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长汀是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中央苏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毛泽东、刘少奇、陈云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指导下,大力发展苏区经济,农业与工业并重,公营与私营兼顾,对外贸易与财政金融并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经济建设,为粉碎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封锁,支援革命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而也使长汀成为中央苏区的“红色小上海”和“经济之都”。周恩来称赞道:“汀州的繁盛,简直为全国苏区之冠”。其经济建设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交通基础建设,促进物资流通
党和苏维埃政府认识到,要使长汀发展更快,首先要重视交通、邮电事业的发展。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长汀成立后,对于崩坏的河道和腐朽的桥梁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修理,发动募捐重修了水东桥、五通桥、车子关等处卸货码头,还在汀城和水口成立了修船和造船厂。时任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副部长的吴亮平在《对于经济建设中的几点意见》一文中指出:“只有运输事业的发展,运费的减轻,才有能力流通苏区内的商品,调剂物价,发展苏区经济,更进一步改善苏区人民群众的生活”。
陆路交通方面,闽西苏区着力构建以长汀为中心的交通运输网。年9月,省苏维埃政府要求各县修筑好主要公路干线。年4月,又作出要修好汀城至永定、汀城至瑞金等6条主干线的决议。年11月,中华苏维埃政府发布了修筑22条苏区公路的意见,其中有6条干线经过长汀或与长汀有直接联系。这些计划由于形势的变化,没有全部得到有效实施,但整体上改变了长汀道路交通状况,促进了苏区各县之间物资的有序流通。
年,福建省邮务管理局在长汀成立,主要业务就是信件投递、汇款和发行杂志。随后,又在河田设立长汀县邮务管理局,在馆前设立汀东邮务管理局,在城关设立兆征县邮务管理局,这些邮务局的设立,保证了省苏维埃政府至苏区各县和瑞金中央机关邮路的通畅,形成了以长汀为中心的红色邮路网。
建设财税金融体系,稳定财源
在毛泽东、邓子恢、毛泽民等的领导下,福建苏区政府创造性地探索实施了全新的财政金融体系,为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长汀成立后,在财政来源上,从原来主要靠打土豪筹款和战争缴获,逐渐转变为依靠税收、发展国民经济和发行公债等方式,财政收入更为稳固。如农业税的征收,一般农民的起征点为每人平均收获干谷4担(一担为斤)以上,税率为1%;富农的起征点为每人平均收获干谷2担以上,税率为1%。可见,富农的起征点低于一般农民的一半,而税率则高出一倍。从家庭来看,家庭人口少、分田少的税轻,人口多、分田多的税重,受灾地区减免税收。此外,对营业所得税和边境关税的征收,遵循收入少和资本小的税率轻于收入多、资本大的,必需品轻于非必需品的税率。为集中财力支援革命战争和加强苏区的经济建设,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从年6月到年7月共发行了临时中央政府发行的三期公债,有效扩大了苏维埃政府的财政收入。
年11月,闽西工农银行正式在龙岩成立,年10月迁至长汀城,其主要任务是调剂金融、保存现金、发展经济、实行低利借款,此举为发展苏区生产、活跃苏区经济、沟通赤白贸易、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起了积极作用,成为苏维埃国家银行的基础。闽西工农银行在长汀探索和总结出一套管理制度和办法,为年2月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的成立和运作准备了人才、积累了经验。
银行信用合作社是中央苏区金融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号召大力发展信用合作社,并提出了信用合作社的方针和任务。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也于年9月10日颁发了信用合作社章程,并从万元的公债中拨出20万元发展信用合作社,以推动正在开展的经济建设运动。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后,国民经济部颁发了号召发展信用合作社的布告——《为发展信用合作社,彻底消灭高利贷而斗争》。由于中央工农民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苏区政府鼓励群众自办各种信用合作社,以支持生产的发展。仅长汀苏区就成立了六个信用合作社,分设于古城、四都、馆前、大同、红银区(西门)、东陂岗,成为银行的得力助手。
推动农业生产,实现粮食增收
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长汀苏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行多元化农业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长汀各级苏维埃政府在原先以农忙换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互助耕田队和犁牛合作社等劳动互助组织。据年5月统计,长汀劳动互助社共有人参加,其中男子人,妇女人;建立66个犁牛合作社,拥有耕牛头。开办铁厂以解决制造农具的原材料,为农民提供劳动生产工具。
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了《开垦荒地荒田办法》规定,鼓励开荒兴修水利:农民开垦的土地“免收土地税三年”,“对开荒有成绩者,给予物质奖励。”这些措施有力推动了长汀的垦荒工作。年7月《红色中华》报道了长汀红坊区在夏耕运动中,十几天内开荒多担,长汀的新桥、大埔、濯田等地不但超额完成开荒计划,还开发了许多荒坝。年春,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发出“要整顿水利”的指示后,长汀、汀东县修好陂圳条,新开陂圳几十条。
