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国东南角的福建省是客家大省,在这个八闽大地上有一座历史文化古城——长汀,它见证了自古以来客家人在这个美丽的小山城迁徙、繁衍和生生不息的历程,被誉为客家首府。
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经历了六次千里大南迁、土客械斗等历史与灾难,经历了艰难环境下的成长与考验,并不断发展壮大。长汀古称“汀州”,作为福建省龙岩市的一个小县城,缘何被称之为“客家首府”?
一、长汀古称汀州,是客家人南迁的首要聚居地
客家人经历了六次大规模迁徙。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秦二世又派1.5万未婚女性南下为这些秦兵“补衣”,他们就成为了第一批的客家先民。第二次迁徙始于东晋,受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影响,部分中原汉人南迁停留在鄂豫南部,及湖南、江西沿长江两岸、以及赣江上下游;第三次迁徙是受黄巢事变影响,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再度南迁,落脚于闽西南及粤东北边界;第四次大迁徙是受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元人入主等影响,部分客家先民从赣南迁移到闽西,再转移到粤东北;第五次迁徙始于公元年,受满人南下入主中原的影响,部分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迁徙到广东中部沿海,及川、桂、湘、黔赣、浙、台等省;第六次迁徙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为避战乱,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在几次大迁徙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这些人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客家人经过第二次迁徙来到赣江上下游,又受黄巢事变等因素的影响,他们要寻找新的迁徙地:自章江翻过大庾岭进入广东的迁徙者,成为了“广府人”;通过贡江翻过石壁进入福建汀江流域的迁徙者,成为“客家人”,这次迁徙就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一次大迁徙。
二、依山傍水的地理区位令长汀成为客家集聚中心
美国《百科全书》这样描述客家人:客家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系之一。汉族有八大民系,客家民系是唯独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他们多次迁徙,四海为家。依山而居是客家人的生存选择,傍水而栖是客家人居住必要条件。
长汀位于龙岩边远山区,多山的地形,令迁徙而来的客家先民在此更好地躲避战乱、防御外敌,形成了以古汀州为中心的客家居住圈,至今长汀周边部分县城还是纯客家县。现今长汀博物馆展出的石器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要问客家那里住?无山不客客住山”的民谣也彰显了早期的客家人依山而居、以石为器的生活状态。
广东梅州市兴宁县著名学者罗香林是第一个详细研究客家人的住地和人口及其分布地域的先驱。他通过《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著作进行科学地研究证明,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支系,有纯客县和非纯客县之分。纯客住县是指客家人口比例达95%以上,只使用客家话,纯在闽赣粤三省交界的地方。据其他学者地理研究,长汀周围km范围内集中了福建省域60%以上的纯客家县,km范围内集中了福建全部的纯客家县。由此可见,在福建的纯客住县中,长汀是位于闽粤赣交界处,是客家人分布的中心区域,也是最为典型的集聚区。此外,四周封闭的地形促进客家居住区内部更密切地进行交流团结,也更好地保留了客家文化,为长汀成为客家首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天下水皆东,唯汀独南。发源于长汀县上坪山的汀江,是福建省唯一一条流经广东的省际河流,也是闽粤赣交通的一大动脉。迁徙在外的客家人四海为家,留在汀州的客家人就沿着汀江流域周边发展,繁衍生息,不断壮大客家民系,因此,汀江被称之为“客家人的母亲河”。古汀江曾经“上航三千,下航八百”盛况空前,是客家人守望的丝绸之路。汀江自北向南,成为了沟通闽粤客住地区的重要通路,滋养了周边的客家县城,也为客家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渠道。客家人不仅通过这条母亲河输出客家产品,而且把开拓革新的客家文化源源不断传播世界各地。
三、汀州是客家人首个建置府治所在地
客家首府是历史上建制汀州的别称,汀州是以客家先民为主设置的州府。根据《福建通志·地理·汀州》记载,“唐开元二十一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东、福州西光龙洞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户,上表朝廷,建议置州。三年后,汀州建置完成,取长汀溪名之,是为汀州”。长汀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年)建置汀州,其范围囊括福建西部汀江上游流域,管辖了现长汀县周遭八个县,当时是福建五大州(福州、泉州、漳州、建州、汀州)之一,也是闽西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州。
汀州自“开元盛世”置州,此后的唐宋元明清时期一直是作为州郡府所在地,也是闽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福建人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其称谓和所辖范围根据朝代的设置有所不同,如在唐代置州时期称之为“汀州”,包括江西临川、吉安、赣州、粤北以东、福建延平以西、龙岩以北、建宁、邵武以南的地区;明清时被称为“汀州府”,所辖长汀、连城、宁化、清流、归化、上杭、武平、永定八县。虽然称谓和范围有所变化,但其历史文化却一脉相承。正是由于汀州是作为客家人迁徙历史上的第一个府治行政机关,客家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繁荣发展,因而被世界各地的客家人称之为“首府”。
四、古汀州曾经是福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不仅是中国革命转折之地,也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以中华基督教堂为代表的历史遗址反映了长汀曾经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的地位。年,国家八部委及福建省委、省苏、省军区等机关均设在长汀,长汀成为中央苏区经济中心和福建苏区的政治、军事中心。第二年,闽粤赣苏区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汀州中华基督教堂隆重召开,宣布了将中共闽粤赣苏区省委改为中共福建省委,选举省委领导机构。此后,毛泽东率领一、五军团东路军来长汀,和周恩来等在中华基督教堂的省委机关会议室召开攻打漳州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紧急军事会议。周恩来在这里领导和组织群众筹集军饷支援前线红军,取得了漳州战役的重大胜利,奠定了创建闽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
汀州集聚而居的客家人,呈现出客家人特有的文化方式。由于客家人迁徙至汀州,需要提高竞争力,通过抢占土地,夺取水源繁衍生息。因此,逐渐出现了以宗祠为代表的姓氏和宗族文化、以客家民居围屋、土楼等为代表的建筑文化,它们代表了群体的凝聚力和对外抗争的力量;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善,以试院为代表的耕读传家文化、以客家山歌、汉剧、木偶戏等地方戏为代表的民俗文化逐渐发展兴盛起来;由于闽粤赣地区的客家人居住在多山地区,野味山珍可就地取材,地湿水冷的环境形成了小吃以煎炒为多,饮食以烹调见长的饮食特色。客家人就在这种互相竞争和互相对抗的环境下发展和繁衍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对客家文化的认同。
五、长汀是海内外客家人魂牵梦绕的故土
早在年,梅州市通过“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等多渠道统计得知,客家人在国内外分布人数共.万人,其中国内(包括港澳台).8万人,国外.万人,分布在五大洲81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有资料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全世界的客家人总数已经超过1亿,其中台湾和香港两地就有将近六百万客家人源自汀州。据人口普查资料,丽水市约有“汀州人”数十万之众,30多个姓氏,至今在浙江省丽水市的遂昌、云和、松阳、龙泉等县还有众多乡民操汀州口音,称为“汀州腔”,至今仍保留汀州风俗。
那么多的客家人来自汀州,又分散各地,正是印证了“海水所到之处,就有华侨,有华侨就有客家人”这一说法。五湖四海的客家人,未来的凶吉祸福难以预测,他们魂牵梦绕家国和故土,就是他们曾经定居,依山傍水之所。他们的内心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根的依赖。长汀就是他们的安居之所,是一个拥有海内外客家人共同语言和共同文化的驻地。漂流在外的客家人只要想起自己的土地,都会来这里寻根问祖。
参考文献
何郑莹,徐建刚,裘行洁.GIS辅助对长汀"客家首府"地位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28(5):-.
文脉九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