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上邑 文物大邦(一)
打开清康熙版《上杭县志》,陕西布政使司参政、长汀人黎士弘在重修上杭县志序中说,上杭“川陆三百里,人文山水甲于诸州”。训导马驯则说上杭“山环水绕,争奇竞秀,形胜之雄甲他邑”。而收附在“艺文志”后一篇《徐善述修学后作杭川课》明代奇文,则直称“纵观上邑,乃称雄帮”。县志恐多誉美自夸,府志省志应该更加客观。清《汀州府志》说“衣冠文物颇类大邦,礼乐诗书实多济美”,而清《福建通志》亦说“比屋裕如,士勤学业彬彬,文物有类大邦”。纵观古今,上杭这个处在闽粤赣腹地的县邑,确有诸多不平凡响的地方。
一、州治有故地,上杭本新罗
我们将目光上溯一千二百捌拾多年前,当时的泱泱中华正是盛唐,可谓国泰民安,昌盛繁荣。《新唐书》记载:“观夫开元之治也,则横制六合,骏奔百蛮”。正是在这样的盛世时节,唐开元二十一年(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东、福州西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户,上奏朝廷置州。三年后州置成,取长汀溪名之,是为汀州。辖县三:长汀、黄连、新罗,这是闽西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州。而闽西最早的县为新罗县,有学者认为,新罗县始建于汉永和三年(年),通常则认为最早建于晋太康三年(年),后于南朝宋泰始四年()废,唐开元二十四年又复置新罗县。新罗县旋建旋废,由于历史久远资料缺失,我们不清楚当初新罗县准确的疆域,但应该可以推断,唐开元二十四年前的“新罗”包括了现在闽西的大多数地方,上杭属于新罗,新罗县治在长汀村。唐开元二十四年置州后的“新罗”,地域面积缩小析出了长汀。三年后,唐天宝元年()新罗改名龙岩县,此时,县治才迁至现在的新罗区所在地。由于龙岩县与汀州没有水路相通,而北溪与漳州却有“从郡往来所便”,于是龙岩县改隶漳州。从此,从西晋起与汀州属同一行政区近年的龙岩,逐步融入闽南民系、闽南文化圈,与闽西的其他客家县渐行渐远。
不管是古新罗县还是汀州,他们的治所都曾经在长汀村,长汀村在哪里呢?康熙版《上杭县志·建置志·古迹》有明确的记载:“旧州,县北十五里,长汀村。唐时郡治自新罗迁此,后又迁东坊口,因名旧州”。而上杭之名,始于唐大历四年(年)置于湖雷下堡(今永定县下湖雷)的上杭场,上杭县始于宋淳化五年(年),升上杭场为县。县治初设于秇梓堡(今永定县高陂镇北山),先后迁至鳖沙(今白砂镇碧沙坑)、语口市(今旧县乡全坊渡口)、钟寮(今才溪镇荣石村),最后于宋乾道四年(年)迁至郭坊(今临江镇)一直至今。由此可知,作为县,上杭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而上杭作为县治所在地的人文历史可以上溯至汉永和三年(年)或晋太康三年(年),早于今之长汀县,至今已经有年左右的历史。上杭为客家古邑或首邑当之无愧。
二、圣地瓦子街,梦寻千万回
寻根是人类永远的主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公元前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哲学“三问”是人类的共同之问。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不少祖籍地在上杭的海内外客家裔孙纷纷回上杭寻根,并询问“瓦子街”在哪,因为他们的族谱或历代口口相传的祖地是在上杭的瓦子街。而世代生活在上杭本土的人却没有人知道“瓦子街”为何,因为现在已没有叫瓦子街的街道,所存县志也没有记载。一时,“瓦子街之问”成为上杭众多有识之士积极探索和渴求回答的问题。
