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红色交通线重镇上杭溪口红色文化介绍

庆国庆中科白癜风预约就诊 http://m.39.net/pf/a_4651542.html
溪口镇位于上杭县东南部,地处黄潭河中上游,与新罗、永定毗邻,是上杭县东南片区8个乡镇通往龙岩、厦门的重要通道,距离龙岩48公里,上杭50公里,素有上杭东大门之称。溪口是全县 的革命老区,全镇有26个革命基点村,占全县(个)18.9%,革命烈士人,”革命”五老“人员(老地下党员、老交通员、老游击队员、老接头户、老苏区乡干部)78人;是开国中将罗舜初、少将邱相田和抗日英雄廖海涛及上杭县县委书记兼首任县长张昭娣等革命老前辈的故乡。在革命战争年代,溪口还是 的红色秘密交通干线主要站点之一(入杭首站)境内有当丰高寨坑、大洋坝“鸳鸯楼“、“诒燕楼”、大厚坑口“挹春堂”、三溪“尚德堂”等五个交通站点。据考证,毛泽东在大洋坝视察萧克主持的分田分地工作后创作了《清平乐·蒋桂战争》一词。境内还遗留有毛泽东旧居、张鼎丞旧居、萧克旧居、罗舜初故居、大洋坝区苏维埃政府、医院、闽西列宁学校等众多遗址;苏维埃政府在此以“坑口消费合作社”名义发行纸币“毫半券”系全国一级文物。

1.当丰红色交通站、闽西工农通讯社旧址(高寨坑)

2.医院旧址(福兴楼)

3.罗舜初中将故居

4.大洋坝红色交通站旧址(鸳鸯楼)

5.大洋坝峨益红色交通站旧址(诒燕楼)

6.大连海涛公园(莲塘惨案纪念亭)

7.三溪红色交通站旧址(尚德堂)

8.大厚坑口红色交通站旧址(挹春堂)

9.闽西苏维埃政府旧址(明德堂)

10.小河片暴动旧址(大厚罗墩塔)

11.邱相田少将故居

01

当丰红色交通站、闽西工农通讯社旧址(高寨坑)

年1月至年3月,闽西工农通讯社驻扎在当丰村高寨坑自然村,历时两年三个月。

年中共“六大”后,为了加强同各地苏区的联系,党中央指示组建通往各地苏区的秘密交通线。其中,通往中央苏区的秘密交通线是年10月组建的,对外称“工农通讯社”。

闽西工农通讯社年10月在永定虎岗建立,由中央交通局直接领导。中央调广东省委交通科科长李沛群担任闽西工农通讯社主任,陈连顺任副主任,委员游昌炳、雷德兴,交通员有赖奎贤、张发春、王德洪等。

高寨坑距永定虎岗7.5公里。这里地处偏僻,山高林密,群众基础好,先后建立了农会、儿童团、少先队、妇女会、赤卫队和乡苏维埃政府,革命工作搞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为了保卫闽粤赣边省委、闽西特委、闽西苏维埃政府,打破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中共闽粤赣边省委、闽西特委、闽西苏维埃政府决定并报请中央交通局同意,年1月,将闽西工农通讯社从永定虎岗迁往高寨坑,并派闽西红十二军模范营到高寨坑驻防。从此,高寨坑村成为上海通往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闽西工农通讯社和红十二军模范营从永定虎岗搬迁到高寨坑后,驻在高寨坑众厅里和学堂下。闽西工农通讯社与党中央交通局实行单线联系。主要任务是:配合苏区和红军反“围剿”、反“封锁”,使交通线路畅通无阻;安全护送上海中共中央与苏区间的人员往来和文件、信件、书报的传递;运送粮食,食盐、布匹、纸张、 、药品、医疗器械、通讯器材、武器弹药等军需物资。

