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在这些镜头里,我们触摸到的

治疗白癜风的办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50127/4566445.html

3月15、16日,由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住建部、国家文物局指导,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广播电视局、长汀县委宣传部、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组织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之《长汀古城:客家首府红军故乡》(上、下集)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首播。

节目播出后

唤起了汀州人久违的乡愁情怀

纷纷发表观后感悟

小编节选了一小部分分享给大家

观后感

七律?汀州小贩印象——《记住乡愁》观后感一

文/刘金福一声吆卖破长空,终日穿行里巷中。两桶蔸汤挑岁月,满头白发忆青葱。春秋冬夏随心过,雨雪风霜顺路通。生意无求红似火,悠闲豁达若仙翁。

鹊桥仙?夜汀州——《记住乡愁》观后感二

文/刘金福

凤凰姐妹,小家碧玉,翠岭清江向暮。华灯初上耀重楼,更兼那,廊桥飞渡。

波摇月影,霓虹织梦,缈缈丝弦箫鼓。穿街走巷问青蚨,着汉服,漫城寻古。

汉宫春?汀州不夜天——《记住乡愁》观后感三

文/刘金福

南国山城,十万人家处,夜夜相思。银花火树醉眼,贾肆风旗。宫灯垂串,过店头,梦里寻诗。青石板,来来去去,曾留多少传奇。

最爱霓虹幻彩,那忽明忽暗,光影迷离。游船画舫轻漾,如醉如痴。青霜利剑,探苍穹,摇曳多姿。留恋着,人间天上,嫦娥应悔当时。

七律?绿色汀州——《记住乡愁》观后感四

文/刘金福披荆斩棘敢争先,众志成城绘彩篇。昔日穷村连凸岭,今朝旷野遍良田。黄莺偏爱溪边柳,苍鹭痴迷水底天。多谢春风携暖意,桃红李白斗娇妍。永遇乐?松毛岭哀思——《记住乡愁》观后感五

文/刘金福

峻岭葱茏,焰红簇簇,杜鹃啼唤。雨润清明,春光无限,思绪随风转。密林深涧,悬崖峭壁,多少儿郎魂断。埋青冢,丰碑一段,任由后人怀缅。

旌旗猎猎,军号嘹亮,险隘重关鏖战。拱卫苏区,忠心赤胆,个个英雄汉。死生两忘,不惜热血,何惧硝烟弥漫。曾闻得,山河呜咽,鬼神叹赞。

玉楼春?古韵汀州——《记住乡愁》观后感六

文/刘金福

垛堞逶迤唐宋韵,两岸一江相互衬。老街徐步觅清明,醇厚更将游客引。

古柏苍苍谁问讯,楼阁巍巍江月近。流光溢彩夜汀州,山色迷离如玉润。

渔家傲?纪念红四军入闽第一仗——《记住乡愁》观后感七

文/刘金福

旌旗猎猎军号响,神兵奋勇谁能挡。霄岭逶迤如细浪。攀迭嶂。旗开得胜钲歌唱。

苦难黎民迎解放,工农武装声威壮。闽赣苏区成榜样。心欢畅。燎原之火汀州亮。

古城的乡愁印记

——大型纪录片《客家首府红军故乡》观后

文/范晓莲(长汀进校)

“城内青山城外田,三水绕城桥相连,八景九门十古寺,万树梅花杏花天。”宋代汀州太守陈轩的这首诗,概括了古城长汀的自然和人文之美。这座小城已有多年的历史,是历朝历代州、郡、路、府所在地,也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首府、红色革命圣地。

近些年,原本相对沉寂的古城长汀声名大噪。3月15日、16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记住乡愁》栏目首次播出大型纪录片《长汀古城:客家首府红军故乡》上、下两集。当看到家乡熟悉的景、物、人在屏幕上一一呈现,家乡的历史在讲述者口中娓娓道来,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长汀人,怎能不为此感到由衷的自豪?客家人开拓进取的精神传承、肩挑大义的家国情怀,怎能不令屏幕前的每一个人为之震撼?

