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昔日荒山终披绿——远眺河田集镇。
闽西日报复刊30周年·纪念特刊进则全胜的绿色华章
年12月10日,长汀县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从荒山连片到花果飘香,福建长汀——十年治荒,山河披绿》文章上作出“请有关部门深入调研,提出继续支持推进的意见”的重要批示。
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作出重要批示: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经过十余年的艰辛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艰巨的任务。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五年光阴荏苒,五年奋勇拼搏,五年成就斐然!五年来,长汀干群牢记习总书记嘱托,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全力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年“红壤丘陵区严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年在全省率先被水利部门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年被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示范基地”。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县。
生态治理取得新进展。年以来,全县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8.67万亩,植树造林27.21万亩。据年年底遥感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从年底的47.69万亩下降到年底的39.6万亩,减少8.09万亩,其中: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比年底减少2.87万亩,近70%的强度以上流失区取得以明显减轻,全县水土流失率降低到8.52%,已低于福建省8.87%的平均水平,在全省11个水土流失治理一、二类县中最低。
农民收入大幅增加。重点水土流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年元增加到年元,增加元,增长80.6%,年均增长15.9%,逐步接近全县平均水平。
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常年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以上,全县3个地表水国、省控断面的水质达标率均为%,饮用水源达标率为%,全县森林面积由年万亩提高到年.3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9.8%提高到79.8%、森林蓄积量由.8万立方米提高到.1万立方米。
01突出崩岗治理减流失美生态
图为河田镇游坊村门堤下崩岗治理。
突出崩岗治理减流失美生态
“冬至”过后,冬阳融融。笔者走进极强度水土流失区长汀县河田镇黄坑村,只见昔日沟壑纵横的下黄坑29个崩岗群,如今通过建设崩岗台地、截水沟、排洪沟、谷坊、沉沙池等工程措施,开发营造生态林草亩、种植油茶50亩等强有力措施,昔日光秃裸露的沙丘,显得绿意盎然。村主任丘炳火说,昔日崩岗危害大,经过综合治理后,生态、经济实现“双赢”。
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硬骨头要啃,截止年底,全县仍有47.69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尚待治理,特别是多个崩岗,治理难度较大。
近年来,长汀县坚持植物与工程、治沟与治坡、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对崩岗进行分期分类治理。县水保局刘洪生副局长介绍,对稳定型崩岗,采用封禁治理,恢复植被;对半活动型崩岗,采用“上拦、下堵、中绿化”进行治理;对少量崩塌严重、危害性大、交通便利的活动型崩岗因地制宜采用“降坡、治坡、稳坡”等办法进行“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年-年,全县共治理崩岗个,其中采用机械推平方式,将崩岗改造成工业园区、新农村建设区,治理崩岗个;按照“上拦、下堵、中绿化”思路,采取截水沟、谷坊、削坡和坡面绿化、封禁治理等强化措施,综合治理崩岗个,通过封禁治理,促进植被自然修复、治理危害较小的崩岗个。
河田镇游坊村李屋后山,是典型的崩岗群。从年至年,由省直机关党工委组织16家省直单位,集资约万元,其崩岗群采取削坡、降坡、治坡、稳坡等措施,进行生态——经济综合治理,三年时间治理了5个崩岗群,综合治理面积约80亩。