客家族谱博物馆原馆长严雅英研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回杭寻根的约有“李、张、丘、王、周、朱、刘、杨、沈、陈、罗、吴、龚、郭、林、何、黄、温、卢、郑、蓝、汤、冯、钟等20多姓,自称是瓦子街移民后裔”。移民时间相对集中在宋宝庆二年(年)至清乾隆年间。上杭文史专家钟震东研究统计则除上述姓氏外,还有“彭、傅”二姓,还有袁姓、严姓乡亲也说,广东韶关、翁源一带的客家也迁自瓦子街,以上合计近30个姓氏外迁时间大部分在明代。而最让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朱德元帅家谱载,四川朱氏,由上杭紫金山脚下瓦子街迁广东韶关,乾隆45年再迁广安,嘉庆15年迁到仪陇县马鞍山。
瓦子街在什么地方?唐鉴荣、钟震东、钟巨藩、严雅英、黄兆森刘长生等上杭文史专家开展了积极的考证,本文结合前述专家的成果和观点,补充以下几点看法:
1.瓦子街存在时间。严雅英在《客家族谱研究》一书中指出,上杭县治在宋、元两朝的几百年中遭“寇贼”五次破城。历次破城,城中处处是毁于战火的房屋,于是便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池塘和堆放瓦砾的场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瓦子坪”。即她认为瓦子街存在的时间应在元明时代。钟震东在《上杭瓦子街移民分析》中以民国《上杭县志·大事记》中对明成化修整街道记述为据:“明宣德十年县丞杨孜易以砖,岁久窳。成化十一年,耆民郭明德等易以石板,凡二千一百四十”。“县治东西大街旧砌石子,杂以瓦砾,历久残缺失次……笔者以为,用‘石子、瓦砾’铺成的街道,被称为“瓦子街”是完全可能的”。钟文虽没有直言瓦子街存在的时间,但从文中可以看出,他认为瓦子街存在的时间为明代。
笔者认为,瓦子街存在的时间应该早至宋代。我们从县志里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民国版《上杭县志·大事志》:前七四一年(年),知县事陈朝章初筑县署并区划廛井途径。前六七八年(年),知县事赵时鈛初筑县城,建治署。前六五八年(年),知县事潘景丑因城圮于水,重修石址,甓甃而瓦复之。虽然这些时间段说的是建县署或县城,虽也可以看出所建之县城极小“周回一百六十步”(上杭县城至明成化八年才基本形成,本文不述),但并不影响“街”的存在。乾道七年(年),知县事陈朝章初筑县署并区划廛井途径,很显然,县署周边应该是其“区划”的重要内容。康熙版《上杭县志·街巷》则明确记述:十字街、二小街,冈背巷、塘头巷、肥株巷、郭坊巷皆(俱)宋乾道间开置。而其中十字街(即现在的解放路),即在“县前,袤六百余丈,东通昭阳门,西通通驷门,前通通济门,后所前新街到迎恩门旧砌卵石”。至于十字街在宋、元、明代叫什么名字,因无史料记载不得而知,或许就叫“瓦子街”。为什么叫“瓦子街”?或者是因为这里早年就是生产砖瓦的场所,或者街道铺了不少碎瓦小石等等,但这个已经不重要了。而瓦子街之名的消失,则可能是因为“成化十一年,耆民郭明德等易以石板,凡二千一百四十”。即随着县城的基本建成,路面易以石板,“瓦子”街成为“石板”街,街道面貌和质量整体提高,此后就成为了“十字街”。
2.瓦子街移民地点。钟震东认为,瓦子街移民落籍地主要集中在粤北地区。严雅英认为除“粤北”外,还有江西信丰以及广西陆川、钦州等县市。近年来,本人接待了不少来自广西的客家人,了解收集到广西最大的客家县博白县(约万人),有不少姓氏来自上杭的资料信息:
刘:博白三滩镇良陂塘村刘姓始祖刘通礼,明庠生,明成化年间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珠市街游学至博白三墐堡高堂甲良陂塘,见其风俗淳厚,遂卜居。生七子,因明末离乱,迁徙各处。长子刘千一迁居三育乡大垌;次子千二乃居良陂塘;三子千三迁新田天洞村莲田屯;千四及后裔居三滩留居塘及东平叶子塘、沙河绿湖;千五居凤山白花冲;千六迁居凤山斗垌;千七迁居龙潭区那卜那环村。