长汀,是古老的家园。客家先民是优秀的汉民族支系,本居中原,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不远万里辗转迁徙而来。“举族南迁身是客,年久他乡即故乡。”凭着与生俱来的勤劳、勇敢、善良与智慧,客家祖先在长汀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扎根繁衍,生生不息。片中那条飘逸如练的河流,是客家人的母亲河——汀江。濯濯汀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客家儿女。明清以后,勤劳勇敢的客家先辈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寻求发展。广大客家游子虽远离故土,但那条渗透客家人辛勤汗水的母亲河,却一直流淌于他们心间,成为他们的乡愁印记。

长汀,是厚重的历史。小城的大街小巷,既有历经沧桑的厚重,又有古典淳朴的韵致,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和无尽的遐思。保存完好的城门、城墙、祠堂、古桥、古树,一条条街巷、一座座民居,诉说着客家日子的富足从容,迎来一个个春暖花开。片中重点展现的汀州古城墙,是长汀历史悠久的标志和象征,也是长汀人的骄傲和珍宝。千百年来,它担负着保护家园的重大使命,其伟岸的身躯形成一道坚固的屏障,不仅拦住了东、西面的滔滔洪水,挡住了来自西、北面的朔风,还多次阻遏了外来的兵匪之患。每一块砖头都刻满了历史,真可谓“一座古城墙,半部汀州史”。历经沧桑的古城墙,见证了汀州大地的文明进程,给古城人民带来幸福与安宁,使之成为客家人的宜居福地和精神家园。对古城墙的保护与修复,则充分体现了长汀儿女对家乡的拳拳赤子之心。

长汀,是文化的沃土。漫长的历史长河变迁,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无论是岁时节气习俗、民间信仰,庙会、赶圩,宗祠礼仪,民间文化艺术,还是客家方言、客家饮食,无不忠诚地传承着华夏传统文化。比如片中提到的长汀童坊镇彭坊村刻纸龙灯,工艺精湛,享誉全国。龙灯的纹饰多样、生动,常见的有“双龙戏珠”“喜鹊攀枝”“五谷丰登”等图案,表达了客家人祈求幸福、安宁、祥和的心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是民间刻纸工艺中的一朵奇葩。长汀还养育了中国文学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如唐代名宦陈剑、宋代宋慈、元代罗良、明代马驯、清代刘国轩、上官周等。许多文化名人如张九龄、纪晓岚等曾在长汀驻足、游历、客居或常驻,并留下了众多吟咏长汀山水胜景和风情古迹的诗文作品,使这座古老的山城拥有了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现当代,则培育出了杨成武、傅连暲、涂通今等十三位开国将军,北村、谢有顺、李西闽、杨鹏等全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走出了“北斗”功臣王飞雪……他们的骄人成就,激励着后人刻苦向上、努力奋斗!

长汀,是红军的故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是中国革命转折之地,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中央红军正规化的摇篮,被誉为“红色小上海”。片中所讲到的松毛岭战役、观寿公祠、“长征零公里处”“生命等高线”,还有赖二妹、钟根基等名字,我们自小就耳熟能详。我们不会忘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整个闽西大地风起云涌。农民武装暴动如火如荼,反围剿,肃顽敌,“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大敌当前,英雄的长汀儿女为了民族正义慷慨赴难、九死不悔。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震天动地的壮丽诗篇。长汀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路上伤亡最为惨重的惊天一战。主要由闽西子弟兵组成的红三十四师作为后卫师,为掩护主力红军几乎全军覆没,六千多名闽西子弟的忠骨埋于他乡,红三十四师也因此而有了一个悲壮的名字——绝命后卫师!如果说长征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那么,湘江战役就是最悲壮的英雄配曲!如果说长征是无数红军勇士的群雕,那么,湘江战役就是闽西英烈的无字丰碑!今天,我们随着片中的镜头,再次回顾这段历史,是为了缅怀无数为中国革命胜利而英勇献身的英烈,是为了铭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我们将继承先辈的遗志,弘扬苏区精神,艰苦创业,在这片红土地上挥笔谱写崭新的诗篇!

《客家首府红军故乡》是一部精彩之作,记录了长汀古城的发展历程,表现了客家人的诸多优良品质,赞美了客家人伟大而平凡的形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我们更加了解历史、记住乡愁,更加深刻地感悟先辈的信仰和精神,更加牢记初心与使命!