年12月下旬,周恩来从上海通过这条红色交通线到达长汀,并交代了四项任务;l.把闽西工农通讯社搬迁一部分到永定金砂古木督。2.为巩固和扩大苏区,中央要增调60%的干部到苏区工作,要做好安全护送工作。3.要从上海运送大型电台、药品等军需物资到苏区。随即闽西工农通讯社分出一部分,以“工农通讯社 分社”的名义作掩护,在李沛群率领下,于年1月3日搬迁到永定金砂古木督;一部分以“工农通讯社第二分社”的名义继续留在高寨坑村。

年3月l3日(农历二月十八日),国民党十九路军蔡廷锴部、四十九师张贞部,在当地民团的配合下、分三路进攻高寨坑村。由于敌强我弱,无法抵挡,高寨闽西工农通讯社被迫撤退到大洋坝峨益自然村,不久又撤退到茶地黄竹墩。

高寨坑闽西工农通讯社有力地配合了苏区军民反“围剿”作战和反“封锁”斗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02

医院旧址(福兴楼)

医院旧址(福兴楼)位于溪口镇东南部的陈屋村,距离集镇6公里。

年6月,中共闽西特委在蛟洋医院,年春,医院医院合并,成立医院。年10月,医院从小池迁到溪口镇陈屋村的“福兴楼”和陈氏祠堂里。由闽西苏维埃政府和红十二军直接管理。

“福兴楼”是一座方形土楼,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年),占地面积平方米,宽52米,纵深30米。共有4层个厅(间),加上宽阔的祠堂,可收治伤病员余人。

闽西苏维埃政府选调医生出身的红四军第四纵队二十三大队党代医院院长,医生出身的东二区区委书记卢友明担任政治委员,调汀州“医院”的护士曾素英担任看护长。医生有江怀瑾、江寻一、张庭瑞、傅赞谟、陈子贵、黄玉书、赖基芬、王寿人、刘先民等10余人,司务长傅庆奎,会计傅锡奎,文书谢司斧(后卢凤鸣),警卫队长陈茂辉,看护员黄秀连、黄兰娣、胡远妹、蓝银娣、陈友连、龚招娣、温秀巴、伍六妹、严卷妹、杨玉连、黄细妹等20多人。医院内设有政治处、保卫科(下辖一个警卫队)、医务科、财务科、后勤科。临床科室有轻伤所、重伤所、内科、外科、中医科、西医科。病房分为伤员房和设在陈氏祠堂的病员房、传染病房。

医院在此设立期间,正值中央苏区 、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时期,医院设备简陋,药品和卫生材料紧缺,医生生活困难,东二区、乡苏维埃政府和革命群众从人力、物力、财力医院很大支持。医护人员也经常帮助当地群众治疗疾病,群众和红军医护人员及伤病员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医院在此设立的一年零一个月期间,医治了名以上红军伤病员,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年11月,医院迁移到白砂赖坑。

年6月医院旧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井冈山干部学院考证,福兴楼是全国规模 、保存最完好的医院旧址。

年医院旧址作为古田会议旧址群的一部分,被省文物局列入中央预算项目,由省文物局和县政府共同出资万元资金修缮,年上杭县政府还另拨付50万元紧急抢修资金。

项目于年3月份正式开始修缮,年底完工。年开始进行展陈设计、制作和安装,预计12月底完成。

03

罗舜初中将故居

罗舜初(年12月11日-年2月),福建上杭溪口镇大洋坝人,中国共产党 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 的政治工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罗舜初故居位于溪口镇大洋坝村田背组,坐北朝南,建于清代,二层土木结构,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通进深11米,通面阔20米,平面布局呈长方形,上下层各三间。左侧为大厅,前有天井。为溪口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年溪口镇积极争取资金30万元,对罗舜初中将故居进行了一期修缮。主要完成了厅堂的维修,紧急抢修了右侧木瓦房(二楼为罗舜初出生的房间)。

