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又称登高节、女儿节、重九节、重九、九月九、茱英节、菊花节。
重阳节当天做枣栗糕,祭献祖先。设宴招待女儿女婿,并让其携枣糕回家。插茱黄,吃糕饼,饮茱黄酒,在台榭宴饮,或者去郊外野餐.登高斌诗,举行登高会。妇女蒸糕移菊相互赠送,互相遨请女伴会叙。儿童戏竹马,放纸条,或者把五色纸剪成斜角式,连缀成旗子,竖于院中。市场店铺制作各式糕点,标以彩播出售。开始散放畜类。
重阳节酿洒,待明年杜鹃花开时节饮用,称之为杜鹃酒。《易经》中说:以阳交为九。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所以是重九。又因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所以是重阳。正如东汉末年曹巫在《九日与钟?书》中说的: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重阳节作为我国历代相传的节日,民间也有很多习俗。重阳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它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时至今日,人们在重阳节会举行哪些习俗活动呢?
过重阳古人因为九月九日这一天日月都值阳数,因而称此日为重阳,逐渐成为一个节日。魏文帝《与钟矫书》中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又叫重九。陶渊明有文章写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
民间有重阳节,始自西汉。当时宫内每逢九月九日,便戴茱萸,吃莲饵,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之注中记载“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也说到了重阳节的宴饮之俗。民间根据费长房给桓景茱萸叶、菊花酒降伏瘟魔的故事,称九月九日登高,可以避却灾祸。而孟嘉龙山落帽、白衣送酒与陶公这样的风雅韵事,广为流传,人们竞相追随效仿,自命风雅,于是赏菊饮酒,遍及全国,,蔚然成风。晋代的荆楚一带,人们一般在这一天去郊外宴饮。到了唐德宗时期,方始明确规定,把二月一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作为三个时令节日,而重九是官府公布的全年中的佳节之一。唐代的李顽在(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诗中写道:“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在昔日的太平之世,每逢重阳,官民往往大举庆贺,点缀岁时。
自从唐代以来,还有大重阳与小重阳之分。《荤下岁时记》中说都城在重九后一天举办宴赏活动,号称刁、重阳。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一诗也写道:“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筋;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至于各地的习俗,则又有所不同。江苏丹徒把九月一日作为小重阳,做糕和小慢头,上面插上五色纸小旗,称之为重阳旗。此日之前就把祭品供奉给各神和祖先,九日这天仍是如此。常熟地区则以十三日为小重阳。湖北施南以十九日为大重阳,九日为小重阳。这些大概都是出于好事者的曲意添造,以示留念。
重阳节习俗-登高这原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体育文娱活动,早在西汉时就有登高之习俗了。相传西汉时长安城外有一高台,每年春节、重九,人们都要登上高台观赏风景,因为登的是高台,所以就叫“登高”。到了三国和晋朝时,这种活动更加普遍,日期就固定在九月九日,登高的范围也扩大到高山。此时秋高气爽,云淡山青,金桂飘香,水果成熟,庄稼金黄……登高远眺,心旷神怡,既锻炼身体,又留连风景,很有乐趣。在这一天里,年轻人往往伴老年人登高秋游,回归大自然,活动筋骨,陶冶性情。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唐宋时代,重阳登高之风大为盛行。唐代伟大诗人杜甫(71—)晚年落难,客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重病缠身,仍在重阳之日独自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句“百年多病独登台”,道出了多少辛酸,更道出了他对重阳节的喜爱和向往。 王维(—),唐代杰出诗人,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是脍炙人口,堪称重阳诗的经典之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的妙处在“遥知兄弟登高处”——我料想你们兄弟今天相约登高,会发现还少了一人和你们一起秋游登高,“遍插茱萸”。