千年古郡耀荣光

——《客家首府,红军故乡》观后感

文/丘富开(长汀县腾飞小学)

看完中央电视台cctv4播出的《长汀——客家首府,红军故乡》后,我心潮起伏,神情亢奋,充满了作为客家儿女的自豪,沉浸在故乡声名远扬的荣光中……

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七季)分上下两集播出了《长汀——客家首府,红军故乡》。影片从客家人的迁徙入汀说起,详尽介绍了汀州古城的历史、汀州的山川风物、汀州的习俗传承、汀州的红色印记以及汀州人治理水土流失的执着与实践等,展现了客家人筚路蓝缕,不畏艰险,敢为人先,耕读传家,吃苦耐劳,孝老敬亲的美德,展现了汀州人跟党走,听党话,干革命不怕牺牲,搞建设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

唐宋古城,飞檐翘角的黛瓦青砖,厚实坚固的蜿蜒城墙,巍峨耸峙的轩昂门楼,历经千年依然苍翠的双柏,灯笼高挂旗幡猎猎的商铺,高低不平油光发亮的青石板,以及古色古香中写满沧桑的风雨廊桥,无不诉说着各自悠远的尘封故事。千年风雨,千年沧桑,带走的是客家人为避战乱一路南迁的旅途辛酸,以及客家人拓荒创业的艰难悲叹,留下的是汀州古城的繁华富庶,花团锦簇,雅韵流香。故乡汀州,以其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古祠堂、古民居、古街巷等建筑,从“八王之乱”时起,就被誉为八闽“客家首府”;年,又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头衔,成为福建四大名城之一;更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山城”;年,中国烹饪协会又授予长汀县“中国客家菜之乡”称号,荣膺“福建美食名城”赞誉。美丽山城,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快活地分享着来之不易的璀璨荣光。

“红军故乡”、“红色小上海”的荣光当之无愧!“二十年红旗不倒”的事实便是最好的例证。从年红军入闽开始,我们汀州客家人就抱定一颗心,立志跟党走,立志干革命!血雨腥风里,我们的祖辈父辈们,志坚信笃,毫不动摇,战前参军,不怕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松毛岭阻击战中,汀州儿郎踊跃参军,妇女老人积极支前,送弹药、送干粮、抬担架、运伤员……长征开始,八千多名闽西子弟义无反顾地踏上漫漫征程,其中有近三分之一是长汀籍儿郎。在惨烈的湘江血战中,为确保中央红军顺利过江,英雄的闽西子弟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乐章。前方的汀州儿郎浴血奋战,生死无畏;后方的汀州乡亲同样竭尽全力为革命作出应有的贡献:筹军粮、制军服、编斗笠、做军鞋、救伤员,日夜奔忙,沥胆披肝。据史料记载,在年6月红军征粮10万担任务中,短短的3个月内,福建长汀县完成征粮担,兆征县完成担,汀东县完成担,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二。在筹备物资运动中,长汀人民更是倾其所有,慷慨相助。仅在年6月15日至22日的8天中,就收集了铜斤、锡斤、铁多斤,还有子弹壳多斤。长汀县赤男区一次就向红军部队送去了多双草鞋。红军斗笠厂年8月的产量超过了20万顶,红军军服厂给红军发放统一的军服多套。长汀人民不仅有坚定的革命信念,更表现出与红军子弟命运与共的血脉亲情,绝不愧对于“红军故乡”的荣光——我们引以自豪的荣光!

吃苦耐劳,守望家园,“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拓荒精神亦是我们头顶灿烂的荣光!长汀作为中国南方集中的红壤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过度的垦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戴上“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全国贫困县”的帽子。痛定思痛,穷则思变!找准穷因的汀州人民不等不靠,撸起袖子说干就干,开始了治山治水的艰难历程。我们发扬新时代的愚公精神,立志一代接着一代干!苍天不负有心人!在长汀人民的汗水浇灌下,昔日的“火焰山”终于展现出今日的绿意葱茏,瓜果飘香……今日汀州,生机盎然,绿水青山,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福建省区域经济“十佳”县之一。美丽家园,宜居福地,是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荣光!