目前正在进行将军故居二期的维修,投资约20万元。主要完善围墙、大门建设,以及进出道路的拓宽改造。同时做好将军生平事迹介绍、图片等的布展工作。

罗舜初7岁入学读书,由于家境贫寒,12岁辍学后,在本地当了一名杂货店店员。年工农红军入闽,革命的火种很快点到了星聚乡(即现在的溪口镇)。5月,该乡大洋坝农会举行了武装暴动,受到先进思想洗礼的罗舜初积极参加,同年夏加入少先队,到了冬季,又参加了共青团,被选为团支委。年1月罗舜初调任东二区少先队大队长,不久改任少共区委组织委员。年,17岁的罗舜初当上了星泰区儿童局书记。后经县委同意,参加了红军,任政治战士、班长。同时他动员家乡附近一百多名青壮年参加了红军。在参军后的 次战斗——白砂战斗中,由于他身先士卒,英勇无畏,不幸腿部中弹负伤。

年7月,罗舜初伤愈后,进入瑞金红军学校第四期学习。年,年仅19岁的罗舜初从红军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成为一名作战参谋。

在红军长征途中,罗舜初表现出自己的天资聪颖,而且悟性极强,具备搞破译密码的先天条件。在四渡赤水战役中,曾准确地破译了敌人几乎全部电报,为毛泽东成功指挥作战提供了重要保障,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的青睐和器重。

抗战期间,罗舜初先后担任八路军总部作战科科长,八路军 纵队参谋处长,山东纵队参谋长,鲁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鲁中军区政治委员兼区党委书记。

在抗战期间,罗舜初在山东指挥部队,先后发起南北岱崮保卫战、三征汉奸吴化文、攻打沂水城、葛庄歼灭战和蒙阴城等战役战斗。在年对日大反攻中,与王建安率领鲁中军区部队,向胶济铁路西段、津浦铁路、济南至滋阳段沿线的日伪军发起进攻,收复了临朐、博山、益都、莱芜、淄川、章丘、周村、新泰等城,还直接参与指挥了解放临沂的战役。年9月,葛庄一战,多名日军魂归西天,1多名伪军或毙或俘;年3月,蒙阴战役,取得歼灭日伪军1余人的胜利;年5月,石桥伏击战,痛击日军,击毙日军旅团长吉川资。

抗日战争胜利后,年11月中旬,罗舜初奉命率余名将士,横渡渤海,开赴东北。翌年1月,罗舜初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政委。罗舜初率部以弱御强,浴血鏖战,用辉煌的成果创造了三纵“土八路”打败国民党“ 军”的战争奇迹。令国民党军闻风丧胆,他们给罗舜初的第三纵队起了个外号:旋风部队。

全国解放后,罗舜初先后担任过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海军参谋长、海军第二副司令员、海洋专业组组长、国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长、国防工委副主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同年8月改任沈阳军区顾问组长等职。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罗舜初对海军建设和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参与组建海军技术部和海军实验基地、负责中国海军 代核动力潜艇的总体设计、参与组织了我国 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等。

年9月,罗舜初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04

大洋坝红色交通站旧址(鸳鸯楼)

大洋坝红色交通站旧址(鸳鸯楼)位于溪口镇东南部的大洋坝村,距离集镇5公里,建于清代。原为村民罗树勋民居,占地面积约平方米。

年秋,党中央作出了将中央领导机关转移到苏区的决定。开辟了从上海到闽西赣南苏区新的交通线,以保证完成党中央从上海转移于部到苏区的护送任务,为此共建设了三条秘密交通线, 条:上海一广州一韶关一赣州一瑞金;第二条:上海一广州一梅县一会昌一瑞金,这两条路线很快就被敌人破坏而中断。年底,中央交通局开辟了从上海经闽西革命根据地到瑞金的交通线,这条秘密路线是:上海一香港一广州一汕头一潮州一大埔一永定一上杭一长汀一瑞金。其中,在上杭境内设交通站的是:当丰高寨——大洋坝——坑口——三溪尚德——白砂(县苏)——旧县——才溪——官庄、南阳(长汀)。中共中央许多重要文件书信和情报通过红色交通线,由交通站交通员逐站逐站递传。交通员日夜兼程,均出色完成任务。同时,运往中央苏区的许多急需物资如食盐、布匹、纸张、无线电器材、军用机械器材等,都是在交通人员的护送下,组织群众运输队用肩挑,日夜不停地运送到中央苏区。为确保运送物资、情报信息安全,闽西苏维埃政府,上杭县苏、东二区苏派出工农武装和游击队,消灭了几股反动民团,确保了这条交通线的安全畅通。通过这条交通线,中共中央往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输送大批干部,规模较大的主要有3次,共多人。