王维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道出“佳节念亲人”的共同思想感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也就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而广为流传。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记载,重阳节的登高习俗源于汉代“桓景避难”。东汉时汝南子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费长房曾对桓景说,某年九月九日有大灾,家人缝囊盛茱英系于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桓景到这一天照着做了,举家登山,果然平安无事。晚上回到家中,却看到鸡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九日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英、饮菊花酒,以求免祸呈祥。 宫廷皇室也常举办这项活动。顾禄《清嘉录》记述唐代以前的宫廷登高时说道,“孟嘉从桓温游落山,亦九日登高之举,后遂相承为故事。 《南齐书·礼志》,宋武帝在鼓城时,九日,上项羽戏马台登高。《唐诗纪事》中说,景龙三年(公元年)九月九日,唐中宗李显临幸渭亭登高,令臣下赋同题四韵五言诗一首,先成者赏,后成者罚。魏晋隋唐时期,每到重阳,在民间不但登高活动较为盛行,由于文人墨客甚是热衷此项活动,因而使它成为一项综合性的“登高会”。登高一直就是重阳的习俗,也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据传重阳登高习俗出现在东汉,到了唐代,有很多关于登高的诗,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其一,古人非常崇敬山神,认为山神能保佑人远离灾害,所以人们在“九为老阳,阳极必变”的九九重阳之日,登山拜山神,以求吉祥,避免灾祸,之后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其二,到了重阳节,秋收已经结束,人们闲暇时间相对较多。此时,山野的野果、药材等也刚好成熟,大家就会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当时,人们称之为“小秋收”,登高的习俗正是由此演变而来。 重阳时节,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非常适宜登高。爬山游玩,行走在山野之中,可以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站在高高的山顶上俯瞰四周,还可以开扩心胸,这些对身体健康都极有好处。
登高重九登高,明代罗欣《物原》称始自齐景公。《荆楚岁时记》注中引用《续齐谐记》中的记述:“汝南植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据说世人九九重阳登高饮酒,女子佩带茱萸囊,就是由此开始。这个说法当然十分荒诞,不足以令人相信。
春秋时节晴好的日子,登高远眺.以此愉悦身心,不过是人之常情。即使不在重九之时,古人也常常进行这样的活动。如石虎《邺中记》以及《隋书·隋文帝本纪》都有正月十五日登高集会的记载。晋代恒溢的参军张望有《正月七日登高诗》,李充有《七日登刻山寺》诗,唐代韩愈有《人日城南登高》诗,元代魏东平王翁有(人日登安仁山铭)。(舆地记》说齐武帝建造层城观,七月七日,宫女多登观远眺。稽舍有《七夕登高》诗,另外《礼记·月令》中“仲夏”一条也有记载:“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
入秋天高气爽,人们心情舒畅闲适,加上果实成熟,黄菊乍开,红叶刚刚点缀,行吟载酒,最适宜登高眺望。在重九出行,最是饶有兴味,故而民间也有种种美称。如《风土记》载:“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菊花会。”江苏东台,称之为落帽会,浙江青田称之为九月九会。
重阳节习俗-赏菊饮菊酒重阳节赏菊,堪称国人一大雅兴。菊花凌霜不枯,傲雪而开,其千姿百态的艳容,傲然挺立的气质,使人倾慕,堪称国花。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日‘万龄菊’;粉红色日‘桃花菊’;白而檀心日‘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日‘金铃菊’,纯而大者日‘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文中描述的是北宋时代,开封“九月重阳,都下赏菊”的品种和情景。可以推想,宋代以后,历代的菊展品种一定会更加繁复,菊花大会一定会更加热闹。 重阳节赏菊的习俗始于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70叫7)。他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号称菊友,是个“菊迷”,深得菊之佳趣,被人们奉为“九月花神”。