饮水思源,不忘来路,我们秉承着中原的习俗与传统,汇聚成不屈不挠、接续奋斗的“客家精神”,抒写着新时代“客家首府”的新辉煌!汀州客家人孝老敬亲,敦亲睦族,联结着五洲四海,联结着血脉宗亲。客家祖地,成为各地游子心中的牵挂,成为客属后裔的心灵家园。清明时节,海内外客家子弟返乡祭祖,谒祖寻根,人如潮涌,摩肩接踵……在古城墙修复、名城建设中,他们更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倾其所有!“天下客家一家亲”的旗帜,亦是辉耀在我们“客家首府”上空的熠熠荣光!

客家首府,红军故乡!璀璨荣光,来之不易,辉耀家乡。历史名城,人文荟萃,锦绣山川。美好家园,妻贤子孝,幸福徜徉。

沉浸在“客家首府”的五彩荣光中,我们惬意舒怀,步履轻盈地向着新生活阔步前行!

乡愁是一条河

——观《长汀——客家首府红军故乡》有感

文/李凌

当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七季之《长汀——客家首府红军故乡》在期待中缓缓拉开帷幕,汀江,城墙,老街,宗祠,还有小城里的寻常烟火,一寸寸在眼前鲜活。

看完节目,朋友说:“这座城太熟悉了,熟悉到骨子里。每一个镜头都能瞬间识别,甚至可以分辨镜头的位置和走向。同样熟悉的,还有众多面孔……”

是的,这座城太熟悉了,熟悉到我们的骨子里。当我们习以为常的小城,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在一个个镜头里,带给我们的是另一种深深的感动。这些镜头或俯或仰,或远或近,真实地记录了这座小城的前世与今生。跟随着镜头的我们,时而远观其外,时而流连其中。这种共鸣,如此亲切,又如此奇妙。

小城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日子,在镜头里徐徐展开,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镜头里的小城,就像我们的亲人,我们熟知她的每一处细节:店头街里高高挑出的红灯笼,古城墙上布满沧桑的青砖,客家老宅中弥漫的油烟,广储门下安然微笑的老人,三元阁前蹒跚学步的孩子……在这些镜头里,我们触摸到的是沉甸甸的乡愁。

乡愁有无数个借口,有无数个物象。乡愁是慈母手中线;乡愁是床前明月光;乡愁是门前镜湖水;乡愁是艾青眼里常含的泪水;乡愁是余光中手中紧握的船票;乡愁是席慕蓉眺望远方的草原……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汀州儿女来说,乡愁是什么呢?

“当我们向前奔跑的时候,别忘了回头看看来时的路;当我们仰望浩瀚的星空,别忘了星星就在脚下。”节目编导张曙丽在节目手记写下这样的感慨。纪录片里,始终有一条河的身影,它正是汀州儿女来时的路——汀江。清凌凌的汀江水,滋养着这片历史悠远的土地,哺育出的是繁荣兴旺的客家首府,是充满传奇的红军故乡,是鸟语花香的生态绿地。汀江流过的地方,生长着开拓进取的汀州精神,厚植着爱我名城的家国情怀。

汀江,承载着多少人的乡愁?它来自武夷山脉,永远把更远的前方作为奔腾不息的方向。在奔流过的土地上,江水灌溉出一片锦绣田园,把生命和智慧赋予江的儿女,让这片土地在另一条历史的长河里写下灿烂的篇章。乡愁亦如河,生生不息,从古至今涌动在汀州儿女的血脉里。那是一种无法抛却的如同落叶归根的情愫,那是一种淡淡的如水般的愁绪。这条河对一个人的浸淫,无法细数。其中,有小城的历史和光荣,有小城的声音和颜色,有小城的记忆和希冀……因为它,游子走出半生,归来依然是少年。

感动《长汀——客家首府红军故乡》,让我们看见小城的全景,贴近小城的脉搏,期许小城的未来。这样一座城,伴着汀江水,从唐宋的月色里走来,一走就是上千年。乡愁也跟着走了上千年,有了芬芳,有了温度。其实,乡愁不用刻意去记住,因为乡愁一直在每个人的心间。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走不出乡愁的包围,它是我们的影子,不离不弃。

长汀,我们的家乡,愿你的明天更美好!