大洋坝红色交通站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年,溪口镇先后投入资金3万元,对该楼进行了修缮。

05

大洋坝峨益红色交通站旧址(诒燕楼)

诒燕楼位于溪口镇大洋坝村峨益自然村,距离行政村2公里。建于年清康熙二十四年。该楼占地面积达0多平方米,是“三堂两落”组合式建筑,为传统的客家府第式土楼,典型的九厅十八井布局。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诒燕楼成为红军游击队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中央红色交通线高寨红色交通站联系外地的重要窗口。当年,峨益村群众在此接纳红军、开展医疗救护、接头传递信件、收集情报,谭震林、方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均在该楼停留过,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1月,闽西工农通讯社从永定虎岗迁往高寨坑,并派闽西红十二军模范营到高寨坑驻防。

年3月l3日(农历二月十八日),国民党十九路军蔡廷锴部、四十九师张贞部,在当地民团的配合下、分三路进攻高寨坑村。由于敌强我弱,无法抵挡,高寨闽西工农通讯社被迫撤退到大洋坝峨益的斜里,一部分人员驻扎在诒燕楼里。不久他们又撤退到茶地黄竹墩。

为了切实做好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工作,传承红色文化,年溪口镇党委、政府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3万元,对该楼进行了修缮。

06

大连海涛公园(莲塘惨案纪念亭)

1.莲塘惨案

大连村下辖三个自然村,分别是莲塘里、大岭下、箭竹隔,有人口人。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莲塘里,也是村部所在地。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连村人民积极支持革命,用鲜血和生命,保护苏维埃政权,一批热血青年积极参加革命,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廖海涛、廖乾祥、吴学太、吴洲喜等。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离开了闽西。以谭震林、廖海涛等为主的红军游击队,凭借巍峨的双髻山,坚持开展游击战争。大连人民继续暗中支持游击队,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粮食、收集情报、传递信件。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阻止大连人民支持革命,采取移民、关押、枪杀等手段,疯狂镇压、残酷迫害基点村人民,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血腥屠杀事件,年更是制造了游击战争时期震惊闽西南的莲塘里大屠杀,史称“莲塘惨案”。

这年的8月13日,国民党军第三师的第十七军、十八军团,在当地民团的带领下,兵分3路包围了莲塘里。他们将来不及转移的40多名群众抓起来,先进行逐个审问,再进行刑讯逼供,要群众供出红军游击队的有关情况和人群中谁是共产党员。

然而,我们的群众,怀着对革命的信仰、忠诚,没有一个人透露游击队、共产党员的情况。

审问从上午一直到下午,敌人一无所获。恼羞成怒的敌人,决定对革命群众进行集体屠杀。他们先是把革命群众吴洪耀捆绑在一棵竹柏树上,进行鞭打。吴洪耀忍着剧痛,坚持闭口不说一句话。敌人没有办法,用锋利的刺刀,直接插进吴洪耀的胸膛。由于用力过猛,刺刀穿过吴洪耀的胸膛,刺进入了树里。刺刀弯了,两个敌人合力才拔出来。

敌人将地下党员聂彩梅和他的母亲、妹妹拉出来审问。在审问无果的情况下,敌人当着群众的面,将他们推下树林里早已挖好的坑活埋。聂彩梅一家在临死前,高呼“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苏维埃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人群里的地下党员吴洲上再也忍不住了,带头跟着呼喊口号,其他群众也跟着高呼起来。

一阵阵口号,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回荡在树林里,像一声声惊雷,震撼了敌人。他们没有料到莲塘里革命群众如此坚强和无畏。带队的国民党福建省保安十四团团长钟绍葵当即下令机枪手,向手无寸铁的革命群众扫射。

