》10卷、《仁恕堂笔记》3卷、《理信存稿》3卷、《西陲闻见歌》等。   康熙十八年(),士弘辞官还乡,居住于汀城西门外,著述家中。家居18年,常赋诗作文,有文人雅士拜访,无不以诚相待,谆谆诱导。   康熙三十六年(),士弘病逝,终年80岁,葬于汀城东郊坑。   刘国轩      刘国轩,字观光,明崇祯元年(),生于长汀四都溪口菜坑。他幼年习武,娴熟弓箭,常集结村中少年练武。一次,设兵伏击流寇,夺回被劫牲畜财物,名扬乡里,时年仅15岁。清顺治三年(),清兵入闽,国轩只身赴漳州投军。初为城门守卒,因智勇双全升为镇标,北门把总。明永历八年(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郑成功率兵攻打漳州,国轩大开城门迎郑,被任命为护军后镇。永历十五年(),国轩随郑成功渡海光复台湾。   永历十六年(),郑成功去逝,郑经嗣位,命国轩驻守鸡笼山,对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剿抚并用,促使人心安定归顺郑经,占地日广。二十年(),国轩被提升为左武卫,驻守半线(今彰化县)。二十四年()八月,征斗尾、龙岸。十月,平沙辘,屡战屡胜。二十八年(),国轩随郑经回闽。七月,清军围潮州,国轩奉命赴援。潮州解围后,国轩升任副提督。二十九年(),国轩等进驻潮州,并先后攻克潮州所属各县。   永历三十五年()正月,郑经谢世,郑克爽嗣位,任命国轩为武平侯正总督,率精兵驻守台湾门户——澎湖。他致力修战船,筑堡垒,严阵以待清兵,三十七年()六月,清兵突然进攻澎湖,四面环攻,势不可挡。郑军惨败,损兵万余。国轩见大势已去,率残部退至东宁,与文武大臣商议,奉劝郑克爽归顺清廷。尔后,国轩随郑至北京,被清廷授予天津卫左都督总兵,驻守天津。在天津,他大力兴修水利,推广水稻种植方法,深受民众拥戴。   清康熙三十二年(),国轩在天津病逝,葬于顺天府苏家口,终年65岁。他死后,被清廷封赠光禄大夫,天子少保。   上官周      上官周,初名世显。后改周,字文佐,号竹庄,长汀南山官坊人,生于清康熙四年(),自幼聪颖,治艺勤奋,学识渊博,擅长诗文、书法、篆刻,尤精于画,是清代著名民间画家。作品有《晚笑堂画传》(以下简称《画传》)、《樵归图》、《罗浮山图》、《珠江挂帆图》、《台阁风声图》、《寿星图》、《苏武牧羊图》等,尤以《画传》为传世之作,他依据翔实史料和丰富的艺术构思,精心刻画一百二十位历史人物绣像,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如《绣像英烈传》,是从《画像》下卷“明太祖功臣”中选取的;又如《芥子园画谱》中人物,也是仿摹《画传》而成。鲁迅十分推崇上官周,曾购买《画传》寄赠木刻家亚历舍夫。日本《支那绘画史》中,专文认述《画传》的价值与影响,并将《画传》影印发行。   上官周的山水画也很著名。清代窦镇称他“善山水,烟岚弥漫,墨韵可观。”查慎行在《题竹庄〈罗浮山图〉》中有“上官山人今虎头”句,把上官周和东晋顾恺之(虎头)相媲美。杨澜称赞上官周的诗画“能自出新意,修然蹊径之外,人比之倪云林、沈石田。诗亦风格遒美如其画。”   上官周著有《晚笑堂诗集》,有谓其诗中画,画中诗。如《夜过篁竹岭》二首:“老识蚕丛险,今从夜色过。千盘余梦境,仰立近星河。白发等闲事,青山奈老何。孙登余有啸,竹杖带云拖。”“履险空山夜,惊魂不易招。月明云泛泛,风劲树萧萧。暗石蹲如虎,昏烟望似桥。未聆深谷韵,谁信有箫韶。”诗中既表现豪迈心情,道尽世道艰险;同时,形象地描绘了夜过高山峻岭的奇特意境。他生平不求闻达,不附权贵,终身布衣,所交尽当世名士。诗中借景抒情,以诗言志。   上官周79岁完成传世之作《晚堂笑画传》,后又作《台阁风声图》,卒年不详。杨澜      杨澜,字蓉江,号二樵,长汀人。生卒年不详。他自幼聪颖,淳厚朴实,沉默寡言,读书之外无他好。年十五饱读经史,为文崇尚汉魏之风,语言朴实而有文采。其少年所作,人皆以为出自文坛老手。   清乾隆五十四年()中举人。道光元年()任四川昭化(今四川广元市)县令,勤政爱民,尤以培养人才为重,曾捐钱五十千以作乡试路费,于是文风大盛。后因不愿沉浮官场,未半载辞官而归。嗣后,尝与宁化伊秉绶。吴湘贤为文字交,相互切磋,专心致志从事著述,著有《负薪初稿》(诗集);《汀南廑存集》4卷,采辑五代以迄乾隆、嘉庆汀人之诗作。杨澜尤以史学研究著称,道光年间(~)县守聘请其编篡县志,澜秉笔直书,二年稿成,时人称善。晚年,悉心将其弟杨浚《郡志补正》重加考订增删,写成《临汀汇考》四卷,内容赅备,考证翔实,为汀州八县提供许多珍贵资料。清光绪四年(),郡守刘国光提盐息公款刊行于世,并为之序。康咏      康咏,字步崖,号漫斋,长汀城关人,清同治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七日生于世代书香之家。他自幼好学,敏悟超人,所学无不通达。19岁考上秀才,21岁中举人,25岁赴京拜宝竹坡侍郎为师,学习诗文,每当闲暇,漫游京西北诸山。后三年,与宝竹坡长子伯茀遨游塞外,所到之处,无不赋诗题壁。次年南返,应聘于广东潮阳东山书院山长,从事讲学。31岁再度赴京,参加会试成进士,后授内阁中书。光绪二十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与伯茀联名上书,请求投笔从戎,并商定若京都失陷,当以身殉国。不料,当局妥协投降,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他便无意从政,毅然返乡从教,在汀州龙山书院讲学4年。当时,正值废科举兴新学,光绪二十八年,他45岁自费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致力兴办新学。次年,在潮汕创办同文学校;一年后返汀创办汀郡中学堂。不久,被选为长汀县教育会首任会长;宣统二年()创办新俊小学校,选为省咨议局议员,京师资政院议员。辛亥革命后,兴办实业,为避免粤商层层盘剥,他倡议汀人集资在潮州办盐业公司,被推为总经理。凡地方兴革,他无不罄力相助,深受汀人推崇。   康咏诗词造诣颇深。宣统二年()辑为《漫斋诗稿》,凡首,分为6卷,现存。时清末,朝政腐败,帝国主义入侵,国无宁日,他壮志难酬,忧国忧民之情发之于诗。其诗意“凄清婉丽,哀而不伤”,独具一格。   民国5年()农历八月十二日,康咏在潮州病逝,终年55岁。其子康绍麟扶柩返汀,葬于金盆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tingzx.com/ctxyy/78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