心齐的力量

——观《记住乡愁》之《长汀——客家首府红军故乡》有感

文/刘中华(长汀县河田中心小学)

昨晚和今晚8时,央视4套纪录片《记住乡愁》之《长汀——客家首府红军故乡》分上、下集精彩呈现,我两次都踩点准时看完,片中的多处细节感动得我热泪盈眶,这部纪录片给了我太多的感受,其中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心齐力量大。

年初夏,三千多红军和战马要渡过汀江濯田水口,进入汀州古城,为了摆脱追敌,瓢泼大雨、洪涛急流中,18名民工用9条船,经过大半天齐心奋力,摆渡过江,帮助红军甩掉了危机,是年秋,毛主席也在此渡江,挥笔写下了“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的豪迈诗句。这,正是汀江船工们的“心齐力量大”。

千年古城长汀,是客家首府,长征出发时,无数古城热血青年踊跃参加红军。南山中复村的红军桥内,一处牌匾标语“救国不分男女老幼”和四根木柱上的刻线,至今清晰可见,那条刻线叫“生命等高线”,年至年,长汀县红屋区的征兵处就设立于此,身高达到这条线(线与刺刀枪高)的青年,就能当红军。4年间,长汀共有1.72万余优秀儿女参加红军,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在长征途中英勇牺牲,谱写出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歌。当年,为了掩护主力红军,红34师成为承担断后重任的绝命后卫师,在湘江战役中几乎全师覆没,在六千多牺牲的闽西忠魂里,光南山一乡,就四百余人。影片镜头中,有几幕是长汀烈士的后人前往广西湘江祭奠牺牲的亲人,他们抚摸着祖辈烈士的名字,详诉村里牺牲了多少亲人,最后,在异乡山间插上树干,绑上红色飘带,用乡音呼唤牺牲的亲人“回家”,这一刻,我再次动容了,泪水在我眼眶中打转,终于滑落在脸颊,英魂有知,当飘荡入车,与后人一同回家。为什么有那么多长汀儿女参加革命呢?这,是因为在客家人心中有个信念——有国才有家,报国有责,心齐力量大。

为了给红军亲人缝制统一的军服,汀城周氏祠堂改成了临时被服厂,厂里的12台缝纫机日夜踩转,20位裁缝师傅日夜轮班,歇人不歇机,城里所有裁缝铺也加班加点相助,帮忙缝制军帽和领章,为了使回收到的不同旧扣子统一色样,动员全城妇女把两万八千个所需扣子用统一颜色的布包紧缝实,一个个热情激昂的不眠之夜,千针万线在古城人手中飞舞,客家人把对红军的热爱融入到手中的针线,不到十天,在“嗒嗒”的缝纫机声响中,在千百双灵巧的手中,在穿拉缠绕的针线飞舞中,四千套军服赶制了出来。这种速度,不也是“心齐力量大”的结果吗?

镜头中还有一事,为了修复古城墙,为了“观音挂珠”奇观美景的再现,年,以曹清华副会长为代表的39位古城墙修复理事会老人们,发挥夕阳余热、殚精竭虑,硬是凭着一份执着感动了无数客家人,他们捐款捐物、出谋划策,大力支持。为了修好北山陡峭之处的“东翘舒啸”烽火台,登山晨练的古城民众每天每人义务从山下提一袋十余斤重的鹅卵石料上山,不到二十天,山下上千袋的石料全部运送上山,古城里的客家人正是这样众志成城、万民一心,终于修复好如今数千米气势恢宏的古城墙,给古城的靓丽再添一抹浓重的色彩,漫步行走在古城墙上,多少游客在感怀岁月的轮回、历史的沧桑。古城墙的恢宏再现,这,是老人们心齐的力量,也是千万古城人民心齐的力量。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古城人面对水土流失带来的生态危机,凝心聚力,上下一心,开展大规模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代代同心,代代接棒,人人参与,个个努力,终于使昔日荒芜的“火焰山”再焕绿意,成为瓜果飘香的金山银山,长汀也成了绿色之城。这,也是长汀人民心齐的力量。

官兵心齐,则战无不胜;万民心齐,则泰山可移;官民心齐,则鱼水融洽;军民心齐,则家国安宁;举国心齐,则国家强盛;合家心齐,则和睦兴旺。

我们全国人民与党中央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进取,奋力拼搏,国已在崛起强盛,民已在富裕幸福,富强梦,和谐梦,统一梦,探月梦……中国,必将好梦连连,必将梦梦成真!因为我们心齐,因为心齐力量大!