莲塘里群众一个个倒在血泊里,松柏飒飒,青山为他们垂泪,溪流为他们哀鸣。

这次国民党反动派的集中大屠杀,共计杀害革命群众42人,造成莲塘里18户38人被杀绝;2户一家3代被杀。梁、聂两姓一个不剩。被杀者中,有青年夫妇9对;孕妇1人;出生才96天的婴儿1人。

年,上杭县人民委员会为纪念莲塘惨案中的蒙难群众,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公墓。年12月,上杭县人民政府在此建造了一座“莲塘里革命基点村蒙难群众纪念碑”。3年又在此建造“革命纪念亭”,由王直将军亲笔题写亭名。现在此亭已被列为上杭县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2.廖海涛及海涛公园

在大连村的大岭下自然村,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将,他,就是廖海涛。

廖海涛,年3月出生。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5月领导当地农民开展武装暴动。此后,历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中共代英县委副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廖海涛留在闽西苏区,他以巍峨的双髻山为依托,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历任中共杭武(上杭、武平)县委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中国工农红军闽西抗日讨蒋军第七支队政委。期间,母亲、儿子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妻子被逼改嫁。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写下了一句经久传颂的佳句:只有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没有屈膝投降的布尔什维克。

抗日战争爆发后,廖海涛率部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历任二支队四团政治部主任、团政委和二支队副司令员兼政治部主任。参与创建了以江苏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年5月,廖海涛指挥“赤山之战”,使南京的日寇大为震惊。在反“扫荡”战斗中,廖海涛率领新四军灵活机动地与日军周旋,粉碎了敌人的“扫荡”阴谋,得到陈毅的传令嘉奖。

7月,陈毅、粟裕率江南指挥部主力渡过长江挺进苏中、苏北建立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后,廖海涛任江南指挥部政委。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所属部队和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合编为新四军第六师,廖海涛任六师16旅政委兼苏南抗日根据地军政委员会主任。

年5月,廖海涛和旅长罗忠毅率16旅46团、47团回师茅山地区,经浴血奋战,恢复和巩固了茅山抗日根据地。

年11月27日深夜,廖海涛在江苏溧阳塘马村召开各县党政负责人会议。28日凌晨,日伪军三千多人马突然向塘马发起袭击。

时值寒冬,浓雾笼罩,尽管能见度极低,廖海涛在查哨时,仍从望远镜里发现日军骑兵的动向。不巧,四十六团、四十七团均在别处执行任务,只剩下直属连队,加上地方武装仅余人,不及日伪兵力的三分之一。在处境险恶的情况下,廖海涛当机立断,沉着指挥,命令旅侦察连等直属部队,抢占村前、村侧有利地形,进行阻击;命令参谋长兼四十八团团长王胜带领四十八团为撤退人员开路;命令旅组织科长王直率领地方干部迅速转移。

廖海涛与旅长罗忠毅一起指挥旅直属部队阻击进犯的日伪军,掩护地方干部和机关人员撤退,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战斗打了大半天,旅长罗忠毅牺牲。下午,重机枪手中弹阵亡,敌人开始冲上来。在这危急时刻,廖海涛接过机枪,用一个又一个准确的点射将零散的敌人射杀,又用一阵又一阵的扫射将密集的敌人打倒。

敌人见新四军重机枪厉害,集中火力,进行报复。廖海涛不幸腹部中弹,因失血过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仅32岁的生命。

廖海涛,用宝贵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誓言:“莫回顾你脚边的黑影,请抬头望你前边的朝霞,谁爱自由,谁将付出血的代价。”

廖海涛同志牺牲后,茅山人民将他的遗体安葬在塘马,春秋祭祀,永远纪念!

