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今日冬至,北方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那么南方冬至吃什么呢?福建冬至美食有哪些,泉州的“鸡母狗仔”、沙县的笋菜汤圆、龙岩的鬼糕、福州的米时……这些你都有吃过么?
一分钟了解冬至这个节气▼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那么,下面就跟随小旅君,看看福建各地的冬至习俗吧!
客家人称冬至为“冬节”、“亚节”,话说“冬至吃猪蹄,一冬冻不了”
时来运转,边搓“米时”,要边唱歌哦~
在福州的冬至习俗中,有特别的搓“米时”习俗,福州人念“xi”,去声,宁德蕉城区发音与“搓”字发音一样,“米时”是一种糯米制成的冬至小吃,福州人搓“米时“时,桌上置竹箩,箩中放红桔数粒、红筷一双、纸花一对等。祈福来年好运,故而成为福州冬至传统中重要活动。
福州冬至的习俗有:
1.冬至节前一晚,全家要围坐搓“米时”,还要唱民谣。因此冬至节也成了团圆节。
2.搓“米时”时,桌上要放福橘,象征吉祥如意;还要摆上一对胖乎乎的小泥人,寓意“回进宝”。
3.冬至节当天,出嫁的女儿要赶紧做好热腾腾的“米时”送给父母,略表孝心。
热情好客的客家情怀
将乐农村过冬至,有用豆粉、黑芝麻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的习俗,以表吉利,然后蘸上豆粉、黑芝麻、红糖等配制的佐料,吃起来柔韧鲜滑,香甜可口。
甜润可口,心意满满
糯糍粑,是南平光泽诸多地方小吃中较出名的一种,和福州的“米时”类似。它是用当地产的优质糯米经水泡后放进饭笼里或锅里蒸熟,然后倒进石臼里,一人用木杵舂,一人翻动,民间俗称“打糍粑”。糯米打到粘稠成泥状,挑起不断后,再加上一些香油点润,用手揉搓成一个个拇指般大小的丸子,放进装有炒熟的芝麻、花生、豆、糖的粉碗中滚过即可食用。
红烛通明下,那温暖的场面真是令人回味!
冬至前一夜,莆田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
好看又好吃的“丸子”,不能更萌啦~
泉州有“冬节小年兜”的谚语,因而老人总说“吃了冬至圆,多一岁”。在闽南,冬至又称冬节,冬节前夕,家家户户“搓圆”,而且明确是搓“冬节圆”。在“搓圆”时,惠安等地至今还保留着“做鸡母狗仔”的习惯。
你小时候曾搓过“鸡母狗仔”吗?若有,至今怀想,定是趣味盎然。大人在搓冬节丸的同时,孩子们也往往乐于帮忙,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元宝造型,俗称“做鸡母狗仔”,祈愿庇佑六畜兴旺,也是寓意吉祥有财气。
整街飘香,开始排队买姜母鸭吧!
厦门人对鸭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一年四季都在吃鸭,盐鸭、酱鸭、烤鸭、四物炖鸭,冬至吃姜母鸭。姜母鸭自家做的比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开始排队买姜母鸭。食用时倒些枸杞酒可以让味道再次提升。
海鲜料又多又鲜,香气扑鼻,不亦乐乎!
平潭的老百姓冬至时吃的食物很特别,他们通常会吃”咸米时“,也叫做”时来运转“。首先要有地瓜、地瓜粉,至于馅嘛,其实是不限制的,几乎都是平潭海鲜,所以注定咸米时吃起来不一样的口感。另外单单有鲜美的材料还不够,你想把馅做的有味道那也要功夫的。
油花花的馅儿碰上草叶的清爽,香!
冬至来临,“老龙岩”们就会到山里采苎麻或是艾草捣碎,和糯米粉揉匀后,面团就呈淡绿色,作为“鬼糕”的皮。至于馅料,通常会用梅菜、笋干、香菇,配着五花肉,调味,炒熟。咬上一口,皮又糯又软,带着油花花的馅配上草叶味,反倒觉得清爽。
暖暖的,很贴心
漳州的风俗,要吃冬至糖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用糯米磨粉搓丸,放置在竹筛上。第二天清晨放入红糖锅内煮熟,作为节日早餐。旧时农在这一天还要到祠堂祭祖。
有笋有菜,就是这么任性!
沙县人的汤圆,汤汁中喜欢配于竹笋、香菜等作料。因为沙县临近三明市区,所有有些习俗已经逐步消失,一些传统的习俗,比如舞龙舞狮什么的估计只有在乡下可以见到。
客家人称冬至为“冬节”、“亚节”。宁化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冬至至长长也短,夏至至短短也长。”所以冬至他们会进补和酿米酒、制腊味等,而乡民们进补首选的是狗肉,那天他们大都买小狗宰杀,用狗肉配一些如当归、党参、熟地、黄芪、人参等补血补气的中药煨或清炖后食用,且须早晨起来服用。也有一些乡民取猪蹄、公鸡等配补药炖食。
冬至是随时进补的最佳时节,但是也不能大补特补,给身体适当的滋补,让你在这个冬季温暖、健康过冬。
联系咨询联系方式:-
商户合作:-
▍内容来源:文章来源:福建旅游
▍图文编辑:长汀生活指南(转载须注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