意难忘汀州峥嵘岁月

——《记住乡愁》观后感

文/肖孝沂

记住乡愁。古城墙历史,见证春秋。青砖铭履印,风雨济川楼。情广聚、事长留。峥嵘路方遒。拓疆域、耕耘厚土,建制汀州。

通津西水龙舟。下广东潮汕,航运筹谋。宋慈情犹在,画舫驻汀流。朝斗烨、宝珠旒。跃龙竞潮头。惠吉门、朝阳映水,一片金瓯。

优秀文化永续传承

——观《记住乡愁》之《客家首府红军故乡》有感

文/杨秋明(长汀县文联)

3月15日、16日,连续两天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黄金时间播出《记住乡愁》之《长汀——客家首府红军故乡》,我为家乡感到骄傲,也为优秀传统文化走出深闺,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深感欣慰。

长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光耀千秋的历史文化、享誉世界客家文化、彪炳史册的红色文化、和谐共享的生态文化。优秀文化是有灵魂和血脉的,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

始建于唐大历四年的汀州古城墙,在明清时期逐步完善,达到巅峰,应该是长汀历史文化的代表。但是由于战乱和人为的破坏,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只剩下部分墙体和散落在原址的断壁残垣。历史会记住他们的,新世纪初,39位退休老同志站出来了,他们成立了汀州古城墙修复协会,经过十多年的保护修复,汀州古城墙再展雄姿,于年获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汀州古城墙与南京、西安等城市的古城墙一起,联合申报统称为“中国明清城墙”的世界文化遗产。汀州古城墙何其有幸!

汀州玉扣纸是长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在最辉煌的年代,长汀有制作玉扣纸的手工作坊多家,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诸国,广受欢迎。但是由于生产力低下、原材料匮乏,近年来濒临灭绝。一些有情怀的匠人守着初心,将这种技艺传承了下来,而且在新时期让这种独特的纸品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汀州宗祠是长汀客家文化的杰出代表。“族必有祠,祠必有产”,长汀的客家宗祠最早起源于唐、宋,随后不断发展,明、清两代大为普及。客家宗祠浓缩了建筑、雕刻、绘画等民间艺术,融合了易经文化、姓氏文化和民俗文化,凸显出客家人独特的审美取向,折射出瑰丽的客家民俗风情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作为情系天下客家人的历史根脉,长汀客家宗祠承载着文化和精神,延续着过去和将来。

红色文化无疑是长汀优秀文化的瑰宝。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苏区首府、毛泽东思想的发祥地之一。转折之城、中央苏区经济中心、国有企业的摇篮……许许多多光环都证明了这一点。统一红军军装,举全民之力支援红军;红旗跃过汀江,打开了崭新的局面;湘江战役,长汀子弟血染河山;最没鸟用的人,守的是尽一份孝心的初心使命……共和国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这些文化正在进一步弘扬和发展。

长汀的生态文化源于凤凰涅槃。这里曾经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其历史之长、面积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全国罕见。滴水穿石,贵之在恒;人一我十,重之在实。40年来,长汀县干部群众在中央、省市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殷切嘱托,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和中央苏区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走一条“绿色经济·生态家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永不止步、永不停顿、永不懈怠,打赢这场事关全局的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住的是历史,传承的是文化,弘扬的是精神。

这两集《记住乡愁》你看了吗?

看完之后有什么感触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哦~

龙岩市全媒体中心出品综合整理:余雅丽检查:王沐审核:蔡添高谢津津监制:陈燕棠版权归龙岩市全媒体中心所有,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龙岩市全媒体中心”推荐阅读定了!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将于4月25日在福州开幕!奋战百日!龙岩中考《五科专项特训课》本周开始党史学习教育进行时

龙岩市人社局:落细落实确保实效党史学习教育进行时

龙岩市中级人民法院:抓好统筹协调推进每一帧都是“名场面”!这个福建推介片太太太好玩儿了!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知道↓↓↓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tingzx.com/ctxhj/73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