长汀、兆征等县各级政府除抓紧粮食生产外,大力发展多种农业种植。除扩种0担(折亩)棉花外,还提倡种包粟、早番薯、早芋子等杂粮、蔬菜,以补充米谷之不足。年,兆征县种麦子最多,计收成20余石,比年增长六七倍。种胡豆、雪豆也很多,计种0余担。
在金融扶持方面,闽西工农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积极向农民提供优惠的农业贷款,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资金的实际困难。通过优惠政策,长汀农业生产在较短时间内即达到或超过了革命前的生产水平,不少区、乡至年的粮食收成比年增加2成,杂粮增加幅度尤为显著。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既保证了大量军需,也改善了农民生活,为巩固革命根据地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发展多种商业模式,激发经济活力
苏区的商业由公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私营商业构成,在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和保障军民供给方面起着其他事业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
发展公营商业为重中之重。办起了汀州市粮食调剂局、中华纸业公司、中华贸易公司福建省分公司、中华商业公司汀州分公司、红色旅馆、红色饭店、红色商店(小小商店)、红色米市场等公营商业,占整个中央苏区公营商业的半壁江山。刘少奇还摸索总结了苏区公营工业的管理模式——“建立完全厂长负责制”,较好地理顺了企业内部的党政关系和各种组织的主次关系,使管理有章可循,提高了生产效率。
汀州市的合作社商业以粮食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和贩卖合作社为主,是由群众集资兴办的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年,汀州市掀起了大办合作社商业的高潮,汀州市五个区(中心、东郊、南郊、西郊、北郊)都办有粮食合作社。每社都有社员0余人,有股金0余元。到年秋,汀州市、长汀县、汀东县、兆征县几乎每个乡都成立了一个粮食调剂合作社。年夏,汀州市区每条主要街道都办有一个消费合作社,一般资金在0元以上。这一时期,长汀各种类型的合作社迅速组建,先后建立的还有农具购买合作社、石灰购买合作社、纸业贩卖合作社、茶油豆油贩卖合作社、中药材贩卖合作社等,共有各类生产合作社个,社员人。
私营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年3月,红四军解放长汀城后,就发布了《告商人及知识分子书》,明确指出:保护中小工商业者,保护私营经济。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商人条例》也明确规定:“商人遵照政府决议案及一切法令,照章缴纳所得税,政府予以保护,不准任何人侵害”,允许“商人自由贸易”。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政策感召下,长汀城部分私营商店关闭后又开业,还新开业部分私人商店。有关资料统计,年冬,汀州市共有家私营商店,其中京果店家,洋货店28家,布店20家,油盐店20家,药店17家,纸行32家,酱果店9家,锡纸店27家,金银首饰店14家,小酒店46家,饭店11家,客栈20家。政府在水东街大观庙前和司背街还分别开设了红色米市场,进行大豆、大米及其他农副产品交易,大大活跃了汀州市场,调节了苏区的工农产品剪刀差现象,促进了苏区经济发展。
此外,为活跃城乡物资交流,吸引白区群众到苏区贸易,苏区政府开辟红色圩场,每个苏区开辟2-5个圩场,将原来的5天一圩改为3天一圩,并严厉取缔各种形式的封建剥削和奸商投机活动。仅长汀四都区一地,便有四都、楼子坝、溪口、谢坊等四个圩场。从年至年上半年由于土地革命胜利,长汀圩场物资交流异常活跃,苏区人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兴办军需民用工业,加强后勤保障
当时长汀的手工业和公营工业,占了整个苏区工业的二分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年《红色中华》以《猛烈开拓国家企业》为题,报道了长汀投资建设国家企业的盛况: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最近在汀州筹设的中华织布厂,大体都已布置好了,共有布机三十余架,不日即可开工。又该部设立的中华樟脑厂,也早已开始工作,产量极为丰富。船业和纸业则正在积极进行,在纸业方面投资达二十万元,已建设了中华纸业公司,大规模进行纸的生产。这些军需民用工业,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苏维埃中央政府财政的重要支撑。
早在年冬,在毛泽东同志直接关怀下,长汀就办起了红军被服厂,后称中央被服厂(中革军委国家企业被服厂)第二分厂。年夏,在长汀建立了中央苏区第一个中华织布厂,工人达多人,织布机30余架,为解决根据地人民的穿衣问题和支援红军做出了贡献。年,办起了红军斗笠厂。工厂刚办时只有30多个工人。年,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斗笠厂规模也迅速扩大,发展到有职工多人的公营企业,成为中央苏区闻名的红军斗笠厂。同年,福建省军区兵工厂也在长汀设立,生产枪支弹药,装备红军。这时期长汀共办起了兵工厂、印刷厂、造纸厂、熬盐厂、樟脑厂、铁厂、卫生材料厂等公营工业。可以说那时苏区军民身上穿的、手上用的,红色工厂都能造。
开展对外贸易,保障苏区供给
为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的紧密封锁,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长汀设立福建省对外贸易局,汀州市设对外贸易分局,各县也设立对外贸易分局,成立中华纸业公司、中华贸易公司、中华商业公司汀州分公司等一大批对外贸易公司,组织大宗的粮食、土纸、大豆及杉木、竹、烟叶、香菇、樟脑、红糖等苏区土特产出口,同时进口苏区急需的食盐、煤油、西药、棉花、棉布、印刷油墨、电话电报材料、手电筒、电池等。吴亮平在《经济建设的初步总结》一文中指出:“福建的对外贸易工作也得到相当的成绩,如宁化、新泉、上杭分局进口食盐、洋油,出口纸(三百余担)及莲子,使苏区特别是汀州市的经济比以前活跃”。