廖海涛同志虽然牺牲了,但他英勇无畏、顽强斗争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家乡人民。

年,大连村结合莲塘里革命纪念亭,兴建了“海涛公园”,并在村部设立了“宣教室”,宣传廖海涛的英雄事迹。

如今的“海涛公园”,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每年都有许多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慕名前来参观,接受红色文化熏陶。

07

三溪红色交通站旧址(尚德堂)

三溪红色交通站旧址——尚德堂,原为民居,建于清道光13年(年),位于溪口镇三溪村上三溪,系砖木结构,濒临小溪,座北朝南,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大门、中厅和后楼至今保存完好。

年5月,三溪村人民举行武装暴动,同年7月,成立东二区第6乡(三溪乡)苏维埃。革命武装斗争长期存在,党组织活跃,群众基础好。年,中央红色秘密交通线三溪站设立于此,上杭境内的线路从高寨坑→大洋坝→坑口→上三溪→白砂→南阳,主要任务有递送党中央与中央根据地之间的重要文件书信和情报、护送出入中央苏区的重要干部、采购并运送中央根据地急需的物资等。

据三溪村老红军杨同康介绍,年,中央红色秘密交通线三溪站在此设立后,承接了从大洋坝运送到白砂的苏区大量的物资转运工作,为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这里成了廖海涛、谭震林等游击队主要的物质给养地。住在尚德堂里的地下党员范六妹,经常利用进山干活的便利,为吾莳洋、冻坑的游击队送米送菜,传递情报。他的儿子杨同康坚持在当地打游击,国共合作后,北上参加抗日,解放后在江西上饶定居。

08

大厚坑口红色交通站旧址(挹春堂)

大厚坑口红色交通站旧址(挹春堂)位于溪口镇大厚村,距离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

坑口是溪口一个古地名,以前外地人说的坑口,就是指溪口。现在的坑口属于大厚村的一个村民小组。

挹春堂占地面积1多平方米,建于清代,至今已经有多年历史。它属于客家传统围屋,两层,有厅间共计40余间。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坑口四周森林茂密,非常偏僻。在这里有一条永定虎岗经上杭到汀州的传统古道,也是必经之路。年6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攻打白砂;年4月,朱毛红军攻打漳州,走的都是这条古道。

在这条古道旁边是挹春堂的一道围墙,在那围墙上,主人常年摆放着一盆鸡公碗头种植的午时花。午时花是我们当地群众喜欢种植的一种花,每天上午开花,下午闭合。在常人眼里,这只是一盆再普通不过的花盆,可是在主人眼里,它却比生命还重要,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中央红色秘密交通线的历史。

中央红色交通线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建立的一条摧不毁、打不掉的秘密交通线。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它由上海经香港到潮州,进入我们福建的闽西, 进入瑞金。全长达0多里。

在年10月——年红军长征前,通过这条秘密交通线,沟通了上海党中央和苏区的信息往来;输送了大批的红军领导人从上海、香港等地进入苏区;运送了大批中央根据地的亟需物质,如布匹、食盐、药品、纸张、电讯器材、印刷器材、军械器材,甚至还有白区出版的各种报纸、杂志及书籍等。

毛泽东同志对交通线是这样评价的:就像我们身上的血脉。

据老红军、原闽西交通站站长李沛群回忆:当时的秘密交通线,前后分成两条线路:

一条是从永定到合溪经过堂堡到虎岗,进入溪口。经过高寨坑交通站(对外称为闽西工农通讯社),到大洋坝交通站(鸳鸯楼),而后就到了坑口交通站,由此进入溪口境内下一个交通站——三溪村尚德堂交通站,然后抵达白砂镇,进入长汀, 抵达瑞金。这条线路存在的时间是年——年3月底4月初。

到了年4月,由于国民党占领了永定虎岗,并向溪口推进,当时大洋坝这条交通线被迫停止使用。但是位于当丰高寨坑的交通站,由于地处高山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因此这个站继续使用,线路改为从当丰村直接下到大洋坝的峨益自然村,在那里的诒燕楼设立了一个交通站,然后往茶地镇的黄竹墩方向走。

到了年9月份,当丰高寨坑交通站被敌人占领,溪口的交通线就彻底中断了。改成由永定合溪进入上杭太拔镇,经过茶地镇到白砂镇。

李沛群在回忆录里提到,这条交通线在设立期间,正值上海顾顺章叛变,因此一大批党的高级领导人紧急转移,从上海、香港,沿着我们这条红色交通线,前往中央苏区。先后有多位红军高级将领,如周恩来、邓小平、刘伯承、聂荣臻、刘少奇、董必武、邓颖超、杨尚昆、博古、陈云等在此经过。