他的赏菊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诗中写道: 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我国历代文人无不赏菊、咏菊。连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也曾写下菊花诗明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重阳节赏菊,又派生出饮菊花酒的习俗。唐朝诗人崔曙有“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的诗句。菊花杯即菊花酒。又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日月梭飞,转盼重九……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必二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这则史料,透露了菊花酒的酿制过程,“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当菊花花蕾含苞待放,采花蕾叶茎和适当的茱萸叶茎,杂以黍米酿制,待次年九月九日开坛取饮。茱萸是茴香科落叶亚乔木,又名药枣皮,果实可吃,茎叶入药,古人将其为驱邪神物,美名“辟邪翁”。菊花气味芬芳,是延年益寿佳品,美名“延寿客”。 这表明当时重阳节饮菊花酒已成为一种时尚。
重阳节习俗-吃重阳糕此俗源于魏晋时代,初日面饼,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阳糕,明清时则称花糕。重阳糕由粉面蒸制而成,辅料有枣、栗、肉等。到了宋代,重阳糕已基本形成定制。据《东京梦华录》载:“都人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更相馈送,上插剪彩小旗,掺订果实,如石榴籽、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可见制作已相当考究。明代蒸花糕,“如大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到清代,花糕制作更精美,成为亲朋好友互相馈送的节令礼品,如同中秋送月饼一样。《帝京岁时纪胜》 日:“京师重阳花糕极盛,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制作考究者把花糕做成宝塔样的九层,上面精心做两只羊,象征重阳(羊)。 在制糕、食糕、赠糕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还赋予重阳糕以文化内涵。重阳糕的“糕”字与“高”同音,重阳节登高之时吃糕,象征步步登高,寓意“步步高升”。这样,重阳糕就成了吉祥物,成了吉祥食品。在北京,重阳时节,“市上卖糕人,头戴吉祥字”,一看即知。明代谢肇涮《五杂俎》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重阳清晨,把花糕切成薄片,贴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j口中念念有词地祝福道: “愿儿百事俱高!”这充分体现出古人望子成龙的美好心愿。 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每到重阳节,民间都要蒸糕,迎接嫁女回家吃糕。孩子们臂系茱萸,手束菊花,口唱儿歌:“中秋才过有重阳,又见花糕金黄黄……”其实,四川、重庆、湖北一带重阳节所吃的花糕,就是农村所说的泡粑,是将大米浸泡后用石磨磨成细浆,经发酵后蒸熟而成,食之松软甜香,可IZl宜人,也可作为节日馈赠礼品。
重阳节一定会吃重阳糕。因为“糕”与“高”同音,古人相信“百事皆高”的说法,所以在重阳节登高时吃糕,预示步步高升。 早在宋代重阳糕的制作已十分讲究。《梦粱录》记载:此糕是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钉,插小彩旗,故名曰“重阳糕”。还有一种,是由宫中的“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柞为细末,人廖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人韵果糖霜,名之曰‘狮蛮栗糕”’。《乾淳岁时记》中说,当时更有一种不一般的重阳食品,它“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颗,名日‘春兰秋菊’,不但食糕制作考究精致,而且命名奇特,为前世所少见。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做法各异,并不固定。《西京杂记》中提到,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做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可能也是类似于黍糕之类的糕点。到了宋朝,吃重阳糕的习俗就更为普遍了。糕与高谐音,重阳吃糕意义在于祈求平安健康,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长辈会将片糕搭在孩子们的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希望子女百事俱高,这就是古人九月做糕的初衷。有些地方的重阳糕是比较讲究的,一般重阳糕要做成九层,看上去就像一座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小红纸旗则代替茱英。如今的重阳糕,仍没有固定的做法或固定的式样,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为重阳糕。