新田镇亭子村刘氏始祖刘福荣,又称福八公,明朝贡生。明弘治年间从福建汀州府珠市街瓦子巷迁来,偕三个儿子寿昌、寿发、寿旺及弟福九,卜居博白县可利二屯成美冲(今属新田镇亭子村)开基创业。
东平镇富新村刘姓始祖刘千一,明朝正德年间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迁入博白县陀角堡衙前村(今属东平富新村),生子万钦、万瑛。万钦生四子,长子元镜,定居沙河;四子元清,原居富新,后迁菱角墟金村,再迁居石埇,后迁钦州防城。中国近代史上的抗法抗日民族英雄刘永福,便是其后裔。
三滩镇守育泰(蔡)村何氏始祖先伯何万昌,字子万,于明朝万历六年(年)携小侄二世祖世盛公,字远昌,从闽汀州府瓦子巷外出云游,首迁博邑三墐堡黄池垌鹿龄山(今属黄凌镇村)落脚暂居开基。
陈:双旺镇周北大屋陈姓始祖陈胜一郎。谱牒载:陈魁公(83代)之玄孙孟二公从葛藤坳迁居汀州府上杭县来苏里州试街瓦子巷。十六世纪初,博白受瘟疫影响许多地方荒无人烟,官府实行移民开发政策。孟二公裔念邦公(91代)率五子途经广州,于明弘治十八年(年)定居合浦六湖垌,以后五子均有后裔迁入博白。周北大屋支祖陈胜一郎是念邦公次子智义公的后裔,其著名后裔有民国时期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的陈名枢。
新田镇村头百赖的陈姓始祖陈福,于明正德年间从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丰顺里州试街瓦子巷迁居到博白可利四图(今属新田镇村头百赖)塘下南岸垌。
张:凤山镇、新田镇张姓为张化孙后裔,张原达、张德禄于明弘治七年迁博白蕉麻(现凤山新田),后裔居新田上马垌、腾埇等地。
余:菱角镇平山余氏始祖余贵园,明弘治三年(年)从福建汀州府珠市街瓦子巷埧头村井上面迁来,入博始居菱角壬村,又迁老场架,再迁蕃茹垌屋场坪,最后迁至平山村,至今已传20余代人。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王建周、桂林客家海外联谊会会长黄震在《祖居陆川五百年,不忘上杭旧家山》一文中介绍,广西客家人约有六百万人,主要分布在靠近广东的地区,主要聚居在桂东南的玉林片,桂南的北海、防城港、钦州和南宁片,桂中的柳州、贵港片和桂东的贺州片等四大片,占广西客家人口的五分之四。其中,博白县、陆川县、贺州市和贵港市是广西四大客家聚居地。王、黄文中罗列了陆川迁自上杭共有李、吕、林、谢、刘、丘、王、温、赖、蓝、沈、宋、詹、徐、胡、程、许、张、江、周、杜21姓26支,其中明确记载来自“上杭瓦子街”或“珠玑巷”的有20支。
以上所列瓦子街移民入博白县的情况,也只是本人初步掌握的博白一县的情况。结合其他专家的研究,可以认定,广东、广西都有大量“瓦子街移民”,其后裔或可能达一二千万人口。
客家上邑 文物大邦(二)
3.瓦子街移民的原因。瓦子街移民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明中叶,与客家移民史的几次(唐末、二宋、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不同,其移民原因自然也是不同。钟震东认为,瓦子街移民“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空间”。经过在上杭三四百年的发展,人口相以较多,给他们生存发展增加了压力。另外,明代的农民起义造成的“社会动荡”给瓦子街居民的生存竞争带来的“威胁”。