年的七一期间,龙岩电视台和福建电视台,以及学习强国,先后播放了五集电视连续剧《永恒的血脉》,讲的就是这条红色秘密交通线上的故事。其中播放的第三集《智慧》里,首先就讲到了这座挹春堂。

挹春堂原来的主人叫张亨启。他的母亲吴七利,是开国少将邱相田的姨母,也就是母亲的姐妹。

年5月,坑口人民举行武装暴动,史称小河片暴动。大厚村作为苏区的一部分,群众对革命的热情很高。张亨启和他母亲吴七利像大部分群众一样,积极支持革命工作。

挹春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位于古道旁边,相对隐蔽又便利,因此在这里设立了秘密交通站。张亨启和他的母亲吴七利自然就是交通站的交通员了。

在开展交通站工作中,张亨启和母亲吴七利严守纪律,对外始终守口如瓶,牢记初心使命,工作尽心尽责。因为当时中央有规定:交通线的各线、各站只和当地党委书记一人联系,不准和其他任何人联系,当地的组织部长知道有这么一个秘密组织,但不能过问具体情况。

年春的一天,张亨启的弟弟张亨永和母亲吴七利护送一批物资到白砂,返回时,遭到地方民团的袭击,张亨永不幸中弹受伤,母亲吴七利把他带回家后,没几天就牺牲了。当时,吴七利一家对外只能说是外出被毒蛇咬伤致死。由此可见,当时交通站工作的保密程度。

吴七利,当地人称她为“七巴头”。当年,一般交通站都会设置一种信号物。那么,吴七利用什么做信号物呢?那就是午时花和那个鸡公碗。为了传递信息,吴七利把种满午时花的鸡公碗当信号物,每天放置在大门外古道边的围墙上。

碗在,说明沿途安全,碗头不在,说明有情况。

年的一天,“七巴头”接到任务,说近期有客人要经过坑口,当然,这个客人指的就是党的领导干部。上级要求吴七利沿途走动了解情况。吴七利于是叫儿媳李桂莲装作回娘家,沿着坑口通往三溪村的古道上一路观察情况,自己则沿着通往大洋坝的古道上探看。在出门前,吴七利把那盆种了午时花的鸡公碗小心地放在了围墙上。

可是,等她中午回到家时,发现墙头的午时花不见了。怎么回事呢?原来,就在她出门不久,一头耕牛在这里经过,看到茂盛的午时花,就连碗带花,一起拖下来了。

看到摔碎的鸡公碗,和撒了一地的午时花,吴七利非常伤心,非常着急,可是又不便发作,怕别人识破它的重要性。

可是,一时之间,又找不到鸡公碗,更别说种植的午时花了。如果这时交通员带领客人来,就会误以为有情况,那样就会影响客人的行程。怎办呢? ,吴七利决定,坐在路边等候。她这一等,就等了三天三夜,直到安全地把客人护送过去。

后来,吴七利重新整好鸡公碗和午时花,每天叫家人注意看守,不再让它出错,自己才放心出门传递情报。

直到解放后,吴七利才把这个故事告诉后人。

吴七利对革命工作尽心尽责的精神,充分体现了苏区群众对党的忠诚、对革命的支持,至今值得我们学习。

年,溪口镇党委、政府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3万元,对挹春堂进行了修缮。同时挹春堂14户权属户,从年开始,每年分别出资元,用于旧址保护修缮。

09

闽西苏维埃政府旧址(明德堂)

闽西苏维埃政府旧址(明德堂)建于清代,位于溪口镇大厚村西片大风科(又称“石生子屋”),占地面积约平方米,背靠佛子山神科窝。

年10月,闽西苏维埃政府从永定虎岗迁驻在此。闽西苏维埃政府的党政负责人张鼎丞、廖海涛等常在这里活动。至今在大门口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廖海涛亲笔题写的红军标语。