在黄坑崩岗群,我们看到,治理后的崩岗,实施综合治理面积.1km2,筑起了谷坊、截排水沟、建起了崩岗台地,减少水土流失面积30.9km2,崩岗减少径流泥沙下泄75%以上,崩岗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02注重生态修复改善林分结构
图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前后对比。
注重生态修复改善林分结构
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地处极强度水土流失区,近年来长汀县林业局在该村启动重点区位林分修复工程,重点面积亩,实施林分修复,优化树种结构,种植无患子、枫香等十种阔叶树。目前,林分修复成效显著,树木长势喜人。
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年以来,认真贯彻《封山育林命令》,严格“十个禁止”措施,率先全面禁止炼山造林,暂停天然阔叶树采伐,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在重点生态区域封山育林达万亩,其中封山育林示范片建设达37.12万亩,完成森林抚育68.36万亩,使森林涵养水源、改良土壤、水土保持的功能大大增强。
加快调整树种组成。以油茶、木荷、枫香、杜英、无患子、米老排、深山含笑、香樟、桂花等米径3-5厘米阔叶树种、季相彩化树种及一年生、二年生乡土阔叶树种为主,重点在“三带一区”适地适树进行树种结构调整和补植修复,力促形成树种多样、针阔混交、异层复层林分,优化森林质量,增强森林蓄水固土能力。年以来,完成中心城区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亩、乡村生态景观林.6亩、“二沿一环”重点区位林分修复11.38万亩、生物防火林带建设4.46万亩。
典型给力助推。打造示范基地、示范点,加快改善林分结构进程。重点打造马尾松林分树种结构优化基地。对重点生态治理区河田露湖村亩马尾松纯林套种木荷、无患子、杜英等乡土优良阔叶树种,实施树种结构优化,促进森林正向演替。着力打造水土流失区万亩水保生态示范林。~年,在以长汀水保科教园为中心的河田镇6个村,完成林分修复、树种结构调整种植补植计亩,并套种0多亩无患子,采取穴面内低外高、客土改良、保湿追肥等措施,确保苗木成活率。集合了17个优良乡土阔叶树种的万亩示范林如今郁郁葱葱,林分针阔混交比为5:5,成为全省水土流失治理中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景观林、林下经济致富林,为南方红壤水土流失区提供了以生态和经济型资源培育为主进行生态修复治理的科学模式,为根本上解决“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问题提供了可复制样本。
~年,全县完成造林绿化面积计27.21万亩,年均占任务的.71%,树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种植阔叶树、乡土树、彩化树种计19.4万亩,阔叶树造林的比例达71.32%。
03生态经济增值水保富民增收
生态经济增值水保富民增收
年终岁尾,在长汀县三洲镇丘坊村的老虎坑、石鸡岽等10多个山场上,浩祥生态油茶园的6万株油茶枝壮叶绿、迎风挺立,绽放着白色茶花。这是年以来水保部门投入多万元,鼓励、支持水保能人黄金养开发建设的亩高标准茶园。
濯田镇是仅次于河田、三洲的严重水土流失区,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引进龙岩福润农业有限公司,在昔日光山秃岭的水土流失地开发种植蓝莓,计划发展万亩蓝莓产业。县水保局鼓励发展水保经济,对福润农业公司在巷头、水头两村的亩蓝莓,每亩支持元扶持资金,促进蓝莓产业发展。目前,公司建立了左拔、巷头、水头等6个种植基地,昔日亩红壤沙地,治理成保水土、增收入的绿色生态蓝莓园,成为全省最大的蓝莓基地。
5年来,长汀县正确处理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关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让广大群众通过实施生态保护实现创业增收。全县结合水土流失治理,着重抓好坡地增收、沼气集中供气和崩岗经济三大重点。
坡地改造增值。在馆前、河田、三洲等乡镇实施坡耕地改造工程1.3万亩,台面套种互叶白千层、金银花、黄栀子、蓝莓、黄花菜、草珊瑚、菊花、山樱花等经济作物;在河田、三洲、策武等严重水土流失地,种植杉木、油茶、蓝莓、黄栀子、百合、桑葚等经果林1.56万亩。像三洲镇断臂铁人兰林金的亩油茶、黄金养浩祥生态园亩油茶、策武镇南坑村千亩银杏树下套种的亩百合,河田游坊青年生态园的多亩杨梅、桑葚,都形成了规模。
同时,长汀县在河田寒坊、下修村等10个养殖场建立了沼气集中供应点,解决了近户农户的生活用燃,既优化了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利于封山育林的实施,又有效地改善水土流失区农村环境卫生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河田、濯田建立生态-经济型崩岗综合治理示范点,引导群众在崩岗台面种植杨梅、油茶、西瓜、黄花菜等经济作物,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04加强水保工作建设美丽乡村
图为汀江国家湿地公园(朱子凌拍摄)。
加强水保工作建设美丽乡村