严雅英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寇兵征战,赋税徭役日增,导致民不聊生”。王建周、黄震认为,有“推力”与“拉力”两方面的原因。“推力”是当年上杭经济发展速度快,至明中叶已出现“人多地少”的矛盾,以及“社会动荡”和清初政府的禁海“迁界”。而“拉力”则为“有大量可供开垦的荒地”。文章认为,陆川古时候曾是壮、瑶民族的栖息地。自北宋开始,到明朝时期,这一带的壮、瑶民族多次爆发了反对统治者的起义。这些起义都因遭到明政府的镇压而失败了,由于战祸不断,人口急剧减少,造成大量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政府运用强制手段,辅以一定的经济补助和优惠政策,把几十万人口迁往广西桂东南及广东省的一些地方垦荒屯田。这些移民大部分来自闽地汀州府县,多数来到上杭县城集中,办理过移民手续后,向各自的去处迁徙”。
根据笔者掌握博白县的资料,发现造成迁入该县的另一原因在博白县双旺镇周北大屋《陈氏谱牒》有记载:“瘟疫过去,许多地方荒无人烟,官府实行移民开发政策”。笔者认为,从“拉力”上说,广西瘟疫造成的荒无人烟,官府的移民政策,可能是上杭瓦子街移民广西更主要的原因。而广西博白等地的瘟疫可能与战乱的杀戮有关。而“推力”方面,应该是上杭瓦子街“人多地少”。
4.瓦子街的历史地位。
严雅英认为,“客家人第四次大迁徙中,瓦子街是最重要的集散地”“是由闽入粤的必经之路”“是迁台、返赣、上云桂川的中转站”。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谭元亨同样认为,上杭瓦子街是“客家大迁徙一个重要节点”。严雅英的观点得到福建省委原副书记、福建省客家研究联谊会原会长林开钦的认可。
通过上述1、2、3对瓦子街存在时间、移民地点、移民原因的简单阐述,由此可知“瓦子街”历史之悠久,由瓦子街播迁到世界各地客家裔孙之多,“瓦子街”在客家迁徙中有非同寻常的、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笔者认为,在客家人形成、发展、播迁的历史长河中,宁化石壁和上杭瓦子街都是非常重要的节点。宁化石壁是客家人进入福建的第一站,是客家人早期的聚集地。闽西当时(唐中后期至宋初)还是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客家人从江西翻越站隘岭,在石壁形成了一个“村落”,人口逐渐越来越多,因地方夹小只好再次迁徙。上杭瓦子街则是到了二宋时期至元明时代,经过约四百年的人口繁衍、经济社会发展,以客家母亲河汀江为大动脉,以宽阔的河间盆地上杭城为核心区,是客家人已处于成熟和发展阶段的城市“街区”。后来终因“推力”“拉力”的作用而迁徙广东、广西。从一个村到一条街,客家人从初始形成到发展成熟,宁化石壁、上杭瓦子街无疑都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形成一个完成的“线”。客家人成熟时期的瓦子街所形成、创造的文化色彩应该说更为丰富多彩。
三、上善汀江水,客家第一街自宁化治平乡木马山发源,进长汀绕上杭至永定,汀江以宽阔的胸襟涵养沃土,迎来了客家先民在此开疆拓土,繁衍生息。汀江全长公里,在上杭境内公里,处于最黄金水段。宋嘉定六年(年)汀州知事赵崇模奏请漳盐改潮盐,整治汀江航道,潮盐经峰市转汀江航运至上杭。宋端平三年(年)长汀知县宋慈整治汀江,炸石辟滩,汀江上游可通至回龙。明嘉靖三十年(年)汀州知府陈洪范召石匠炸开回龙滩,汀江上下游贯通。汀江干流可通航里程公里,长汀至上杭官庄段.5公里,官庄至上杭至峰市段也是.5公里。自宋代开辟汀江航运以来,江西赣南平原和汀江流域盛产的粮食、竹木、纸品及其他土特产品源源汇集到长汀、上杭两县城,通过汀江、韩江水运至潮汕地区,再转销往国内外。