明德堂还是原上杭县苏维埃政府交通局局长、闽西苏维埃政府交通局局长张彦初的出生地。

张彦初清光绪二十六年(年)出生。从小在本村私塾学校读书,后在白砂高级小学毕业后,考入福州农业学校,年回乡,在大厚村青云学校教书。

年夏天,罗寿春回到家乡进行革命活动,张彦初等教师接受革命思想,参加革命活动。年春,张彦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利用教书的机会,创办农民夜校,对农民进行阶级启蒙教育,组织秘密农会。5月24日(农历四月十六日),张彦初协助罗寿春、张善初等在大厚下罗墩召开小河群众大会宣布暴动。张彦初担任暴动武装队队长。不久,成立东二区革命委员会,并成立东二区工农赤卫大队(下设大厚、大洋坝、石铭三个中队),张彦初任大厚中队长。6月,东二区革命委员会领导群众进行打土豪,分田地。张彦初带着大厚赤卫中队全体队员喝“血酒”,表示铁心打土豪,闹革命。他带领赤卫队员冲进土豪劣绅家里,烧田契、毁债券、破谷仓、分浮财。6月7日,张彦初奉命率领大厚赤卫中队多人,配合红四军攻打白砂,歼灭驻敌卢新铭旅一个团。后又支援茶地樟树洋、官山等地农民暴动,并进驻大丰圩,向地主豪绅派捐粮食和钱款,筹集军饷。下旬和7月上旬,张彦初曾率领赤卫中队三次攻打太拔,策动太拔农民暴动。8至9月,张彦初率领大厚赤卫中队,随带土炮、土枪、长矛、大刀、梭镖和竹梯,与东二区各赤卫队一起,三次攻打上杭城。张彦初率领的大厚赤卫中队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实战锻炼,从此,成为一支装备较好,战斗力较强的地方武装。张彦初也从一个文质彬彬的教书先生成长为文武双全的指挥官。

年2月,张彦初调任上杭县苏维埃政府交通局局长。同年升任闽西苏维埃政府交通局局长

年8月,张彦初被诬为“社党”,在上杭白砂遭错杀,年仅31岁。年7月,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张彦初为革命烈士。

为了更好地保护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年,溪口镇党委、政府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万元,同时动员明德堂权属户自筹资金1万元,对该楼进行了维修。

10

小河片暴动旧址(罗墩塔)

小河片暴动旧址罗墩塔位于大厚村零公里地段。这里紧邻小溪,四周下泥洋、范眉坝良田数百亩,视野开阔。

罗墩塔八角五层,外加围屋。 层全用石头垒起,供奉五尊菩萨,第二层三尊,第三层一尊,建筑宏伟,取名“文昌阁”。

年5月24日(农历四月十六日),张彦初协助罗寿春、张善初等在大厚下罗墩召开小河群众大会宣布暴动。张彦初担任暴动武装队队长。

年6月,朱德率领红一军攻打漳州前在此设立指挥中心,并招兵扩红,进行军事训练。

上世纪七十年代罗墩塔被拆除。年,在一批热心人士的倡导下,成立重建罗墩塔民间理事会,筹措资金万元开始重建罗墩塔。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预计年1月份可以对外开放。

11

邱相田少将故居

邱相田少将故居位于大丰村洽溪组,为客家传统围屋设计。原址残损,现正在进行重建。

邱相田(年—年),大丰村洽溪口人。年加入共青团,年转为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少共上杭县委训练处处长、组织部长,少共永岩杭特委组织部长。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闽西南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年由地方转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新汀杭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上杭县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新四军北上抗日。历任新四军二支队四团政治处组织股长、苏皖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三纵队八团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军部特务团政委、浙东纵队五支队政委兼浙东四明地委书记及自卫总队总队长、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一纵队三旅七团政委、三旅副旅长兼政治部主任、三师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六十师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二十军政治部主任。年参加 ,回国后历任第二十军副政委、华东军区装甲兵副政委、南京军区装甲兵副政委、济南军区装甲兵政委、装甲兵学院政委、军委装甲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来源:龙岩市红色薪火教育培训中心

编辑:林林审核:龙彬监制:张强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tingzx.com/ctxhj/86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