食糕重阳节食糕饼,汉朝时就已有此风俗。《西京杂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逐出宫,后来成为扶风人段儒的妻子。闲谈中,贾佩兰提到她在宫内时,九月九日要戴茱萸.吃蓬饵,饮菊花酒,说如此可以令人长寿。所说的蓬饵,就是现在的糕饼。把它作为重阳节必备之物的原因,大约有这样几种:
首先,在古时,先民观察事物,对于音韵方面的迷信很深。“糕”与“高”发音相同。明代租佑的《居家宜忌》中载;“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作三声。”《遵生八笺》《吕公忌》等书也同样记载了这样的习俗,将其列人九日事宜之中。由此可见,九日做糕,是取高升向上的吉兆。
其次,农历重九,正是农家秋收的时候,制作糕饼的原料极为丰富,所以吃糕饼也属于应时之举。(玉锡宝典》中说,九日吃糕饼、饮菊花酒的原因,是此时黄米和高梁都已收获,以之制成美味,表示品尝新获成果,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习俗。
饮食男女,吃美食是人的最大欲望之一。我国在食谱方面,最为考究。每逢岁时令节,就有美食佳肴,以供点缀。如清明的酒酿、螺娜、桃花粥,端午的粽子、灰蛋、黄鱼、览菜,立夏的蚕豆、面筋、谷饼,夏至的馄饨,中秋的月饼等。九月九日登高,当然也不能没有相当的食品助人兴致,而此时只有吃糕饼还比较有意义。这也是吃糕的另一个由来了。
重九做糕饼,不但可以自己食用,还可以互相馈赠。而制作糕饼的方法,也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改进。如果比时尚精巧,有菊花糕、重阳糕、麻葛糕、枣糕、栗糕、擞糕、花糕、鹿糕等种种品类。若是论考究,如《乾淳岁时记》所载,这一日:“都人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林面杂物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又作蛮王狮子于上,及糜粟为屑,合以蜂蜜,印花脱饼,以为果饵。又以苏子微演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颖,名日春兰秋菊。”
古时像北方的燕京、中原的开封、南方的临安,尤其多有绮丽与奢靡之物。清代浙江东部各县,如义乌、象山、宁海、奉化等,均制作牡丹糕。每逢重阳,亲戚间还要相互赠送糕饼。浙江永嘉、平阳一带将粉糕揉捏制作成人物、花卉之类的玩具,以赠送孩子,名叫登糕。比较一般的制法是,将枣、栗煮到极烂,用纯糯粉加糖做成糕蒸,上面点缀些瓜仁松籽,就是《随园食单》中所说的重阳小食了。有的制作九级面饼,层层垒堆,在级与级的缝隙里嵌进枣、栗,称之为枣栗糕,取早日自立及高升之意。
此日给亡者供奉糕饼,也是取祭献时令美食的意味。
迎女赠糕重阳节素来就有女儿节之称,各地多有迎接女儿回家吃糕饼、设宴款待女婿的习俗。女儿回家时,父母还要赠给她们糕饼,以祝福她们事业通达隆盛。陕西同州,此日不只赠送时物给归省的女儿,待嫁女儿也要一并赠送,称之为逆节。河北邢台称之为迎九,山西富平叫作送糕。《帝京景物略》所述明代燕京重九时迎接女儿的情形,颇为生动有趣:“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花糕,是以麦粉为糕,将枣、栗、糖果妆点其上,或者上面放置双羊像,北方地区极为盛行)。或不得迎,母则垢,女则怨,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日女)L节。”其痴情重视到如此地步。河北张北地区有民谚道:“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
花旗糕重阳蒸粉做糕,多用枣、栗,上面必插一面小旗。旗是用来发号施令的,正符合高升之意。清朝的规定中,对于满洲、蒙古等军队,都用旗子来统领部下。近代各国海陆军中,也都有旗舰的称呼。《梦梁录》称:“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插一小彩旗,名日重阳糕。”江苏仪征,以往曾有萧夫人糕,名重一时,《随园食单》对它很是称道。后来市场上出瞥的重阳糕,都标以彩蟠,以供小孩嬉戏,北方俗称之为花旗糕。