年11月20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了“人民革命政府”。11月27日,中央苏区政府派潘汉年、张云逸、方方作为中央代表,在长汀与对方签订了《闽西边界及交通条约》,由此打通了中央苏区经闽西、闽南到达福建沿海的通路。中央苏区政府迅速以长汀为核心,建立了一条“江西-福建长汀-第十九路军-潮汕、漳厦”的钨砂出口线,停滞销售一段时期的钨砂源源不断从长汀运出,换回大量苏区急需的物资。史料记载,通过汀江航运到达长汀码头的物资,有价值多万光洋的食盐,多万光洋的布匹,多吨的药品等。汀江,也因此被誉为“苏维埃共和国的血脉”。
历史的启示
当年中央苏区创造和积累的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是非常丰富和宝贵的,采取的这些经济建设的措施不仅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而且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中央苏区时期的创新思想对我们现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有着正面教益和启示。
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当年苏区经济建设之所以取得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当时的领导人注重从实际出发,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苏区实际的政策。为保障复杂多变的战争需求,苏区政府采取灵活多样的生产经营方式,明确提出公营保供给、私营为民生、鼓励个体发展的总思路。最有特色的是创造性地建立劳动合作社、生产合作社、消费合作社、手工合作社等自愿结合的经济实体。这些实体在克服危机、打破敌人封锁、繁荣苏区经济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这些成就的取得,如果没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难以制定出政策的。如,陈云通过在汀州市进行调查,发现过去工人与雇主虽然签订了许多劳动合同,但合同的条文大多照抄《劳动法》和江西、福建两省工会颁发的斗争纲领,很多地方不切合实际,于是指导当地经营南北土特产的京果业与工人重新订立了劳动合同。他撰写了《怎样订立劳动合同》一文,详细介绍了他到汀州领导工人订立劳动合同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办法。由于新合同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赢得了劳资双方的欢迎和认可,很快成为中央苏区私营企业劳动合同的范例和样本,被普遍仿效、推广,从而改善了苏区企业的经营管理,促进了根据地工商企业的发展。
注重发展农业,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当年,中央苏区将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发动群众组织劳动竞赛,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粮食储备和经济基础。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任何经济工作、理论工作者都要以农业大国和广大农民为研究的出发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解决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始终是党的工作整体布局中的重中之重,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仍须倍加 运用经济杠杆力量,培育和发展市场。中央苏区时期,党和政府通过发行公债、国家税收、对外贸易、粮食调剂、金融斗争等杠杆手段,活跃根据地的市场经济,增强苏维埃的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如苏维埃政府制定和颁布了《苏维埃国有工厂管理条例》,实践了刘少奇提出的以“三人团”的办法建立“完全的厂长负责制”。今天,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必须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来引领推进供给侧改革,实施“三去一降一补”,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
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民务实清廉。由于敌人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苏区的物资严重匮乏,广大军民的生活极其困难。干部下乡或开会,必须自带干粮。那首脍炙人口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山歌,就是对干部优良作风的形象概括。各级干部与人民群众艰苦与共、患难相依,以做人民的公仆为无上光荣,以廉政清明来严格自律。正是长期坚持这种好的作风,苏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建起苏区的经济、财政、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人民群众的生活获得初步保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应该更加自觉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廉洁自律,务实为民,让中央苏区时期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世代相传。■
责任编辑/廖燕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