而海盐、布匹、煤油、日用百货等又从潮汕等地经韩江、汀江运销汀江流域及赣南各地。同时,通过汀江也与漳州地区联结起来。据《漳州府志》载,由汀州登舟沿汀江南下,经上杭、永定,而后舍舟沿山道至南靖船场,再沿九龙江西溪登舟经山城抵漳郡;宋元时,闽西汀州土特产,有相当部分由该线水陆兼程运漳州再转销国内外。由此可见,汀江是闽粤交通的大动脉,是闽粤赣客家地区人民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水上运输线”。长汀,作为汀州州治所在地,当然的客家首府和汀州第一城。然而,由于水上交通的重要性以及地理位置的天然优越,上杭成为闽西各县“上邑”。
如前所述,宋乾道年间,上杭县城已有十字街、二小街,冈背巷、塘头巷、肥株巷、郭坊巷。乾道七年(年),初筑县署并区划廛井途径,端平元年(年)初筑县城,建治署。宝祐二年(年),重修县城。在宋代,虽然上杭县城建筑以治署为重点,规模并不大,但周边的街道已纵横交错,瓦子街已形成,沿汀江自东而西长三四千米,热闹而繁华。以上杭瓦子街为核心区聚焦在周边的人口也就越来越多。到了明代,上杭县城还成漳南道之所在,此外,还设有按察使分司、布政分司、汀州卫守御千户所。显然,上杭在闽西各县中的地位是较为特殊和重要,可以说是汀州府城之外又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回望历史,我们可以描绘出上杭县城宋代以来美不胜收的图景:“瓦子街”自东而西延绵十里,灰瓦青砖,商铺林立,前店后屋,熙熙攘攘,上等人家争相在此置业,购地建屋。南面汀江宽阔平缓,货船客船“上航三千,下河八百”,纷纷停泊渡口码头,卸货搬物肩挑背扛,长衫短袖忙碌穿行,不一会就上岸来到瓦子街,或送运商品,或洽谈生意,或游玩购物,或登临江酒楼,畅饮客家酒,极目丁水,波澜不惊,宠辱偕忘;琴岗塔寺,禅钟袅袅,长坝平畴,菜青瓜甜,农夫乐耕。
交通便利、地面开阔、经济繁华、以瓦子街为核心的上杭城,以及汀江黄金水段流域无疑是客家人神驰向往与安居乐业的好地方。而此时上杭人口发展也很快。《临汀志》载,汀州在宋宝祐年间(-年)有主客户二十二万三千,主客丁五十三万四千,以平均每户5-6人计,当时汀州人口已达一百二十万以上。虽然上杭因缺失史料无法知道有多少人,但作为汀州“上邑”,推测人数当不少于三十万。
因人口发展快,而上杭又得汀江水上大动脉之便,“瓦子街移民”就成为客家发展史的重要现象。上杭瓦子街就如河南固始、山西洪洞、宁化石壁、南雄珠矶巷是中华民族移民史上的重要符号。但是与固始、洪洞的移民主要是“因灾乱的被迫迁徙”又不一样,上杭瓦子街移民是客家族群形成后,为了拓展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发展空间而移民,是客家人走上新的发展征程的移民。与宁化石壁也不一样,宁化为“来”,瓦子街是“去”,从被动逃难到主动谋发展。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宁化石壁是一个村,瓦子街是城市的一条街,笔者因此认为,上杭瓦子街不仅是客家人重要发祥地,是客家人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客家人迁徙的重要节点和转折点,在客家形成发展迁徙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条街,有近三十个客家姓氏从这里出发,后裔可能达一二千万之众,这在客家地区应该找不到第二条街了。就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来说,上杭瓦子街应该称得上是“客家第一街”和“客家圣地”。
(文/邱甫田)
来源:客家族谱博物馆上杭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