插茱英和戴菊花重阳节插茱英的习俗,早在唐代就已盛行。关于插茱英,佩茱英囊的作用普遍解释是辟恶气、御初寒。《风土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以此日茱英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英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唐代郭震《秋歌》卷二也说:“辟恶茱英囊,延年菊花酒。”大多为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也有男子佩戴。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英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除了佩带茱英外,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后来传承下来。清代,北京重阳节的风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答菊的变形。宋代,还有将彩增剪成茱英、菊花来相送佩戴的。 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插茱英,所以人们又将重阳节称为“茱英节”。此外,重阳节时人们还要佩戴菊花。茱英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英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英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英,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英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据《本草纲目》记载,茱英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有治寒驱毒之功效。重阳节佩戴茱英,可以辟邪去灾保平安。 早在唐朝,重阳节插茱英就己非常普遍。重阳节之时,妇女和孩子会将茱英或佩戴在手臂上,或制成香袋佩挂在身上,也有人将其插在头上。 晋代《西经杂记》中记载,重阳节人们不仅要佩戴茱英,而且还要将菊花戴在头上。从唐朝开始,重阳头替菊花的习俗就盛行于历朝历代。如在宋朝,人们还将彩增剪成茱英、菊花赠与亲朋好友相互佩戴;在清代,北京人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据说可以“解除凶秽,以招吉祥”,可以看出,老北京这一习俗是由头上替菊演变而来。 其实,宋元之后,重阳佩茱英的习俗逐渐少见了。究其原因,大概是人们内心想法发生了改变。在早期,重阳节人们更在乎的是辟邪消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 “当每年菊花盛开之时,采其茎叶,杂以黍米酿成,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因为饮菊花酒有同样的延年益寿的功效,因而是汉代宗贵达官常饮的佳酿。对此沈侄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一诗写道:“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英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酿酒《本草纲目》中说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四个节气内,自各种水源处提取的水,宜于煎制肃清肺气的药物,可以趁机多加贮藏。
此时湿热渐退,得金秋清肃下行之气,因此水质较好,民间还多用来酿酒。旧俗中,国内各地,如广东平远、湖北武昌、甘肃中卫、湖南宁远、四川成都等,都在重阳时酿酒。酒以愈陈愈佳,留到来年春天饮用,气味更好,被称作杜鹃酒,用以标志岁时。杜鹃本为益鸟,鸣声凄厉,最能打动旅客的归思。而杜鹃花,则每年春天二三月间杜鹃啼时方始盛开,其时所饮的美酒,便以杜鹃为名。
菊花酒能够治愈头风,明目,养脾肾,消除百病。制法有多种,可用菊花煎汁,和酒曲及米酿成酒饮用;或者另添加地黄、当归、构祀等各种药物,味质亦佳;亦可用干菊花四两、熟地黄二两、人参一钱、冰糖屑四两,加人烧酒一斤,密封瓶口,经过七十天,滤去渣滓即成。《太平圣惠方)称欲治疗头风、头晕,可把九月九日的菊花晒干,取糯米一斗,蒸熟,拌人五两菊花末,此外,亦和普通的酿酒方法一样,多用细面曲制酒,等熟后便进行压榨,去滓。每次烫一小盏服用。
汉朝初年,宫中重九饮菊花酒,认为可以延年益寿。《西京杂记》称,菊花开时,连花带茎叶一起采下,掺人黍米酿造,到来年九月九日方熟,称之为菊花酒。唐高宗、中宗秋季登慈恩寺浮屠,臣子们献菊花酒祝寿。(风土记)记载汉朝流行九月九日饮菊花酒,以拔除不祥。后世仿效古代流传下来的风俗,重九还酿造菊花酒相互赠送。
重阳节的习俗-赏菊重阳节恰逢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农历重阳,正当橙黄橘绿、篱菊怒放之时,而菊花独傲秋霜,晚节犹香,素来就有花中隐士以及寿客的美誉。因此,重阳这一天,以前的人们都有赏菊、替菊的做法。