新年前夕,走进长汀县河田镇刘源村,间入我们眼帘的是美丽的乡村田园风光:这里芳草葱翠,绿树婆娑,青山、溪流、凉亭、水车、小桥、民居,宛如一幅恬静、优雅的江南水乡画卷在徐徐地展现。村党支部书记刘水木说,这是党的政策好,实施水土保持生态村建设,村里变得越来越美丽了。
在水保部门支持下,年投入万元,刘源村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村建设,请来专家对刘源村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依托山水、田园、民居等特色资源,修建米生态护岸,疏浚河道,建凉亭、搭桥、种树种竹植草,进行绿化、彩化、香化、美化等。同时对村里一处杂草杂生、垃圾集中堆放的0多平方米的河中小岛进行重点整治,使当年的垃圾场变成了现在的世外桃源般的公园,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除刘源村外,长汀县还投入万元,建设水头、红江两村的水土保持生态村。5年来,长汀县把打造美丽乡村与水土保持结合起来,开展景观改造,在露湖、刘源、三洲、南坑、中复、涵前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进行生态景观改造,在村庄周边共种植10万株桂花、香樟等景观树种,提升景观生态系统水平。开展河道整治,在露湖、刘源、三洲、南坑、梁坑、中复、涵前等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及师福河、陈坊河、南山河等7条小流域实施建设了23.8公里的生态护岸护坡,在河道两侧进行自然型护岸美化,形成河清水畅的集防洪、生态、景观和自净效应于一体的“自然型”河道。建设生态农家,在河田、三洲、濯田、策武等重点水土流失区,构建一批生态农家,通过改水、改电、改路、改厕、改圈,实现庭院绿化美化,形成“景在院中、院在景中”。
生态美、旅游旺。通过水土保持美丽乡村建设,昔日穷乡僻壤的山村成为旅游亮点。地处汀江源头的庵杰,水保部门投入多万元,建设汀江源水土保持主题公园、水保广场、迭水小桥、绿化草坪、仿古栈道,有力促进了汀江源漂流,成为“天下客家第一漂”旅游胜景。
05发展林下经济建设农民绿色银行
图为林农高兴地收获灵芝。
发展林下经济建设农民绿色银行
眼下,长汀县古城镇元口利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忙着备料。年,该社林下种植竹荪、三叶青、姜黄、灵芝基地,成了斯里兰卡等7个发展中国家菌草技术学员的参观考察点。这是该县林下经济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
分区施策,优化产业布局。长汀县规划建设“三区”、“多点”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体系,即建设以姜黄、三叶青、仿野生灵芝为主的林下种植发展区;以黄栀子、百合为主的林下种植发展区;建设河田鸡林下养殖发展区;同时,建设以豪猪、果子狸为主的特色养殖点,以红菇等野生菌类为主的保育采摘点,建设以福建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汀江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森林人家、休闲山庄等森林景观利用发展点。
项目带动,加快产业发展。对接省级、市级林下经济专项补助,开展林药、林菌、林蜂、林禽等林下种养、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项目示范,带动全县农户参与林下经济建设。年以来,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实施林下经济补助项目71项,面积亩,其中:林下种植经营亩、红菇保育40亩、林下养殖经营亩、采摘亩,直接带动农户户;同时,建成39个种养示范基地,培育出林下经济示范家庭农场6家、示范企业1个、童坊彭坊(虎背山)森林公园、三洲镇小潭村湿地湾森林人家等森林景观利用示范2家,森林人家9家,创建绿之梦家庭农场“河田农村电子商务平台”1家。
整村推进,产业开发示范。年,创新整村推进林下经济产业开发扶贫试点模式,依托“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主体,在四都上蕉、古城梁坑2个村整村推进林下种植三叶青、姜黄、竹灵芝、黄花远志等计亩,林下养蜂0箱,参与户数户,其中带动贫困户12户年均可增收2.3万元。
目前,全县林下经济合作社、协会计90个,形成“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林下生产经营格局。年,全县林下种植41.89亩,林下养殖17.07万亩,林产品采集经营73.2万亩,森林景观利用28.35万亩;累计林下经济经营总面积达.51万亩,参与农户2.12万户,实现产值23.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8%、15.42%和25.1%。年,全县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元,其中林下经济人均纯收入占比达49.6%。
(陈天长曹金灵/文丘嘉瑞刘文/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