观赏菊花便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相传赏菊习俗起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于是就有重阳赏菊的风俗。古代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起来,希望自己和陶渊明的风格更加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在《梦粱录》中说,宋代每年重阳日都要“以菊花、茱英,浮于酒饮之”。 还给菊花、茱英起了两个雅致的别号,称菊花为“延寿客”,称茱英为“辟邪翁”,“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当时的菊花就有许多品种,千姿百态。在民间,人们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乾淳岁时一记》中写道:每年九月八日宫中就开始做重九,届时在庆瑞殿分列菊花万株,名花珍品,五彩缤纷,灿烂眩目。并且还要点燃菊灯,其盛况决不亚于元宵庆典。同时举办赏花赏灯之宴,席间丝竹悠扬,乐鼓并作,大庆重阳节。清代以后。赏菊的习俗更加昌盛,且不只局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以重阳节前后最为昌盛。我国是菊花的故乡,古代人们就普遍栽种菊花。菊是长寿之花,文人们对菊更是赞美有加,称其为凌霜不屈的象征。重阳节正值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和饮菊花酒,始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而闻名,以诗而出名,而且也非常喜欢菊花。后来,许多人效仿他,于是形成重阳观赏菊花的习俗。 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说的是在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而且菊花的品种繁多,颜色各异,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观赏菊花己不限于九月九日,却仍以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如《燕京岁时记》记载:“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轻,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轻,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由此,菊与重阳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将重阳称为菊花节,菊花也被称为九花。 如今,重阳节观赏菊花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大型的菊花展览,人们将菊花做成各种动植物以及人物造型,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常常吸引众多的人前往观赏。
戏竹马逐疫《江南志书》说,铜陵县“九月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官山神,民间置糍糕颁食,互相遗馈,戏竹马逐疫。”儿童在重阳节骑竹马,俗称迎寒,含有秋高气爽,马儿肥壮,驰骋疆场之意,可以培养孩子骑马的兴趣。
所谓竹马,就是以竹竿当马骑于胯下,这是儿童们九月九玩耍的游戏,而这种游戏的意义又在于驱逐灾疫。有些地方又把骑竹马叫作“迎寒”,这又有了节令意义,很可能是由迎接霜雪之神而演化来的,冬天来了,细菌不能滋生,迎来了寒霜严雪,也就驱逐了灾疫。
重阳节的习俗-禳灾《江南志书》说,太平府“重阳日,携酒登高,插茱萸远望,以避邪秽;乡俗馈糍糕;芜邑乡村,是日击鼓喧哗,以驱狸豕,谓之禳灾。”《广东志书》说,临高县“重阳日早起群呼,曰赶山猫,以为安富之兆。”这是南方某些地区的风俗,当是一种古俗的遗留,原始人就常用这种大呼大叫的做法驱赶威胁他们的野兽。
重阳节的习俗-放风筝《凤山县志》说,“九月重阳,为登高会,童子竞放风筝,如鸢,如宝幢,如八卦河洛图,缚小藤片,能因风作响,惟夜或系灯其上,官禁止之。”关于放风筝的记载,在(阳江县志》、《新兴县志》、《归善县志》、《海澄县志》、《清丰县志)中都有记述,这说明重阳节放风筝主要是南方的习俗。 《广东志书》说:“北地,清明放风筝,南方重阳风力始遒上,以此日放纸鹞。”这说明了南方沿海一带重阳节放风筝的客观原因,如果追究主观原因的话,是出于向高飞升的心理。 此外,各地还有一些不同的节俗,如宣化县有拜扫先茔的风俗,怀集县有赛神的风俗,平远县有造杜鹃酒的风俗,连州有相聚对歌的风俗,长汀县有以毛豆相赠的风俗,无锡县除了吃重阳糕还有吃九品羹的风俗等等,不一而足,重阳节俗真是多彩的。
除了上面常见的习俗之外,在全国各地还有各具特色的重阳节习俗。 如在陕北,人们会在重阳节晚上享用荞面熬羊肉,还会将采来的野菊花插在女儿的头上,以辟邪求平安;在福建莆仙,人们在重阳节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在山东,重阳节人们要吃酸萝卜汤,祭祀财神和范仲淹;在河南,开封市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菊花花会。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